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历】
刘秉江,1937年生于北京。196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壁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中国壁画学会理事。曾担任过第六届、第七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评委。自1959年以来,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和其他全国性大展,并在多国举办过联展和个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各国收藏家收藏。1982年与周菱合作创作的北京饭店壁画《创造·收获·欢乐》获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银奖;于1999年获美国“富达杯20世纪末亚太艺术大奖赛”银奖;于2004年获首届全国壁画大展最高奖;1986年,油画《舞蹈的裸女》在法国获“ARTS TI QUEDULYS”沙龙奖。
北京地铁19号线 牛街站壁画《创造·收获·欢乐》场景图
《创造·收获·欢乐》
刘秉江先生和周菱先生在1982年为北京饭店创作巨型壁画
2021年12月31日,北京地铁19号线正式通车,由刘秉江先生与周菱先生创作的巨型壁画《创造·收获·欢乐》,展现在人们眼前。
这幅壁画的前身是1982年,刘秉江与周菱为北京饭店创作的巨型壁画《创造·收获·欢乐》。壁画在二十多年前就被拆毁,这也成为了刘秉江先生的一大遗憾。在很多人看来,地铁壁画的再现,可以了却他多年心愿,但他不这么认为。他将亲手绘制的壁画当做女儿来看待,赋予了生命,融入了自己的精神。这件壁画是他感情的寄托。
北京地铁19号线 牛街站壁画《创造·收获·欢乐》局部1
1979年刘秉江与周菱接到接受了为北京饭店东大厅西墙创作大型壁画的任务,1982年这幅宽17米、高5米的丙烯巨制壁画《创造·收获·欢乐》“诞生”。壁画的创作非常耗时,创作期间刘秉江与周菱挖空心思,并且他们没有请助手,所有事情亲力亲为。刘秉江认为,亲自手绘才可以忠实表达自己的想法。壁画绘制了20多个民族的70多位人物,以及百只鸟兽。细腻而娴雅的笔触中洋溢着东方民族的情感,是生活中欢乐和美的浓缩,是史诗性画卷。此作品曾被誉为上个世纪80年代壁画复兴时的经典之作,获得了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并在1999年获得美国“富士杯”20世纪末亚太艺术大赛银奖,也因此被艺术界所熟知和认可。
北京地铁19号线 牛街站壁画《创造·收获·欢乐》局部2
壁画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不仅体现了他们的才智和绘画技艺,同时蕴含了中国文化和精神,既有现代又不失传统,中西融汇,展示了极大包容性。他们知道抬起画笔,是信仰,当落下笔,是光,更是生命。
北京地铁19号线 牛街站壁画《创造·收获·欢乐》局部3
北京地铁19号线 牛街站壁画《创造•收获•欢乐》局部4
北京地铁19号线 牛街站壁画《创造·收获·欢乐》局部6
北京地铁19号线 牛街站壁画《创造·收获·欢乐》局部7
《两个维吾尔族老人》布面油彩 120cm×110cm 1989年
《玛斯提拉》布面油彩 80cm×60cm 2011年
《塔吉克老人》布面油彩 80cm×80cm 2010年
《塔吉克族少女》布面油彩 90cm×54cm 1992年
《塔吉克新娘》布面油彩 73cm×60cm 2015年
《牧羊人》布面油彩 90cm×70cm 2014年
《维吾尔族演员》布面油彩 80cm×60cm 2011年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比生活更美,更动人;它需要来自生活的集中、概括,以期使之典型化。刘秉江通过长期艰苦的艺术实践,领悟了这个道理,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这一主导思想所孕育的果实。他凭籍毫不苟且的艺术手段和自己坚实的造型基础,把各个异域的环境风貌、生活情趣以及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真实而美妙地表达出来,并使之跃然纸上。
刘秉江以坚实的绘画基本功享誉画坛,从一开始就将自己的方向定为中西合璧,无论是油画、重彩画还是壁画都显现出鲜明的民族形式语言与西方现代艺术的融合。娴雅的笔触中洋溢着各民族的情感,活跃、跳动而不过分;他的创作中既有现实的影像又有隐喻的象征;既有磨砺的苦闷又有顿悟的欣然;既有人间美好的追忆又在不时修补现实的缺憾;既有对痛苦的摆脱又有对完美的祈盼;既有对民族艺术传统的赞叹与尊崇又有对西洋艺术的鉴借与出新。刘秉江之所以能取得绘画艺术整体思路和卓著的艺术成就,除了他对艺术的无限虔诚,对真善美的无限追求外,更值得敬仰的是他对艺术创作的无悔投入。从艺六十多年来的超常勤奋换来的是数以百计的创作和数以千计的素描和速写作品。故然,刘秉江是以其风格独特的油画、重彩画和壁画而闻名画坛的,而他写生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是有目共享的。
凡杰出的美术家都具有娴熟、坚实、精湛的写生技艺,这些作品已成为其艺术成就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普通人的意识里,写生只不过是画家获取造型能力的基本手段。在大师眼里,它却是保持敏锐观察力和激活想象、创造力的重要手段。缺乏创造力的画家与其思想上不重视、实践中不坚持写生训练有直接关系。正如刘秉江所说,“不会画速写,就不能画默写。不会画默写就无法画构图,不会画构图就无法进行艺术创作。”基于这种意识,他从未间断写生、速写和创作。
从大渔岛到凉山;从塔克拉玛干到唐古拉山;从塔尔寺到布达拉宫;从蒙马特街巷到威尼斯水城都留下了他的写生足迹。作为油画家除了用单色工具作画以外,还要以色彩纪录那变幻莫测的五彩世界。由于长途写生无法携带笨重的油画材料及工具,刘秉江就自制画纸用油画棒作画。油画棒虽然轻便但具有较高的技术难度,不像可溶性颜料可以自由调出各种色彩,它需要在画纸“调色”,所以画家必须对其性能及色彩的冷暖规律了如指掌,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刘秉江的油画棒技术已炉火纯青尽显艺术之大美。
刘秉江的写生“不是用猎奇者的手眼对待生活,而是以艺术家的忠诚去熟悉、体现他的描写对象,并对之滋长着强烈的爱情――这爱情既浓郁又健康”。“他的速写不是为了搜集和积累素材,而是作为独立的艺术语言和形式诉诸自己的心血……”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著名的版画家、美术教育家、美术评论家江丰先生以上的两句评语极准确的概括了刘秉江的写生观点和态度。谈及艺术,说起写生刘秉江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对他来说,有多少幅写生就意味着有多少有趣的故事,因为这些写生就是画家心灵与自然碰撞的轨迹,她们记载着画家丰富的心路历程。
刘秉江的油画棒系列作品从艺术手法上看,较浓重的墨线与平面化色彩处理形成了具有装饰性和现代性的画风;重视人物、景物的现场感觉和感受;具有立体、空间和阳光感,凸显了形象背后所蕴涵的文化感和历史感。刘秉江坚定自己忠实自然、重视知觉的写生道路,不管他人如何评说,画家坚持现场写生,“在现场,你会被生活激发出热情与冲动,会强迫自己用最快的速度记下涌动的人群或肖像表情,这不仅使你的技巧更高明,同时也刺激了你的感觉与感情。所以,我把写生、速写的过程看作生活、生命的享受而不是负担。”刘秉江如是说。在他看来写生就是艺术家修为的一种重要方式。“我对写生、速写甚至草稿有一种特殊的偏爱,因为这类作品往往以极简明要害之笔抓住事的形象的本质特征,而没有丝毫的炫技和做作”。
对于画家来说,写生,特别是速写的能力是种真功夫,有了这个真功夫就可以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就会生发出创作的激情,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和妄想。写生永远是“引导画家想象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当他表达得更多,就能感觉到更多;当他感受到更多,就能表达得更多。当他描绘得越多,他的感觉器官就更敏锐,表达手段就更精妙……”。只有认认真真地观看,才能发现自然中蕴藏着的美好法则,“唯有恭顺而专注的描绘才是艺术家应有的本分”。
如今80岁高龄的刘秉江还钟情于写生,精神抖擞、马不停蹄的游走于大自然中,挥舞自己手中的画笔描绘着世界,可谓生命不息,写生不止,用精湛的艺术作品诠释了写生意义。(艺缘 201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