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历】
徐君陶,1943年生于浙江富阳,196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后分配到浙南山区从事基层美术工作。1992年调回杭州,任西湖书画院院长。中共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研究馆员。获杭州市文艺突出贡献奖。作品《长征组画》入选全国青年美展,《山区建设者》入选浙江省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美术展览,作品由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团代会上》入选首届全国中国画展,收入文化部主编的《中国画选集》,作品分别由文化部,天津艺术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辽宁博物院收藏。《鲁迅像》入选浙江省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画展。《金梦》《霜叶》《源流》入选全国新人新作展。《墨牡丹》入选全国第八届美展。《剥青豆》入选文化部第八届群星美展,获群星奖及杭州市文艺成果奖,五个一工程奖,入编浙江省美术作品集。1993年和2002年先后两次在中国画研究院举办个展,《白梅》等八幅作品该院收藏。2007年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个展和《徐君陶画集》首发式。2010年在美国联合国总部举办个展,以庆祝联合国中国文化日,《塔吉克之家》《姐妹赏春》由联合国收藏。出版有《陈洪绶与任伯年》《花鸟画笔墨技法详解》《中国画二十家徐君陶》《徐君陶画集》《徐君陶画传》《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徐君陶》等。
风格是作者的背影
裔萼
“风格是作者的背影”是吴冠中先生题赠给画家徐君陶的一句话;吴先生对当前那些急于“创立”个人风格的画家的做法很不以为然,他认为风格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硬贴标签。徐君陶40年的绘画生涯恰是这句话的最好注脚。他从不热衷于风格的确立,而始终关注如何将自己独有的个性和独特的生命体验融入绘画创作之中。并在不拘门类的绘画笔墨技法的探索之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特殊的绘画表现形式,这种创作思想使画家没有囿于为了风格而创作的狭隘天地中。几十年来,他按照自己的个性率意而为,立志“破前人之樊篱,立新意于当世”,做到不追求风格而风格自现。
《塔吉克之家》110×150cm 1991年
从师学渊源上看,徐君陶应是新浙派人物画的嫡传。1962年,他考入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画专业,师从著名的新浙派人物画家李震坚和顾生岳等老师。上世纪50年代崛起于中国画坛的“新浙派人物画”对现代中国画的发展影响很大,这一流派的特点是吸收西方素描造型的长处,同时又不偏废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学习,这使得徐君陶在习画之初就在一个亦中亦西、亦古亦今的氛围中成长,这为他日后具备坚实的造型能力和纯熟的笔墨技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他在中国画人物画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塔吉克少女》69×68cm 1991年
20世纪7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不久的他就以一幅《团代会上》崭露头角于画坛,这幅人物画在当时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作品曾被多次出版。画家还应邀复制了三幅,分别为天津、上海、辽宁三家国家博物馆所收藏。此作表现了画家精到的写实能力和娴熟的笔墨技巧,画家以简练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女团员的形象,女团员健康、开朗、对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充满激情,此画洋溢着年轻的画家讴歌新时代的热情。毫无疑问,这幅反映时代主旋律的作品是写实水墨人物画这一主流画派中的优秀之作。
《剥青豆》160×200cm 2000年
90年代以后,徐君陶又以人物画《剥青豆》获文化部群星奖。画家曾去过西南、西北等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对少数民族的生活很感兴趣。根据采风的素材,他创作了一批表现民族风情的优秀人物画作品,如《少女与花鹿》、《塔吉克少女》、《藏女》等。《剥青豆》表现的是彝族风情。浓郁的乡土色彩和民族风情充溢着画面,大胆的深色背景的渲染和烘托,使得画面平添一种现代形式美感。这幅作品堪称现代风情画中的力作。从徐君陶人物画的创作历程上看,他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的画家,无论是反映主旋律的写实水墨人物画,还是表现民俗的现代风情画,他都有不俗的表现。
《塔吉克少女》69×68cm 1991年
真正的艺术家,也许就是那些喜欢给自己出难题并善于解决难题的“自找苦吃”的人。徐君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从绘画的笔墨技法上看,中国写意花鸟画和写意人物画的差异是最大的,可徐君陶偏偏就要将这两者融合起来,他给自己找了这样一个难题,嫁接花鸟和人物两种画法。以花鸟之法来冲击人物画,以花鸟之法来充实人物画。画人物亦是画花鸟。力图将写意花鸟的纵逸和写意人物的传神融而为一,这也正是新浙派的特色所在。新浙派以传统花鸟画的笔墨增强了写实水墨人物画的笔墨韵味和生动性,为五六十年代新中国人物画的复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徐君陶秉承新浙派的传统,以多年的绘画实践证明,这种“嫁接”的确使他的花鸟画和人物画都呈现出别样的风貌。
《花仙子》180×140cm 2000年
当然,由人物而花鸟,并以花鸟之法扩充人物画法。这并非是画家躲在画室之中异想天开的结果,而是由他的生活经历造就的。从浙江美院毕业后徐君陶就被分配至偏远的浙南山区文化馆工作,在古城丽水的白云山上画家一住就是20余年,他筑画室于山间,并取名为“白云书屋”,在这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一般的所在,画家忘却了清苦的物质生活,尽情地享受着山木林泉之乐。大自然的美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占据了画家的心房,他开始用笔墨表现这神奇的自然界,他不停地画着美丽的花和鸟,似乎忘却了人间俗世的一切不快和烦恼。
《红梅花》136×69cm 2012年
美丽的大自然给了画家无尽的素材。而传统绘画艺术又给了画家丰富的营养,在历代花鸟画家中,徐君陶最为心仪的是清代的虚谷。虚谷花鸟画中的构成与造型的优长是他所着意吸收的。另外,在用笔上虚谷喜用侧锋,这使徐君陶很受启发,他认为传统笔墨中对中锋用笔的过于崇尚,会阻碍线条的多样化表现。单一的继承会使这一笔法枯萎,因此他研究了一些擅长运用侧锋、偏锋的传统画家的作品,从中寻找笔墨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花鸟画笔墨详解》就是画家研究传统花鸟画笔墨技法的优秀著作。
《紫藤花开》136×69cm 2012年
不拘一格地自由运用传统笔墨技法,不择一家地吸收传统绘画的精华,在博览的同时又不忘精收,是徐君陶取得成功的“秘诀”。在众家之中他偏好虚谷的侧锋用笔和海派绘画鲜丽的色彩,将这两者有机地融合在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当中,创造属于自己的绘画。在山间的20余年中,他白天刻苦写生,晚间潜心研究传统绘画,师造化与师古人并行不悖。在花鸟画创作中他几乎触及了中国传统花鸟画中的所有题材。他似乎渴望用笔墨来表现大自然的所有生灵,梅、兰、竹、菊、荷、牡丹、山茶、水仙、丹桂、柿子、紫藤、石榴、枇杷以及竹笋、蘑菇等等,千娇百媚地融入于画家的笔下,羊、马、驴、鹿、猴、骆驼、狗等等,千姿百态地跃于画家的纸上。
《秋荷》
在这些题材之中他最擅长的是画梅,这一传统的“四君子”题材在他的笔下被注入新意,在《白梅图》中,老树发新枝的画意被画家生发得淋漓尽致,他以笔墨的枯、润、浓、淡、虚实的对比,增强对象的表现力,此类作品在北京展出后博得了画界的高度评价。在花鸟画的用墨上,画家也是不拘一格,鲜墨、宿墨、破墨、泼墨、退墨等等变化万千;在表现形式上,画家更是将古今所有的技法探索一空,工笔白描、工笔淡彩、工笔重彩、兼工带写、小写意、大写意以及特殊技法类等等,精深的笔墨锤炼为画家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表现余地。
《帕米尔风情》30×30cm 2000年
徐君陶的画作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惬意感。这与画家的美学追求是密切相关的。现代派大师马蒂斯曾经说过,艺术就像一把安乐椅,徐君陶希望自己的绘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故而他的作品清新、温润、洒脱、宁静,不张扬,不炫耀,不沉重,不说教。在主题性绘画盛行的时期,他不去追求那种宏篇巨制以博取政治资本,在商品大潮席卷一切的今天,他也决不一味沉浸在小品式的笔墨游戏之中以换取汽车、洋房。正如古人所云的“画如其人”,自然、朴素的人品和踏实、执著的艺术追求,造就了徐君陶朴实无华、诗意沉静的绘画。
《霜叶红柿》69×136cm 2010年
无意于追求风格,更不屑于追逐时尚,是一个画家保持精神独立的前提条件。徐君陶视风格为背影,将之留在身后,在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精神世界里驰骋笔墨、驾驭情感而终有所成。前人评价虚谷的画为“使人对之气静”,徐君陶艺术实践对当今浮躁喧嚣的中国画坛亦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急功近利者在他的画作面前当能平息一下躁动的心,细细体味一个真正的画者宁静致远的境界。
原载《美术报》2004年12月25日
《白牡丹》
《石榴》162×85cm 1997年
微信图片_20210930095412
《二月杏花》
《天竺山鸡》68×45cm 1999年
《百年教堂》35×50cm 2010年
《冬雪》
《黄陵古柏》136×80cm 1988年
《漓江竹》68×68cm 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