摄影/阎志宏
艺术简介
安君 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西安中国画院特聘画家,海南省“515”专家。长期以来主要从事于书法、中国画的教学与创作。论文《临摹 ·写生· 创作》入选由中国美协主办的《写意·笔墨·中国画教学 第三届中国美术·长安论坛》,论文《基于山水画传统的渍彩法实践》、《材料媒介在国画造型语言中的地位》、《以意造境 道法自然》、《探本溯源——山水画透视初探》、《云游山水间--- 白玉蟾诗文意象与传统写意山水画简析》等以及作品发表于艺术类核心期刊《美术观察》、《中国美术教育》、《艺术教育》、《艺术市场》、《西北美术》、《美术大观》、《书法报》等期刊;海南省社科联科研项目《白玉蟾诗文与山水画研究》、海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基于山水画传统的渍彩法实践》、西安外国语大学科研项目《跨文化交流生态环境下的国画教学研究》等科研项目负责人;出版有《中国画寻径》、《自然法则》、《书法探微》等著作;先后由海南省委宣传部、海南省美术家协会、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等单位主办在海南省书画院展览馆、陕西美术博物馆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览多次。
《南海之南春又春》纸本 水墨重彩 98×196cm
海南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渊源考略
文/安君(西安外国语大学)
海南本土传统建筑包括黎、苗族的传统建筑及以砖木结构的传统民居。前者主要分布于黎苗族居住相对集中的通什、白沙、琼中、乐东、东方等地;后者则主要集中在琼北地区。 2002年以来我们对海南具有代表性的海口市琼山区苍东村;海口市琼山区永兴镇;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儒豪村;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荣堂村;海口市遵谭镇坊门村;海口市龙塘镇文彩村;海口市龙泉镇的杨亭东村;海口市石山镇的玉库村;海南省五指山市毛阳镇会初保村 (黎族);海南省五指山市牙南村 (苗族);海南省东方江边镇俄查村 (黎族);海南省东方江边镇白查村 (黎族);海南省乐东县大安镇(黎族);海南省乐东县千家镇(黎族);海南省三亚市崖州老城;文昌、琼海、万宁;海口得胜沙、中山路、博爱路、解放路和新华南路等地的建筑采用文字记录,实地访问,图象采集等形式进行了考察。
《三江春晓》纸本 水墨重彩 98×196cm
一、黎族传统建筑——船形屋、金字屋 黎族的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从我国大陆东南沿海各地不断移居海南岛主要居住在琼中、白沙、昌江、东方、三亚、陵水、保亭和五指山、琼海、万宁、屯昌、儋州等地。 黎族村落出于对生产、生活等方面需求的考虑,散布于山间盆地、河谷台地及滨海平原。黎族对村落及住宅座方向不太重视,一般视地形、地势而定,依山傍水,其村落的布局较随意,规模大小不一,少则五六户至十多户,多则数百户甚至千户。 干栏式建筑距今已有四千多年,是海洋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魏书》、《北史》、《通典》、《旧唐书》、《新唐书》、《太平御览》、《太平环宇记》、《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赤雅》等均有记载。
《文昌吉祥》纸本 水墨重彩 70×140cm
黎族传统的建筑类型主要有船形屋和金字屋,二者皆属于干栏式建筑。船形屋其外形轮廓像船,内部结构如船舱。屋子由前廊和居室两部分组成,以竹木构架、藤条捆扎,茅草盖顶。屋内不隔间,不设窗户,对头开门,前门屋脊伸展二至三米。是海南黎族人民针对高温、多雨、潮湿及毒蛇虫蚁多的特点,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明的可防风避雨,防避烟瘴和毒虫野兽侵袭的建筑式样。 金字屋是黎族文化与汉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金字形屋顶代替了船形屋原有的船形顶,同时房子除了山墙面外,升高了前后的檐墙,正门改为从前面檐墙进出,整个平面布局改为横向发展,金字屋主要流行于较早受汉族文化影响的地区。
《椰风浩浩润华年》纸本 水墨重彩 98×196cm
二、南洋式样建筑 骑楼建筑是海南最具南洋式建筑风格的传统建筑之一,可看成是干栏式建筑的延伸与发展。其建筑特点是集商贸和居住为一体,底层退缩留有可供行人行走时避风雨、防日晒的街道。其建筑式样主要分布于归侨、侨眷集中的文昌、琼海、万宁、海口等地。海口的得胜沙、中山路、博爱路、解放路和新华南路等地是骑楼最为集中的地方。 海南南洋式建筑产生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归侨,其二是殖民。比如,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清廷与英法帝国主义者分别缔结《天津条约》,琼州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允许设立使馆,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骑楼建筑在海南的发展。
《椰榔湛绿簇春烟》纸本 水墨重彩 98×196cm
三、琼北传统砖木结构建筑 海南自汉设郡以来,隋、唐、宋历代从福建、广东和中原等地被贬或别的原因移居“崖州”的官员主要居住在地理位置较为平整的琼北羊山地区。有史可考,曾定居该地的官员有20多位,其中包括唐丞相韦执谊,唐太常寺卿王震,宋琼州知府周仁浚,宋翰林学士周秀梅等人。长期以来该地一直都是琼州、府、县治所在地,为海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之一。 如前所述,海南历史上有过多次大的移民现象,这些移居海南的汉族官员在当初建筑的设计和建设时,一方面要保持名门望族的身份,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对内地传统的建筑式样从材料上进行调整,选取当地出产的火山石为建筑材料。
《黄庭坚·清平乐》草书 纸本 70×140cm
比如和地处海南南端的崖城镇的民居比较,崖城镇建筑墙体的材料依然是和内地相同的砖材;而到了琼北地区,砖材几乎统一改用当地随处可见的火山岩石。琼北民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建筑艺术多元化的特点,既有极强的包容性、开放性,也有消极的封闭性、保守性。这些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已经远远超越了其原有的意义,它们和黎、苗等少数民族的建筑以及南洋式建筑一起成为海南本土建筑的组成部分,为海南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随着海南经济及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这些承载着海南历史传统文化的建筑已被拆得所剩无几。绝大部海南本土化的建筑已被青一色的现代化的建筑所替代。
《辛弃疾·破阵子》草书 纸本98×196cm
参加考察人员:安君、陈小宁、马莉波、李文理、蒙良柱、王俊、张昌宇、马连鹏、符晓、海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2004级及设计系2005级装饰专业全体同学。
本次考察得到了海南大学校友郭安华、张学峰、王英姿、陈孝峰老师。琼州大学黎雄峰教授、海南省收藏家协会邹稚先生、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海南省乐东山荣乡田头村何阿强(音)向导(黎族)以及海南省乐东县大安镇政府、乐东县文化馆等单位及个人的鼎力相助,使本次考察得以顺利完成。
《苏轼·江城子》草书 纸本 98×196cm
主要参考文献: [1],《正德琼台志》第二十四卷阁楼上; [2],《苏东坡在海南》朱玉书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9年9月第二次印刷; [3],《中国地方志集成》琼山县志卷一 。 [4]《中国地方志集成》琼山县志卷一 文昌县志卷一。 [5] 中南民族学院编:《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上、下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6] 詹慈编:《黎族研究参考资料选辑》,广东省民族研究所1983年印行。 [8] 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海南岛原始文化遗址》(载《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 [8] 广东民政厅编:《广东省地方纪要》广东省民政厅印民国二十三年(1934)。
《水调歌头》草书 纸本 98×196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