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历】
胡学武,1963年生于湖北武汉。湖北省国画院副院长,湖北开明画院副院长,湖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三峡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东湖画社法人。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美展并获奖,出版有《胡学武画集》《荆楚画派名家作品集——胡学武卷》《胡学武意象水墨集》。
历年部分参展作品:
2021年8月作品《山巅那些松》参加由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省级各民主党派联合主办的《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百年华诞.同心同行—湖北党外人士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
2021年7月作品《高山雄风》特邀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百年辉煌.武汉记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特邀展”。
2021年6月作品《峡江春暖》入选“永远的旗帜”—湖北省文联机关庆祝建党10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邀请展。
2020年7月《南山圣水》入选202O“江山如此多娇新余傅抱石”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9年《予我长袖舞大山》入选第十三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
2019年《路漫漫其修远》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丹青山河·心系人民”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8年《高岚泉涌》入选"入蜀方知画意浓“全国美术作品展。
2018年《穿越》入选第九届“民族百花奖”中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展。
2017年《天高唱大风》入选第五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
2017年《借点南水润京城》入选“湖北省美术创作重点项目扶持工程·20117年度优秀作品展”。
2016年《春山寄语》入选“翰墨青州·2016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6年《天高唱大风》入选“中国精神——2016中国百家金陵画展”。
2016年《南水出高峡》承担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合作)。
2015年《早春》入选“纪念扬州2500周年城庆——丹青扬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5年《万壑松风》入选2015“水墨彭城”·全国写意中国画作品展。
2015年《坐上髙铁去北京》入选“首届‘八大山人’全国山水画展”。
2015年《松风高奏》入选“写意中国”首届中国画水墨大展。
2015年《梦随溪走》入选“丝绸之路 绚丽甘肃”第九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
2015年《苍山有约》入选2015年“万年甫江”全国中国画山水作品展。 2014年《故园山烟翠》入选“重温经典娄东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4年《春风伴我回家乡》入选“万年浦江”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高山雄风》180×180cm 2021年
气运心胸 致力壮美
——访省国画院山水画家胡学武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王理略
走进胡学武在省国画院的画室,他正忙于画作的整理。墙壁挂着四幅作品,其中三幅是前不久完成的写生作品。“生活是创作之根,变化是艺术之本,心性是作品之魂,画家要到大自然中去,心触山川,体验自然才能蕴之于胸,倾之于笔,要内发心源,外师造化,根植沃土方有戏。”胡学武说。
胡学武出生在东湖之畔,长江孕育了他的天赋,东湖博大了他的胸襟,于是,胡学武举手投足之间,都凸显着坚毅、大气、脱俗、豪放、果敢。或许正是他这样的个性和学养,才注定了那一段不同寻常的艺术之旅。
最早赋予他艺术灵性的就是这片水墨画一样的土地。然后,当他从祖辈留下来的那本民国时期出版的《芥子园画谱》里看到山水、花鸟、人物画时,便深深地爱上了绘画。
《高岚泉涌》200×200cm 2018年
读书时,他的各门功课都比较好,尤其喜欢语文和美术。但直到中学的时候,胡学武才真正完成了美术启蒙,他的绘画天赋得到了学校老师马学长的认可,老师的培养和指导,为胡学武美术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后又开始系统地涉猎水彩水粉、油画、国画等知识。他以自己对美术的独特感悟和思维,常得到老师的夸奖后,就开始在心中编织着一个梦想。当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就读园林美术专业时,胡学武就告诉自己,这辈子,他将会与艺术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此后,胡学武又遇到了真正引领他走上中国画艺术大道的人——沈爱其。老师彻底颠覆了胡学武心中潜心修炼的绘画意识和多种艺术形式共存互动的创作倾向。上个世纪70年代末,沈爱其提出了“哲人画”的创作理念,给中国画坛带来一股新风,80年代初又提出了“人天本一”的艺术观点,对中国画的审美与创作取向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而这些,无疑让胡学武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奇和震撼,对其世界观的形成和艺术方向的把握影响非常大。此后,胡学武更加坚定地走艺术创作之路,也将主攻方向放在山水画。
《穿越》145×200cm 2018年
胡学武的艺术创作理论一直立足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研究。每次创作,胡学武都神情庄重,凝气运腕极具太极风韵,刚柔并济,笔凝万象,笔墨盘旋,疾生罡风。这恰如他在用笔拨弹着一首撩人心弦的音乐一般,于是,潜存于他意识深处的山水世界便随着音乐逐一流淌出来。
其实,胡学武一直认为,画家要当作曲家,不做演奏者。意思就是,画家要有自己的思想,将创造性、时代性等通过绘画表现,如果一味追随,永远无法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在胡学武看来,绘画创作既要有技法,也要有心法,但要达到最高境界,则需要忘形忘法,归于本真。“画家不能被固有的程式捆绑自己的心性,艺术只有抛弃形与技的时候才能真正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自由。尤其是山水画,应该是画家心灵的栖息地和精神家园,更要寄情山川,托物言志来进行艺术创作。”胡学武说。
《斜岩锁松烟》200×200cm 2017年
读胡学武的画作,能够看出他自觉地接受了现代意识与现代精神,主要特点是——他不再盲目固袭古人的绘画套路和方法,而以理性史观去解析古人的经验,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作品一扫前人山水的荒寒,冷寂与静态,代之以激情,速度与动荡,这样的艺术勇气,必然的结果是——在颠覆旧的程式中获得了创造的自由,并构建了新的形式语言秩序,如《追风逐日》《果熟山香正当时》《天高唱大风》《穿越》等,都在动态中使笔墨生发出新质,画面中激荡起磅礴之气,让人从中领略到“笔墨当随时代”所产生的新内涵、新气韵和新境界。
胡学武用自己的笔墨,塑造了一个个神奇而又诱人的自然宇宙场景,为对当代山水画创作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这一切还未结束,他还将继续在艺术创作道路上不断前行……
《我把南水嫁给你》200×200cm 2019年
沉“墨”的呼唤
胡学武是当代画坛具有独特笔墨风格和个人视觉特征的水墨画家。
他的画深沉而庄重、灵动而激越、神秘而幽远,大气磅礴,气象万千!
胡学武的大写意水墨,以传统平实的具象特征,探索画面气韵灵动的抽象元素,引发深刻文化内涵的意象思考,从而升华到具有哲学思辨精神的道象内核。
胡学武本人不善言辞、沉默内向,但勤奋好学、踏实用功。从小各门功课都很好,尤其喜欢语文和美术。在上中学的时候,胡学武初步显露了他的绘画天赋,并得到了学校老师马学长的的培养和指导,使得胡学武很早打下了扎实的美术基本功。
少年的他就开始系统地涉猎水彩水粉、油画、国画等画种。早在八十年代,他就可以把李唐、石涛的作品临摹得惟妙惟肖,把油画画得很有学院派大师风范。他有自己对美术的独特感悟和思维,画出的作品常常得到老师们的夸奖。
《南山圣水》120×200cm 2018年
1989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就读园林美术专业,胡学武就告诉自己,这辈子,他的生命和未来注定将会与艺术紧紧地绑在一起了。
在学习期间,胡学武又遇到了一位真正引领他走上中国水墨画的人——沈爱其先生。
沈先其先生提出的“哲人画”创作理念,给当时的中国画坛带来一股新风;80年代初沈先其先生又提出了“人天本一”的艺术观点,对中国画的审美与创作取向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这些绘画理念,也给胡学武的艺术观念带来了强烈的启迪,更加坚定了他将把中国的水墨山水,作为他艺术生涯的主攻方向和表达内心情感的主要视觉形式。
近几年,通过胡学武的新作,就可以明显看到他在中国水墨画领域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君子豹变后矫健而美丽的独特风格。
《峡江春暖》145×200cm 2020年
从他的《月亮滚太极》这幅作品里,可以看出他对水墨画“点”和“线”与道家精神“简”和“素”基本关系的探索深度。“点”与“线”又是绘画最基本的元素,“简”与“素”是太极图最基本的原理。点为阴,线为阳,中国画的秘诀就在一点一线之间。此作品以点为造型的主要手段,遵循着“太极图"的“简”与“素”的美学原理,在“简”与“素”的构成中寻找到中国画最朴素、最原始的“点”与“线”融合的基因密码。以“简”与“素”通过“意象”的点和线来造象抒情,显示出作品的朴素性、自由性和天然浑成的视觉印象,让人感受到一种没有雕琢的本真性,形成了他独特的天地自然的审美妙境。“简”与“素”是道法自然的审美标准,通过他的“点”与“线”追寻着自然的本体状态,“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第25章)。返本开新,让古典再生新意也是新时代的需求。
《执大象》120×240cm 2020年
2015年是他作品大丰收的一年。《早春》入选“纪念扬州2500周年城庆一一丹青扬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万壑松风》入选2015“水墨彭城”·全国写意中国画作品展,《松风高奏》入选“写意中国”首届中国画水墨大展。
这一时期的作品,高产多丰,主要体现在他对笔墨线条的追求。
他把笔墨线条的探索与自己的思想感悟融为一体,使笔下的作品有更明显的视觉识别度和风格特征。《长江源》《执大象》《高山之巅》等作品,基本上是用几根大的轮廊线条勾勒出物象走势与形态,并运用传统的“勾”“皴”“擦”“点”“染”去表现。其线条在画中纵横飞动,有如在用草书笔法作画。胡学武的画以大粗线见长,屈曲奇古,气势恢弘不同一般。其积墨厚重的混点法,来自黄宾虹的山水画的混点法。此时的线条不仅仅在为山而造型,是在抒写自由,将物象服从于胸中块垒的表现。线条的律动与交错,仿佛如同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线条有很多相同之处,石涛用线生拙烂漫,构图新奇取巧,不同前人。近几年来,绘画界常常有人把新与旧、当代与传统撕裂开来、对立起来,其实,传统和现代是是相对的,甚至互为转化,呈现出一种同方异向的态势,学武的线条和构图呈现这些传统绘画的过人之处和当代绘画的创新意味。
《高山之巅》120×240cm 2021年
胡学武的思想在深化、技法在拓展。《山雨欲来》《桃花谷》在表现技法上打破了山水画和花鸟画的界线,无所谓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这样的区分,这样更能充分表达艺术家的心境,更能诠释道法自然的艺术本质,更能让观者享受艺术的形式美感。在胡学武的山水画中有一种独特的气息,就是用崇尚生命的自然观去体现大自然的圣洁、幽渺、神秘、恢宏。他用笔墨点线表现主体情思,大地的气韵同生命的律动相交融。此时,山不再是山,树不再是树,只是一团天地之气在舞弄着流动的线条,笔墨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化为意象的符号,反映心与自然的灵性同化,从而升华到视觉形式的“道象”。
道象在视觉美学里是一个高层次的境界。胡学武把他所描绘的山水草木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他追寻着老子的道家学说,道家第一原则:“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对待世间物像;他追寻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观念,把他的山水画画成了具有生命意义的人生思考。
《追日》120×200cm 2018年
他用画入“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使受众对于“道”的含义,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学武的画在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的方面,都呈现了“自然——释然——当然——怡然”的高尚境界。
学武在他的水墨作品,践行着他的自我的生命历程,表面上是造型,但它的内在本质却是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感加想象能让艺术更加自由浪漫,其作品看上去好像不合常理,实却是充满着画理,它注重的是直觉启示,注重内在心灵的体验和神韵追求。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艺术家只有热拥抱自然、爱生活,有真情实感,才有创作源泉,才能以升华作品的想和灵魂。
胡学武,精习文
墨无声,笔有情
博览群书通天理
搜尽千山己为嶺
墨迹笔痕成大道
于无声处听惊雷
吕中元: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壬寅年春节
《大别山中响松风》120×240cm 2017年
追求古意 致力壮美
——胡学武山水画近作赏评
高鸿/文
中国山水画是个早熟的画种。比起人物、花鸟画的发展状况显得更健壮,更成熟。历代的山水画家以及精典作品尤多,如座座耸立的高峰,巍峨壮美。“江山代有才人出”。岁月更迭,人事变迁,中国山水画无论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精品力作出现。这是我们民族绘画值得骄傲的本源。直至今日,中国山水画坛,则更加显示出异彩纷墨,百花齐放的局面,这是开明盛世带来的文艺繁荣,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艺术之幸。
《梦随溪走》120×200cm 2015年
胡学武致力于中国山水画的研习有年。且成绩颇丰。他取法高古,追求壮美一格,这是中国山水画的正途与法脉。赵孟頫在论述“古意”时有精彩的片断:“作画贵在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丛合岂有观也。”在阐述学古能化与如何学古的问题,赵孟頫无疑具有先见之明,他以自己的绘画实践,检验了自己的绘画理论:“吾所作画,似夫简单。然识者知是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出。”这里存在一个取法乎上的审美原则。与凡夫俗子不可同日而语。中国山水画诸如《庐山高》、《溪山行旅图》、《万壑松风图》同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一样,是历史的丰碑。在这些优秀的经典作品面前,突出一点的便是雄强壮美博大精深。在主意与构图上中国画显示了他独特的审美旨趣,突出手运、深运、高运的态势,表现山川形势,风云际遇与小桥流水,极尽山川变态为能事。可逝可居可赏可玩,中国的文人士子便悠游自在地“诗意的楼居”。
《天高唱大风》120×240cm 2015年
如果说山水画以南北地域之分,便有了“铁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之别。胡学武致力于北派雄浑博大雄强一格的探求,必然领略到南派野逸与北派雄强之别。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两者之间的距离也逐渐的缩小。在胡学武的山水画近作中,我们读出了这份苦涩。这份艰辛。用黄宾虹先生的话语,便是强调“浑厚”与“华滋”。在用笔墨上的“干裂秋风”与“润含春雨”,便是南北山水观言整合,也是中国画笔墨面临的一个“矛盾”问题。在胡学武《秋山流水》一画中,便有了这份“雄强”与“野逸”的磨合:万壑千山,层岩叠嶂,飞流直下,碧涧生风,群峰出,秋意正浓。岩石的勾勒与皴擦,树木的点染,沟壑的积墨与白云的飘浮形成了浓与淡、强与弱、明与暗、冷与暖、刚与柔的对比关系,很好地刻划了大别山万壑千岩,松涛如海的韵致,这是胡学武先生大别山写生后吟咏倾泻的力作,也是学古出新的尝试。
《云海松风听浩歌》98×180cm 2021年
学古面临的另一个问题,便是用笔。古人在用笔上是有十分的讲究:“石如飞白木如,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古人在书画同源上有着深刻的体验,我们仍然可以从亢代赵孟頫的《秀石疏林图》读出这种味,读出这份优雅与率意。这也是后来文人画所致力控索的精髓。从历代优秀作品的感知里,书画同源早已被列入学院派的教科书。从近代的黄宾虹、李可染、傅抱石等大师的作品中,便可读出这份厚重与交融的快感。胡学武在“学古”中自然面临一个当代人忽略与忽视的问题,那便是“书法用笔”。由于时下导的问题与快餐文化的侵蚀,大展赛一味出现描摹、制作、喷洒、肌理或金或银等特殊材料的运用,既掩盖了中国画“笔墨”的本源,又混淆了中西绘画的特点,非驴非马的东西极大膨胀。胡学武在学习传统过程中,与时下的庸俗作派,保持必要的距离,无疑是明智之举。
在学古,致力博大气象的探求中,始终坚持传统,时代与个性的交融,胡学武先生目标明确,一如既往凭着他的韧性与睿智的秉赋,一个立意高古,气象恢宏的崭新格局,必将出现。
我们拭目以待。
丁亥年秋日于北京荣宝斋
《高枝吟天风》68×136cm 2014年
写意为势 积累求质
——胡学武的山水画
徐恩存/文
一个好的画家及其作品,在于其起点的抉择,起点高,则画品境界高蹈,气息不俗,如入妙境。所以,画家的艺术取向,艺术理想与艺术起点,对于一个成长过程中的画家来说至关重要。
我看胡学武的画,顿时产生后生可畏之感,概因为学武的山水画,颇得写意要领,而不事巨细无余的雕琢,他以清醒的心态与意象思维去驾驶水墨,他的作品在远观其势,近观其质中,给人以远看气势逼人,近看惊心动魄的感觉,且水墨淋漓,苍润氤氲,大气流贯。
《幽谷松风》98×180cm 2016年
也许是楚文化的孕育与兹养,学武天性中便有一种对空蒙、迷离与神秘的偏爱,而且,这恰恰契合了中国画“不似之似”的理念,因此,他的作品既有用笔的率性气度,如风云激荡;又有用墨的氤氲沉厚,渍染有加,一派玄秘;这使得空间结构在“实写”与“虚写”的互动中得以形成,尽管,在点、线、干、湿、浓、淡的交互迭加中,一些出其不意的效果出人意料的产生,但在总体的开合聚散中,画面深沉处更为深遂,虚淡处直接玄远;其中,以笔立骨、以墨取韵,乃至“气厚则苍、神和乃润”等,都跃然纸上,特别是在“不似之似”中,意念,神韵、气象、境界等,都在感性生动的生命形式中得到表达。
《山巅那些松》98×180cm 2021年
由于文化底蕴的作用,画家除了秉了朴素的自然观外,重要之处在于他在山水物象的心灵化之中,酝酿并提炼出意象,这些意象不是大别山,太行山的写生式入画,而是一种“感觉”式意象的生成,以及笔墨形式,语言的锤炼和组织,如《朝雾蒙蒙》、《山野人家》、《月亮滚太极》、《太行秋色》、《山气横秋》、《幽翠图》、《惠风和畅》等,都是感觉式的写意山水画,而不是塑造型的再现,在看似奔放的挥洒与书写中,形被放松了,笔的游走与墨的幻化,都在将错就错,不似之似中得到充分发挥。
线随笔运,在一波三折、节奏、韵律、力度,以及起笔、运笔与止笔的书写过程,凭感觉和掌控的敏感性,而产生笔型、笔性的丰富变化;墨色、墨点,则在多次积、渍、染中,产生韵致与层次,由于墨色、墨层、墨韵在水法、墨法中的互补、互渗与互动,产生苍润氤氲的效果;使作品在单纯中见丰富,在繁复中见整体,在多变中见统一,在浓重中见虚淡,在沉稳中见空灵,特别是在大面积的黑白关系处理中,画家汲收入了黄宾虹山水经验,以黑围白,在浓郁幽邃之中透出微明,使画面不但见出空间层次,还制造了哲理般的意味。
对黑白的关系的认知,事实上拆射的是哲学理念。胡学武在《月亮滚太极》中,正是以道家理念去把握世界,把握玄机,把握对立统一规律的,有此意识才能自觉地在有限的画面空间中营造出无限的时空景象。
《春的呼唤》
循此道理,胡学武的山水画始终在黑、白、灰中进行了着演绎幻化。我们看到,胡学武极善从传统中汲取经验,又善于变传统经验为时代语言,尽管在形式上仍取法于“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但其笔墨间已充实着现代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究其根本,在于他的笔墨与意象,已渐趋于意到笔不到,并在不似之似中多了些抽象元素;而且,在近乎抽象的意象表现手法中,笔与墨都在灵动中见出活力,使山水文本大不同于古人山水画的惨淡冷寂,处处呈示出一种清新与激情,同时,在笔墨的运用中,强调了点、线的主体作用,许多作品以点、线为主,肯定了它们的独立美感,以符合艺术本质和规律,使笔墨的纯粹性与本体意义得到突显。
事实上,胡学武的笔墨是在不真实的把握“抽象的原则”中进行,这样,在他笔下的意象之形成为笔墨的表现,并因此使笔墨进行多维的演绎与幻化,进而体现出笔墨自身的价值,以及多样性和丰富性。
《长江源》
作为当代文化语境中的画家,胡学武自觉地接受了现代意识与现代精神,主要特点是——他不再盲目固袭古人的绘画套路和方法,而以理性史观去解析古人的经验,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作品一扫前人山水的荒寒,冷寂与静态,代之以激情,速度与动荡,这样的艺术勇气,必然的结果是——在颠覆旧的程式中获得了创造的自由,并构建了新的形式语言秩序,如《泥巴坡》、《早春》、《野松林》、《十八湾》、《月亮滚太极》、《古木争春》、《太行秋色》、《山气横秋》、《浊酒论英雄》、《翠图》、《惠风各畅》、《太行印象》、《暮色隐音韵》等,都在动态中使笔墨生发出新质,画面中激荡起磅礴之气,让人从中领略到“笔墨当随时代”所产生的新内涵、新气韵和新境界。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中国哲学对世界本质的概括与把握,唯有真正领悟了这个道理,并付诸实践,才能在绘画中追索到艺术的真谛。
《山雨欲来》
显然,胡学武是在这条道路上脚踏实地前行的,并且,他也在这条道路上品尝了收获的喜悦;在解读胡学武的山水画过程中,我们最肯定他的是:他自觉地向艺术本体回归,重视对自我精神与价值的挖掘与深度关怀,执著的寻求精神的支撑点。
质言之,胡学武的可贵之处在于,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始终坚持自己的精神追求,把抒写胸意作为艺术意义之所在,并且清醒又自觉地保持着超然而恬淡的心境,执著于精神故乡的追寻。
胡学武笔下的山水,多有楚地人文的背景,既使他画中原的太行山色,也不乏朦胧与神秘,因为,萦绕在他心间的乃是挥之不去的楚地故土情结,所以,他酣畅的用笔,淋漓的墨色,都包蕴着前尘往事。
在今天,面对喧嚣的现实世界,寻找精神家园成为我们面临的共同课题,艺术家更应着力探寻这一课题,毕竟艺术承载着解决人类精神难题的重任,胡学武选择了山水画的样式,在于使之成为定神的栖息地,以表达生命还乡的欣慰之感。因此,胡学武的山水画便多了一层情思的色彩,笔墨不是无力的重复,内涵也不是苍白的套用,图式也不是对古人的照搬,其中蕴藏着深沉的情感向度,进而扩大了作品的审美空间。
《桃花谷》
以山水画的方式进行精神的探索,应该说是一种最佳方式,胡学武在想像和回忆中找到了可以让灵魂自由飞翔的天地,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特色,一个优秀的画家不仅要有自我敏锐的视角,坚持的韧性,丰盈的情感,还要有诗意的灵感,悟性和娴熟的笔墨能力与技巧,更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学识和个性资质。因为,艺术是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关怀的,创作活动是画家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一种实现方式,能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提炼出感性生动的生命形式,才能做到对外部世界有深邃的内审,纵横捭阖地去表现并书写这个世界,在笔墨与纸面的结合中,再造一个感性郁勃的世界。
而我们在胡学武的作品中,看到的正是自然生命的绿色,活力与生生不息的景象。在一切绘画形式中,山水画是取令人陶醉的,它可以是人与自然的交流对话,也可以是山水中的心灵独白。胡学武的山水画是自然而然地发乎情,止乎境,他的积墨、积点与书写式的写意方式,都传达出绵绵密密的抒情,在力求骨法用笔与气韵生动中,多了些关乎自然生命的旨趣,以及感性生动充沛的表达,这正是同代人的同类作品所缺少的。
因为,胡学武的与众不同,尤应值得我们肯定。
《峰回路转》
编织大气磅礴的交响之音
——读胡学武的山水画
吴士新/文
学武兄是湖北为数不多通过传统大写意的方法塑造山水的画家。
初次看学武的画会被其黑重浑厚笔墨所压倒。这种排比式的、咄咄逼人的笔触所呈现的山水,很难让人想象这是出自南方人之手,以至于你会感到画中的用笔有些粗野的,肆意蔓延着孔武之气。画如其人,不见其画,但闻其名,便知“学武”二字的含义了。《论语·雍也》中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对于讲求君子之道的儒家学美观的人来说,中庸、中和或许是最佳的墨守的方式。这对于学武而言,这也许有些牵强附会,因为学武步入艺术的方式更多的是道家的“远观”,而不是将其赋予某种社会秩序的含义。透过笔墨,我们看到的却是画家与宇宙通观、与天地同乐,与万物同呼吸,把握和体验大自然生命的脉律的独特通感方式。画面中,画家重复运用形状相似的笔触,并通过色调的渐变进而形成统一的画面效果。这种有意识重复运用笔墨,乱中取胜的造景方式似乎表明:画家杂乱中通过不断调整笔触,以试图寻找画家个体所体悟到的宇宙造物的偶然性和可能性的规律。物像生发于内心,跃然于白纸之上。遑遑乎,冥冥乎!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天籁之音在于心,画家用肆意涂抹的笔墨交织出一部宏大的交响乐,发现了内心的律动。
由此,在我看来,学武兄的这种喧闹或来自他对大山大水的无限热爱的感情,却又是他对自我生命意识的把握。学武兄的山水画中很少直接描绘人的存在,这种方法和传统山水将人物描绘得很小或不去描绘是一致的。但是,这种巡守道家的艺术方法并不能掩盖画家借助山水表现个体的张扬。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学武正是借助与“仁者”和“智者”有着密切寓意关系的山水,体验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在大的空间环境下的艺术角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武兄的画已经超出了绘画艺术的范畴,升华为做人为人之道。
学武的画充满了灵性。
除了气势磅礴的山水之外,学武兄所画的树倒更容易吸引我。可以说,学武兄是画树的高手。他能够将各种平淡不奇的树的张弛有度、疏密有序组合在他的笔墨中,这些树相互依恋、左顾右盼,连成一片,和山和水构成了大气磅礴的壮观景象。学武那种粗疏的笔触,充满情绪的皴染,点划狼藉地营造出狂放不羁的独特的艺术风貌。
学武兄十分善于处理画面中各种景物之间的关系。他对笔墨的理解是深刻的,不刻意关注单个形体的准确与否,而是将其放置在各种关系之中。在这种关系之中,笔才称之为笔,墨才称之为墨。笔为墨所动,墨为笔所用,笔笔墨墨,你你我我,构成了一个既沉寂无息,又喧闹无比的世界。这一切显得那么和谐。
吴士新:美术批评博士、画家,现就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出版社
气运心胸
沈爱其/文
胡学武与笔墨画已经有三十多年历史.他沉于自然、宇宙,心在自然各处漫游,在宇宙深密处迷荡。自然、宇宙诱惑艺术家发现太多秘藏。的确艺术之心就是自然之心、宇宙之心。能如此者,必当热爱人生,沉迷文化,沐浴艺术。
学武作画放笔盘旋、泼墨潇洒,从整副作品分置黑白生象,方圆流变的美学原理与庄重饱和的墨色渲泻出神象意态、深秘勃露。时而粗笔狂放,一笔几笔之中均见吐纳宇宙万象;有时笔墨细致精为,深得自然之灵;有时仅此一线穷尽意态,或云、或水或山……,有时尽满纸墨点苍苍密密,神情深沉厚重,深穆无极,力藏日月星汉之天象。
一点生万象,一线贯时空。胡学武遵守着一点一线的规范自由自在,追求画家画的技法,文人画的笔墨,创哲人画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