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大家艺闻 » 正文

人民画家网推荐中美协会员著名画家:彭开天

 

 

 

 

彭开天,1950年6月出生,先后毕业于赣南师大美术学院和江西师大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画院特聘画师、省政协书画社画师、江西开明书画院副院长、江西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景德镇陶瓷大学客座教授、彭友善美术馆名誉馆长、彭友善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对动物情有独钟,以绘虎见长。出版有美术专集:《彭开天虎狮画集》、《心灵.生灵――彭开天动物写意》、《歪着脖子说事儿》、《彭开天陶瓷艺术》、《当代名家作品典藏—彭开天》等。

先后在国内外多次举办画展,尤以2010年珠海父子画虎联展、2010年中国美术馆虎年虎展、2012年宁波个展、2013年上海7人展、2013年台湾父子展及2014年卢浮宫展为艺坛所瞩目。

曾获国家级工艺美术奖项6次,其中包括金奖1次,银奖2次。央视书画频道、央视精品频道、央视娱乐频道先后摄制播放其个人画虎艺术专题共7集。

 

 

 

尺幅黑白天地宽

彭开天

 

我水墨写意虎创作缘始于10年前春西安之行后,这也是我从事动物写意创作后再次造访这座闻名中外的古都。出于职业习惯我的注意力特别关注于汉唐动物石雕,那一座座造型壮硕,简约夸张,雍容大气,浑然天成石虎石马石狮,前所未有的令我震撼!令我颤栗!令我陶醉!它们并无艳丽的施彩,也无细部特征的精微刻画,给我们感受的却是精气神。有的甚至简洁到依石材原型略加斧凿,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里向外喷薄而出,透出一股超乎想象的强悍生命力。它们是那么质朴厚重,又是那么豪迈璀璨,充满汉唐盛世发自内心的自信自豪自强之气概。它们不就是活脱脱一幅幅用心灵挥洒出的石材写意画吗?

 

 

 

回来几天后我激动的心尚未平静,我很想即刻尝试以笔墨表现自己涌动的情感冲动,我想到了水墨。还有那种载体比水墨更接近这群汉唐魂灵?

中国水墨是中国特殊的人文精神产物,惯以单一黑白之笔墨表现天地自然固有之质。这种文化摒弃或弱化客观自然中色彩的表象,以黑白笔墨直探其本质。以笔墨之浓淡干湿聚散徐疾所生之韵律,唱和大千世界万事万物而获超越自然之象。

 

 

 

十年来以随着我对水墨持续实践探讨并幸有高人指拨,理解不断加深,大写意水墨表现虎已逐渐从配角走向了我艺术的中心舞台。从开始更多拘泥于写实逐渐朝跳出形的束缚而迈进。对于我们众多大半生从事写实造型者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不跳出来你无法表现出虎最本质最有灵性的最拨动你心弦的那一刻。数十年的写实经历已使你建立了牢固的以写实为基础的固有审美观,打破它并以新的审美观取而代之或许需要十余年甚至数十年。在吐故纳新的过程中,你必须不断把你从艺过程中所吸纳过的各种有益的艺术养料文化元素融汇其中。我幼时曾熟读古诗,及后从事过包括油画、年画、连环画、装饰漆画、装帧设计等多门类艺术实践都可成为丰富的创作养料,你只要把你数十年最刻骨铭心的感受力求用最简练、最率意的方式以水墨表现出来,作品就自然融化了你的生命,就会形成你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

 

 

 

刻意追求风格只能适得其反。

大写意的过程即是你越来越关注事物的本质,而逐渐简化其外在的、与本质无关或关联不大的要素。能不能抓住本质要看你的综合修养,抓住以后能不能在简练的构成中填补上比之前更多的审美要素则更要考验你的综合修养。画到现在我最深感缺失的不是技法而是过去积累综合修养还嫌太低,简练之后想填补时总感禳中羞涩举步维艰。这就迫使我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从传统和现代美学这两端入手,学涯无止,七十当十七吧。

 

 

 

挥毫尺幅,畅游于黑白天地,揣摩古人今人之意而不意古人今人之法,内心意象依笔墨一气呵成实痛快淋漓。随着墨团墨线墨点在素纸上游走下落,我的心亦会随之游走起落而颤抖,与其说是用手握管不若说以心运笔挥毫。看着水墨在纸上或行或驻,或晕或枯,我内心深处供奉的汉唐之魂梯次隐现,那种从里向外涌现的醇厚,大气、威严、王者风范和结合得非常完美的现代美学要素魅力不正是我一直孜孜以求的虎的最本质的精神内涵吗?

我心醉心迷,常陶然其中常不可自拔。

2022年元旦于南昌枕涛居

 

 

 

寻觅虎的精神

彭开天

 

我画虎,因为我爱虎。我对虎爱之深,所以我画虎痴之切。我画虎的过程,也是我苦苦寻觅虎的精神的过程。

记得父亲彭友善当年每得到一张虎的照片都珍惜异常,妥善保管,时常研究揣摩。他画虎成癖,别号虎癖居士。现今资讯发达,有关虎的图片影像舖天盖地,给画虎者带来福音,面对成堆的资料我不禁感慨:父亲当年看到这么多图片影像该多么髙兴!图片影像为画虎初学者掌握虎的形体结构解剖透视十分有益,对画家也有启迪借鉴之用。但久视之,会发现这些虎又越来越不象虎,因为这些虎都是在动物园或野生动物园拍摄,有的圈养已数代,它们与真正意义上的虎己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真正虎的精神在它们身上已综跡难存。我发现越来越多的画虎之作患上了“僅毛而失貌,貌似而神离”之症正是对图片资料过于依赖之故,不得不发人深省。

 

 

 

在我国,野生状态的虎已基夲绝跡,我所热爱、所渴望、所呼唤的真正的虎的精神又在哪里?它不会轻易消失,也不能廉价得到。它仍存在于父辈对我们的描叙中,存在于在野外现场拍摄的记录片、书籍史料、文学作品、优秀绘画作品中,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每一个有血性、有虎气的眼神和慑人心魄的英雄壮举中,更存在于苦苦寻觅的汗水和意像中。它只属于勤劳者和有心人而决不属于懒汉和俗夫。

 

 

 

古人云:画虎画皮难画骨。这个“骨”我理解并不主要是解剖学意义上之“骨”。中国绘画历来重“神”,解剖形似从不会提髙到这个髙度。我认为这个“骨”应该就是晋谢赫六法中“骨法用笔”的“骨”,对此历代名家有精到的解释,唐张彦远云:生死刚正为之骨。这就是说“骨”已远不止是技法层面的意义,而上升到人品、人格的层面,赋予正义、正气、骨气的含义,宋代大画家荊浩完全认同此解释。这说明中囯传统文化对画虎评品的标准,不主张停留在皮毛的形似,更注重内在精神的神似上。老祖宗的话我们不能忘。

 

 

 

虎的精神是什么?是正义的化身、力量的化身、勇气的化身、智慧的化身,是一种大气磅礴、一往无前、知难而进、舍我其谁的气慨。数千年来,这种精神一直是华夏儿女民族自強自立的脊樑,民族团结凝聚的粘合剂,称之为民族之魂亦不为过,激励着我们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的逆境中奋发图強、生生不息。在当前新冠病毒肆疟、人心动荡不安之际,重塑虎之精神并继承弘扬之就显得尤为可贵而重要。

 

 

 

我心目中真正的虎,是那种雄据一方,傲视群芳,目光炯炯,凛然大气的英雄豪杰。它立如松、行如风、奔如电、卧如钟,死亦不倒威。它也有恩爱廝守、儿女情长之时,但举手投足之际仍无时不折射出一股浓烈的王者之风、阳刚之气。危崖峻岭是它安身之地,冰河莽原是它的立命之所。空谷幽泉留藏着它的足跡,月黒风髙迴响着阵阵虎啸。对狮狼的群猎撕夺它不屑以顾,对熊罴的憨痴拙笨它冷笑以对,对禿鹰鬛狗的食腐勾当更羞与为伍。它力盖群雄而自律,狩猎以生存为度,不似犲狼每以嗜杀为乐。它威严沉着而稳重,是自強自信的明证,心虚的豹子才易躁易怒举止轻狂。它对人类有一种与生倶来的敬畏,以致于对凡两腿直立的大型动物都敬而远之。对強者的敬畏并不证明它的懦弱,知有所不为才能更有所为。它知恩图报,义侠热肠,受人之恩,终生相偿。历代县志、州志多有明载,读之令人不禁抚卷长叹:此乃真虎也!

 

 

 

我心目中的虎是集勇士、斗士、壮士、义士、绅士于一身的瑞兽精灵,气质无以伦比,伟岸、阳刚而髙贵。请问动物园所摄的虎图中除了华丽的外表这种真正虎的精神还能寻觅得到些许吗?对着这种貌似神离的图片一笔一划、亦步亦趋地描画,我们还认可这是真正的虎吗?

古今中外美学界的共识是:在所有美的境界里,雄浑、博大、崇髙、悲壮的美是美最髙之化境。比之小桥流水风花雪月的柔美、凄美、秀美有更髙层级。虎,就是这种雄浑、博大、崇髙、悲壮境界最具代表性的动物,与之相伴终生也是画家的福份。你画虎的过程就是你探索的过程,寻觅的过程,也是你夲人精神意境提升的过程。你会渴望将寻觅到的若隐若现的感觉以画笔再现,不知不觉你就会觉得自己很象你画出的那头虎,或者说你会很象你意想中的那头虎。我的一方印章“虎情即我情”大约就是对这种心迹的最好注解。

虎!虎!虎!魂兮归来!

2009庚寅虎年岁前初稿

2021壬寅虎年岁前再识

 

 

 

道法自然 成就大美

彭开天

 

 “道法自然”与“师法自然”同解,是古今中国书画艺术家的座右铭,源自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现时很多人对这句话理解偏颇,我看过很多艺术家的文章体会多停留在技术层面,比如说去了北方山川方知斧劈皴之贴切,去了南国风光方知披麻皴之奥妙,又比如说原以为某枝叶某虫鸟是那样的形态习性,至实地一观察又有新的发现和体验云云,这些体会真实可贵,对绘画创作绝对是有益的,但我以为,“道法自然”最优先最需要解决的是一个画家认识层面的问题,即解决美的源泉问题。

 

 

 

美为何物?美从何来?美的源泉究竟在哪里?研究美为已任的艺术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这个问题。

造物主创造了这个世界,就同时赋予它多重属性供不同的人类群体去探索去享用。它的实用价值的属性由科学家去发掘研究,它的内在规律由哲学家去探求,社会形态则由政治家把玩,而它美的价值密码则责无旁贷地落到艺术家去探索去解密。真、善、美是艺术永恒的题材和最核心的课题,由真至善由善至美,真善无形而美有形,真善最集中、最感人、最可触、最可视的外在形态就是“美”。

大自然的美是与生倶来、鬼斧神工、无可比拟、无处不在的。可以说,只要是大自然本身的杰作,没有不美的,大到日月山川、海洋沙漠,小到一枝、一叶、一芽、一蕊,从人体到鸟兽虫魚,只要它远离了人为的意志和雕饰,就一定是美的。即使是人工制作,越接近自然原生态、原格调、原意韵、原风味的就越有美感,反之就越丑陋,或暂时以为时髦新潮终久会越来越显露出它的丑陋。由于区域文化的差异,人们尽管有着不尽相同的审美情调,但这种以自然或接近自然为美的标准却是几乎所有人类共通的审美标准,这也就雄辯说明:所有人类的审美源泉都来自同一终极承载物--大自然。

 

 

 

人类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人类外在形体特征和內在性格观念的进化发展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中囯历来认同“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天(大自然)和人是一体的,內在相通的。大家可以注意到:西北多大山戈壁,西北汉也多粗犷坦荡;江南多青山绿水,江南女子多水灵妩媚。俗话说一方水养一方人,山川灵气是会钟于人的,人就是山川日月中之精灵,故中国历来不把大自然和人分开看待,“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把酒问明月,对影成三人”,故中国人能摒弃大自然外在浮影虚形直接深入地表现出山川日月、花鸟虫鱼内在的气韵活力,而外国人习惯于将死鸟死鱼作标夲再现于画面。人和大自然本身就是难以分割的整体,大自然本身与生倶来的美感也深深地植根于人类的骨髓和血脉中,故人类会不约而同地以大自然或接近大自然的美为审美的终极标准也就是必然和顺理成章的。

 

 

 

人类与大自然內在的同体结构及在审美观、审美情趣天然的趋同性并不表示人类对大自然的审美标准自然而然趋于同一,二者之间云遮雾罩、层峦叠嶂,并没有一条坦荡的直通车道。数千年的人类美术史就是人类凭着内在DNA的指引, 象候鸟一样朝着心目中憧憬向往而又蒙眬之中的美的王国风雨兼程振翅搏击。 多少人迷途忘返, 多少人折翼而归, 只有少数意志坚強思路清晰敏捷者能攀上髙峰。一旦登髙远望, 大自然之壮阔美景尽收眼底, 大自然之钟秀灵气如浴如沐, 内心DNA密码进一步被激活, 在寻常的一山一水, 一枝一叶间又可以发见新的美在闪烁, 內心深处又引起新的兴奋更引起向往发见更多更新的美的冲动。 这时他能更深深体会到“道法自然” 的真谛和奧妙, 头脑更淸晰目光更远大, 他又能在更远处云雾缭绕之中依希看到旁人不可发见的新的峰顶, 他又跃跃欲试准备着新的征程。每一次的飞跃都会给他带来无穷的喜悦、激动和惊讶, 每一次都会使他发觉比之上一次更大的想象和运作空间。 每一次新的飞跃他都离不开大自然母亲给他补充的智慧养料,每一个新的发见都离不开自然之神的启迪和指引,他的智慧会在这一次次飞跃中一点一滴被开启, 他的情操会一层层得到升华, 他会觉得离大自然神秘的顶峰越来越近, 但又更感到它遥不可测,髙不可及,征途似乎永无穷尽,又永远使他对之心往神驰、兴趣盎然。比之物欲的有尽和有害,更可见艺术慑人魂魄的魅力之所在。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道法自然” 。

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老庄学说对大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可谓洞察秋毫入木三分,为我们解开大自然之美神秘的密码提供了一把入门钥匙。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 庄周梦蝶” 就是这一境界的天才的诗化体现,对中国画意境的空灵淡泊影响至深。他又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 希冀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眼界何等开阔,心胸何等博大,寥寥数语可谓把握自然总体之脉博,洞察自然美的核心本质。在庄子看来,美就是一种天籁,是一种沒有经过人工雕凿的天然淳朴的存在,是如天地之间万物随风所发出的自然之声。

 

 

 

老子云:“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生涩雅拙而大巧在焉,出言迟钝而雄辩在焉”, 认为美的最髙境界为“复归于婴儿”, 一语道出中国美学至髙本质。

 

 

 

老庄学说为我们苦苦寻觅美的源泉之旅拨云雾而见青天,有豁然开朗之感。领悟了他们学说的精神内涵再来观察大自然,一切更是那么明了透彻,再以此来反观芸芸艺品,不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髙下美丑立分。你会发现:一切顺乎自然的都是合理的、有生命的,也是美的;一切人为的、雕凿的都违背了自然,故都是丑的。一些尽在外在形式上动脑筋打主意标新立异者,初看似乎很有“新” 意。一些热衷于玩弄装饰趣味、肌理效果或形式意味者,也可能曽使你醉心折服。但这一切在我们老祖宗倡导的天地大美面前却都显得是那么肤浅、做作、苍白、无力,你会更清楚看到这些“小巧” 之后的大虚伪。正所谓“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你会发现:那种因熟练而油滑的艺术是丑的,与大自然相生相伴的“屋漏痕”“ 锥划沙”“ 折钗股” 般雅拙生涩的笔墨才是真正有內生命力的。这也就是古往今来,凡以用笔流畅为追求的画家皆不入流,而油滑成癖者则被视为俗的原因之所在。你还会发现:那些刻意讨好权贵,讨好市场,讨好他人的命题之作,应景之作,应酬之作,与画家发自內心冲动,将“胸中之竹” 一吐而后快,心中不留一枝一叶的艺术境界相比实不可同日而语。你更会发现:那些看来四平八稳、面面倶到,于细枝末叶间苦役劳作,未见自然气韵、人类本性者,比之于怀素“忽然绝叫三五声,滿壁纵横千万字” 和石涛“试看笔从烟中过,笔含春雨写桃花” 的艺术境界相比真有天地之遥隔。

 

 

 

艺术美的探求之旅是不平坦的,甚至是迂迴曲折的,这与科学的探求是很不相同的。现代物质文明的进化往往更容易迷惑我们追求艺术本源的努力,这也就是我们必须付出更辛勤的汗水原因之所在。即使我们重读千百年前的艺术作品,仍然可以感受到艺术家们脉博的跳动,能与古人共享他们对大自然无限的陶醉和他们对宇宙人生的企盼,对悲欢离合的寄情。我们的书画艺术家倘能尽可能远离物质的各种诱惑,以独立的人格立世,以散淡平和且安详的心态对已对人,看淡世俗利害得失,我们与自然就贴得更近,更能聆听到天地之间美妙的天籁之音。艺术家们只有当他的心灵感受到这冥冥之中宇宙本体的震动,融入那“愡恍” 之境,那么他的书画也就愈接近了宇宙的大美。他能从自然大道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森严的法度中不受牢笼拘束,最后回归自然,这个过程也是古往今来真正能创造大美真美的艺术家所必然经历的道路。当他静听天穹浩荡的协奏,笔底的所有感悟都是来自—“道法自然” 。

2010年4月初稿

2021年订正于枕涛居

 

 

 

 

 

 

 

 
(文/小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2-25 08:45:03     来源:网络     浏览次数:25927     评论: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arthuajia@163.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