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大家艺闻 » 正文

人民画家网推荐中美协会员著名画家:沈其旺

 

 

 

 

【艺术简历】

沈其旺,字公尧、江苏灌云人

美术学博士、博士后、教授

丽水学院 中国青瓷学院院长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丽水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亚洲艺术教育协会会员

研究方向:中国画、美术理论、青瓷艺术设计

主持2018年度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中国龙泉青瓷创新工艺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中国古代水墨画“造型观”研究》、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崇祯本<金瓶梅>插图研究》、浙江省“2011计划”龙泉青瓷协同创新中心重点项目《龙泉青瓷中国画创新工艺研究》等6项。

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民族艺术》和《文学评论丛刊》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作品)40余篇(幅),出版专著五部,画册两本。

学术专著获得浙江省第19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国画青瓷作品《瓯江清影》荣获江苏省第二届(国际)艺术品博览会金奖,另外绘画及青瓷作品获得国内各类奖项若干。(见附件艺术活动)

 

 

《岭上烟笼》48×69cm

 

搜妙创真

——从“图真论”到“搜尽奇峰打草稿”

 

五代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云:

“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笔者,虽随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

 

 

《楠溪江村》98×69cm

 

这里他提及的“搜妙创真”和《笔法记》中诸如“度物象而取其真”、“图真”等观点,共同形成了“图真论”。这种美学思想,道出了山水画创作的真正目的就是“传神”,就是“得其气韵”,而不同于一般的形似。“六要”是荆浩本人绘画实践的体会和经验总结,是为“图真”而寻求的一种艺术创作方法及技巧。

这里“图真”包含了“应物象形”和“随类赋彩”两个内容,如果在“象形”和“赋彩”这两个方面能够把山水描绘得肖似,就能把握到它的本质和真实。

 

 

《阁抱风云》65×65cm

 

“图真”的含义其实与唐代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思相近,意指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用笔墨语言将自然的精神本质表现在画面上,而不是照抄描摹,既要尊重客观山水之景,忠实地反映它,同时更应发挥画家的主观能动性。荆浩最后提出“可忘笔墨,而有真景”,是指作画时克服笔墨技法的局限,将心中的情感与客观物象融合,创作出气韵俱盛的作品。

 

 

《畲族女孩》58×76cm

 

中国古代绘画的内涵美,往往是在朦胧、模糊与意象的表现中,使艺术形象成为纯粹的艺术语言。而西方传统绘画一般以“再现性”为其主要特征,严格地按透视规则来画出所看到的东西,这与中国画的审美要求和目的大相径庭。

 

 

《舞动的女孩》65×74cm

 

荊浩长期隐居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之中,对北方的山势认真观察体会,他画的山体现了北方山的特色。原画是用水墨画在绢上,石法圆中带方,皴染兼备,层次分明,树枝瘦劲。整个山势峻拔挺峭、石质感很强。从荆浩的传世作品《匡庐图》与《雪山行旅图》中,可感受到开阔豁达、咫尺千里的山水气势,推动了“全景式”构图的发展。荆浩开创的大山大水、气势雄阔的山水画风格以及水墨写实技法对后世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宋代北派山水画。

 

 

《听泉图》65×65cm

 

荆浩的“图真”论告诉我们,既要描绘自然山水真景,还要深入研究山水之神韵,同时要在作品中体现出画家的才华与修养。在他之前的山水画理论中,顾恺之提出过“传神论”,谢赫提出过“气韵论”等,都已经认识到了山水画是对大自然的一种反映。

“图真论”告诉我们,山水画创作之根源在大自然,本质在画家自身的修炼和积累。合自然之规律,得自然之灵气,这样的画作才是能够站得住脚的!

    

 

《春山野水图》35×136cm

 

清代画家石涛在《画谱•山川章第八》中曰:

“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

 

 

《岭头三月》98×76cm

 

石涛有一幅代表作《搜尽奇峰打草稿图》,画首题为“搜尽奇峰打草稿”,该画作于1691年。这幅画卷危崖层叠,中间群山起伏环抱,尖峰峭壁直插,奇峦怪石错落其间,山中溪流萦回。其间点缀有苍松茂树,舟桥屋宇及各种人事活动,令观赏者心旷神怡。这样的描绘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创作出来,正如石涛自己所体会的,这帧画卷不仅表现大自然之精华,而且抒发了画家的胸怀和对生活的赞美。

石涛常用的一方印章,同样是“搜尽奇峰打草稿”七个字,其根本理想在于“奇峰搜不尽,草稿打不完”。

 

 

《山高道深》42×120cm

 

这里“草稿”的“草”不是“潦草”“草率”“粗糙”之意,而是一种绘画表达形式,是把从大自然中“搜”到的美的素材进行整理、加工、创造,从而使其被完善的过程。正如“草书”不是“潦草之书”而是一种书法形式一样。宋代倪云林云:“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以聊发胸中逸气。”何谓“逸气”,文人之气,忘我之气——文人心象之气。

 

 

《山居秋暝》36×108cm

 

从古至今,凡是有所成就的画家都十分重视“师造化”,并且善于深入生活直接对客观对象进行写生。“搜尽奇峰”的“搜”就有深入生活的含义,只有细心“搜”才可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奇”在这里是指自然界存在的美的客观物体,并不是奇怪或奇特的意思。所谓深入生活自然不是走马观花式的,而是切实耐心、仔细地去深入观察、发现。去“搜奇峰”的过程就是“师造化”,就是感悟大自然的过程。可见一位画家要做到“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这需要画家深入观察生活,做到去伪存真,从自我的内心出发,认真感悟对象,捕捉其超乎物象表面的内在精神。

 

 

《下樟古村》68×68cm

 

同样的一句话,一次出现在石涛的理论大作之中,一次作其代表作的画题出现和在常用的印章之中。由此可见,“搜尽奇峰打草稿”不仅仅是有关创作方法的表述,更是一种意蕴深刻的美学思想。

 

 

《岭头烟岚》86×86cm

 

当我们欣赏精彩的中国古代水墨画时,常常会产生疑惑:为何古人的画作与我们看到的世界区别如此之大?近代以来,多以“散点透视”、“立体感”等西方话语来解释中国古代水墨画中的空间及造型问题,曲解了中国画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其实,古人与我们看到的景象完全一致,只是由于“造型观”的区别使得古代水墨画呈现别样的韵味。

 

 

《九曲清流》70×200cm

 

中国古代水墨画往往是通过“以大观小”、“目识心记”、“心斋”、“坐忘”和“以心观物”等中国式的观察和体悟,再运用线条、墨色,通过钩皴点染、干湿浓淡等笔墨语言,表现客观物象的阴阳向背,并运用“留白”等艺术表现技巧营造虚实疏密的画面。“笔墨”与“造型”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整体。没有笔墨,造型就失去了载体;失去了造型,笔墨也就无所依托。笔墨与造型相辅相成,好的笔墨为造型增彩,好的造型又促进了笔墨的发挥,水墨画的意蕴在这两者的巧妙结合中产生。笔墨与造型是中国古代水墨画独特性中最重要、最根本的一对关键词,统摄着古代水墨画的创作表达。

 

 

《云海人家》29×55cm

 

古人在观“景”时会更注意“景象”。一切生命的存在与变化运动,都会有某些反映出来的“气象”。因而,中国古代绘画从元代文人画兴起之后,人们更重视“画中之物”与“物” 的各种关系。于是就有了“逸笔草草,以写胸中逸气”、“胸无成竹”、“笔墨当随时代”等主张。

 

 

《烽火瓯江》68×136cm

 

在西方文化的强势之下,对景写生已经成为学院中国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毛笔画素描也成了中国画的新传统,将西方具象观察法用在意象造型的中国画上,既奇怪又勉强。这种“视网膜成像式”的观察、写生,造成了“非驴非马”的新中国画,意蕴顿失。

 

 

粉青釉下彩:《自在》底径13.9、口径13.2cm、高32cm

 

早在清代的恽寿平就曾说:“近人只求形似,愈似所以愈离。”从19世纪摄影术的诞生后,对绘画产生巨大的冲击。加上受西方“绘画死亡”论影响,中国画传统创作理念发生了巨大转变。尽管如此,绘画回归仍然是大势,因为其实它从未走远。

 

 

粉青釉下彩:《瓯江清影》口径13cm、中径19cm、底径12.5cm、高40cm

 

关于中国画的造型问题历代均有论述,其中有代表性的为: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的观点,明代沈颢在《画麈》中说:“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王绂明确提出“不似之似”的造型观,近代的齐白石进一步概括为“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俗,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黄宾虹说:“绝似物象者与绝不似物象者,皆欺世盗名之画,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

 

 

粉青釉下彩:《幽谷鸣泉》直径25cm、高21

 

关于中国画造型的观察体悟的方式,六朝宗炳在《画山水序》里提出“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全。”这就是强调画家要以感悟的方式进行艺术创造。宋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出“以大观小”的造型观。《宣和画谱》中又提出“目识心记”。之后的许多理论家也有类似说法,如:元代王绎《写像秘诀》“彼方叫啸谈话之间,本真性情发现,我则静而求之,默识于心,闭目如在目前,放笔如在笔底”;这些艺术观念,为我们进行理论研究和国画创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粉青釉下彩:《松下听泉》底径17cm高40cm

 

几年前,我的教育部课题《中国古代水墨画“造型观”研究》,正是奔着“造型”这个主题而来的。本人试图用中国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语言来解释中国古代绘画,并为当代中国画创作提供新的路径。

 

 

粉青釉下彩:《山乡二月》直径20cm 高28cm

 

从荆浩到石涛再到黄宾虹,从“度物象而取其真”到“搜尽奇峰打草稿”再到“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历代大师巨匠们可谓筚路蓝缕、薪火相传,不断创造出中国画一代又一代的新气象!

沈其旺

己亥初冬于丽水积跬草堂

 

 

专著封面

 

 

专著封面

 

 

专著封面

 

 

专著封面

 

 

画集

 

沈其旺近期艺术活动:

1、2011年10月,参加在浙江大学举办的全国高校美术学科发展高峰论坛;

2、2012年3月,参加由浙江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牵头的“太行山-吕梁艺术考察活动”;

3、2013年参加中国老年学会“长寿之乡”书画展,参展国画作品《山高水长》;

4、2014年5月,主办的“绿水青山·国画瓯江”画展在丽水市美术馆举办;

5、2014年7月,应邀参加在日本东京举办的亚洲艺术教育会议,提交学术论文《道与中国画》,并发表主旨演讲;

6、2015年10月,参加“问道丹青——美术学博士邀请展(第二回)”;

7、2015年7月,受邀参加由北京大学举办的“2015年美学-艺术学-设计学教学研讨会”;

8、2016年11月,国画青瓷作品《瓯江清影》荣获江苏省第二届(国际)艺术品博览会金奖;

9、2017年4月,国画作品《太极湾》入选由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举办的五水共治画展;

10、2017年11月,国画青瓷作品《年年有余》,获得第三届浙江省工艺美术双年展铜奖;

11、2017年3月,青瓷作品《自在》,获得“春水绿云”2017中国·浙江青瓷展铜奖;

12、2017年7月,应邀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系列活动:俄罗斯《消息报》社联合举办《新对话·中国经济特刊》首发活动暨“大美中国”图片展、“茶中日月,以观世界”中国茶文化展。

13、2018年1月,在莲都区艺术馆举办“高山流水——沈其旺、吴新伟国画青瓷展”;

14、2018年7月,参加泰国东方大学孔子学院主办的“中国青瓷文化学堂”揭牌仪式,并做关于龙泉青瓷方面的学术讲座及交流;

15、2018年10月,参加由北京大学主办的“文学与图像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崇祯本<金瓶梅>插图叙事探微》1篇入选论文集,并作主旨发言;

16、2018年12月,参加在浙江工业大学举办的“2018江浙沪陕画家联盟画展”;

17、2018年12月,参加在杭州工艺美术馆举行的“书韵画意瓷语·中国龙泉青瓷艺术展”,作品《鸣春》龙泉窑釉下彩盖罐被杭州工艺美术馆收藏;

18、2019年1月,在杭州展览馆参与主办丽水巴比松油画30年理论研讨会;

19、2019年1月,参加在嘉兴璟禾艺术馆举行的“湖上瓷韵”沈其旺、吴新伟、叶芳作品展;

20、2019年3月,参加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设计中国”展;

21、2020年1月,在丽水市莲都区文化馆举办“春华秋实-沈其旺、吴新伟国画青瓷展”;

22、2021年5月,参加在台湾省台中市举办的“青韵流芳——龙泉青瓷海峡两岸交流艺术展”;

23、2021年4月,参加在杭州举办的“致敬匠心——嵇锡贵大师80岁80件陶瓷艺术精品展”;

24、2021年8月,参加在浙江省展览馆举办的“致敬百年 同心向党”画展。

 

沈其旺近期发表论文:

1、论文《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文艺研究》,1∕1,一级核心,2013.7;

2、论文《江南文化的古韵流风》《美术研究》,2∕2,一级核心,2015.4;

3、论文《论中国山水画构图中的‘以大观小’说》,《民族艺术》,1∕1,CSSCI,一级核心,2013.10;

4、论文《连环画图像叙事刍议》《文学评论丛刊》,1∕1,CSSCI核心期刊集刊,2012.3;

5、论文《“语-图”的矛盾与融合》《中国美术研究》,1∕1,艺术核心,2012.9;

6、论文《安特森与中国美术考古》,1∕1,动漫界核心期刊,2013.6;

7、论文《道与中国山水画关系探微——兼论宗炳<画山水序>》,南艺学报《美术与设计》,1∕1,中文核心, 2009年总第127期;

8、论文《国立艺专(杭州)中国画系课程设置研究》,丽水学院学报,1∕1,2020.3;

9、论文《崇祯本<金瓶梅>插图叙事探微》,丽水学院学报,1∕1,2019.2;

10、论文《传承与演进——中国古代连环图画的历史演变探微》,《创意设计源》,省一级,1∕1,2013.1;

11、论文《中国龙泉青瓷创新工艺研究概述》《艺术教育》,文化部主办,1/1,2018.12;

12、论文《回看深浦停舟处 芦荻花中一点灯》《美术界》,省一级,1/1,2016.2;

13、论文《丽水巴比松油画30年理论研讨会综述》《美术报》,1/1,2019.5;

14、国画作品《缙云山村图》《新视觉艺术》,2014年第2期,动漫界核心期刊;

15、《瓯江山居图》《品茗图》《中国陶瓷》,二级核心,1/1,2015.5;

16、青瓷作品《岭头之春》《山乡二月》《民族美术》,省一级,1/1,2016.10;

17、国画作品《悠然见南山》《皖南山村》《文艺研究》,1∕1,一级核心,2013.8;

18、青瓷作品《瓯江清影》《民族美术》,省一级,1/1,2016.12;

19、青瓷作品《梦桃园》《艺术与设计》,二级核心,1/1,2017.7;

20、青瓷作品《年年有余》《民族美术》,省一级,1/1,2017.10;

21、青瓷作品《龙泉人家》《春山图》《清溪渔歌》《品茗图》等,《走遍中国》,省一级,1/1,2018.6;

22、国画作品《鸣春图》《文艺研究》,1∕1,一级核心,2013.4;

23、国画作品《黄山烟云》《括苍飞瀑》、《临流图》、《云壑飞泉》,《民族艺术》,1∕1,CSSCI,一级核心,2013.10。

24、国画作品《畲族女孩》《文艺研究》,1∕1,一级核心,2022.5。

 

 
(文/小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5-12 08:47:12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20226     评论: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arthuajia@163.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