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张宗俊,男,1925年10月出生于中国广东省高州市,擅长版画、中国画。1948年毕业于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师从庞薰琴、丁衍镛、黄笃维。毕业后曾赴香港从事美术活动。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曾任广东省美协理事。1945年开始从艺60多年。张宗俊先生是广东老一辈美术家,1948年毕业于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美术本科,50年代参与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的筹组工作,曾任省美协二届理事。他富于时代气息的版画代表作《歌舞到田间》曾参加在莫斯科展出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油城报晓》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悬挂收藏,在全国美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画家早年就读于省立艺专的时候,丁衍镛、庞薰琴、黄笃维等名师对他的影响很大,他们当时都是擅长西画的“新潮”画家;他还被当时极受推崇的西方野兽派和印象主义等现代流派所深深吸引。这些早期的教育深刻影响了张宗俊一生的艺术风格取向。他的版画大刀阔斧、简练有力,不尚精雕细琢。他的水墨山水运用泼墨、泼彩等大写意技法,给人一种不事雕饰之感,处处透露出一种粗犷、洒脱甚至豪放的精神气质。 从艺60多年来,张宗俊以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变换绘画风格,经历了一个从写实到装饰构成的嬗变过程。他独创出版画“拓印法”和水墨“网点皴”等新技法营造丰富的肌理效果,对版画和中国山水画的语言拓展作出了贡献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版画

    职务

    画家简介:黄三才(1938.9—)广东海丰人。擅长版画。196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后任广州空军部队美术创作员。历任深圳市美协副主席、主席、市文联秘书长等职。1996年获鲁迅版画奖。作品有《第一课》、《上学》、《飞向未来》等。出版有《黄三才纸版水印集》。

    居住地区
    广东/深圳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版画

    职务

    画家简介:宋贤邦(1938.2—)珠海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男,1938年2月生于广西桂林。回族,1961年8月,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后留校工作。1985年任广西师大艺术教研室(艺术系前身)副主任。1986年调珠海教育学院中文系任教,现为系主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协会会员,珠海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1985年开始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版画艺术》、《南方日报》、《珠海特区报》、《珠海杂志》、《广西文艺》、《广西日报》等刊物上发表作品百余幅。作品曾多次参加省市美展及全国、出国展览。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多了多幅作品。代表作品为《稻香南国》、(《人民日报》1965、6、19;《漓江春早》,(《中国报道》1976、1期);《蕉园丰收》;(《光明日报》1982、2、18);《珠海之夜》,(《版画艺术》23期等 在文学方面,编有《魏巍研究专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蹇先艾序公弦研究合集》(贵州人民出版社),《谈巴金的家》《魏巍研究二题》《读地球的红飘带》等论文,参加过多本教材的编写工作。《中国专家人民辞典》《中国现代美术家人民大辞典》《中国美术家92年鉴》《中国回族大辞典》等辞书,收录有他的创作介绍。

    居住地区
    广东/珠海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版画

    职务

    画家简介:汤由础(1912.9—1967)广东新会人。擅长水彩画、版画。曾就读于广东省立孤儿教育院藤工科,1927年赴新加坡,从事广告商标设计等工作。1950年回国后,曾任华南文工团美术队队员、广州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员、1956年调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历任中国美术家广东分会工作部主任、党组书记、广东画院副秘书长。作品有《荔枝熟了》、《绣红旗》、《月夜检修》等。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版画、水彩

    职务

    画家简介:谢海若,著名画家,原汕头画院副院长,广东揭东县人,1901年出生于炮台桃山涂库仔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代因家贫,仅读过乡村私塾,为生活所迫漂洋过海,十八岁便奔走越南、柬埔寨谋生,做过苦力,当过店员和画匠并自学文化,潜心书画。1928年在柬埔寨参加进步活动,1930年革命失败,受到法国殖民统治当局的追捕,深夜出走跋涉森林,抵达泰国曼谷,辗转回国,返汕后无家可归,寄食友人家中,翌年更得友人资助,赴上海美专暑期绘画进修班学习,在上海参加反帝大同盟,由潮籍作家洪灵菲同志推荐,参加《一八艺社》学习木刻,当时同社的人有江丰、沙季冲、陈广等,常与鲁迅先生借外国版画泉学习。1932年,《一八艺社》被当局非法解散,不少成员受迫害逮捕,海老带着仅有的三把木刻刀和几幅原拓木刻版画回汕,先后在韩江中学、普宁兴文中学、梅峰中学、大埔百侯中学、汕头海滨中学任教至解放,在韩江中学任教时,曾与张望、钟步清三人举行木刻展览,在海滨中学时曾出版《海滨木刻集》,是潮汕木刻运动开始的第一本画集。抗战开始,海老经吴南生同志介绍,参加“潮汕青年抗敌同志会”,提倡木刻画为抗战宣传武器。1942年,全国木刻协会委派他为潮汕地区木刻函授导师,指导各地不见面的青年搞木刻,当时这些青年大多是参加游运的。潮汕解放后,他从学校调到潮汕文联任秘书,同时也是汕头第一届政协常委,1956年曾代表市列席全国第二届政协会议:工作认真负责,业余时间还积极辅导青年美术活动工作。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身心受到很大的创伤。在十年浩劫中精神倍受折唐,但仍然学习不懈,抖擞精神,不断磨练基本功夫。海老在表述其人生际遇时常以一棍槁蔗自喻:“头硬,尾酸,中间生虫”,是啊!老人家一生八十年,就像一枝虫蔗一样颠连坎坷,难得几天好日子过,可他就是这样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努力来抒写自己的历史。“四人帮”粉碎后,右派改正了,他虽年逾古稀,创作热情充沛,艺术功底日深,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赴广州参加省二届文代会,被选为美协理事,汕头画院成立,担任了副院长等职。其为人热情诚恳,勤苦好学,他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向往光明,不断探索,追随革命的一生。是潮汕地区美术界老前辈,知名的版画家、国画家。代表作有木刻《鲁迅像》,用浪漫广义手法刻画鲁迅先生刚毅幽默的性格和爱憎分明的革命精神,作品曾先后在苏联、英国、印度、南洋一带巡回展出。他晚年作画之外尤功书法,严肃认真,孜孜不倦,造诣颇深,更为世人所器重,1980年12月27日在汕头长逝,享寿八十。

    居住地区
    广东/汕头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版画、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广东溧阳人。擅长木刻版画。曾任教于广东省开平县三辛镇风采中学。大专学历,中国美协会员。建国前考入香港万国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主要作品有:《城郊》、《花果牛羊满山岗》、《水果之乡》、《公社鸭群》、《公社猪苗场》、《运肥》、《风雨归途》、《落户》、《水清蔗甜》、《芭蕉收获的时节》、《蕉林晨曲》共11件版画作品先后参加“广东省美展”,其中《水清蔗甜》、《落户》、《风雨归途》、《水果之乡》、《城郊》、《芭蕉收获的时节》6件作品先后参加“全国版画展”;《东江水灾》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居住地区
    广东/江门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版画

    职务

    画家简介:梁永泰,(1921.2—1956.11),广东惠阳县县城(今惠州桥东)人。擅长版画。自学美术。30年代参加“中华全国木刻协会”。1938年中学辍学谋生,参加第十二集团军政训处工作。受鲁迅的影响,爱上木刻艺术,刻苦学习西欧和苏联的美术作品。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创作《血的动脉》和《铁的动脉》二套抗战画集。1940年,成为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广东分会负责人之一。1942年,到韶关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版画。1943年美国《时代》杂志刊出《中国木刻之页》共7幅作品,其中有梁永泰的一幅。后来美国出版的《战时中华》也收入他的作品。l946年元旦,延安举行木刻展览会,展出作品180多幅,梁永泰作品亦在其中。抗战胜利后到香港,在《星岛日报》、《星岛晚报》、英文《虎报》任美术编辑,与张光宇、廖冰兄、黄新波等组织“人间画会”,并举行展览会,名为“风雨中华”,展出作品160多幅。其中部分作品被美国进步女画家格莲荷特选送到美国展出,影响很大。1952年,回广州定居,在中华书局任美术编辑。刚刚解放的广州很难买到优质的套色版画颜料,需要从香港进口,他获得了特殊的照顾,准予免税进口,足见党和政府对他的重视与支持。中国美术家协会成立,他是首批会员之一,并任美协广州分会常务理事。成渝铁路建成通车,他创作了木刻画《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刻划了那原始丛林中的飞禽走兽对隆隆开来的火车表示惊奇的情景,十分传神,被北京军事博物馆、南京博物馆及中国美术馆收藏。[1]1956年,与部队画家柯华一起到外伶仃岛体验生活,被哨兵误为特务,遭枪击殉难。梁永泰对培养子女的美术爱好也花了不少心血,他有三子两女,长子君令四岁时所作的童画已在重庆画报登载,长大后书、画皆精,特别书法尤佳,在北京一次书法比赛中获得第二名。三子卓舒、次女碧薇两兄妹国画、油画皆优,曾在广州及美国举行个人画展,他们在美国深造后,已成为美国知名的美术工作者。永泰一家可算是“美术之家”。[2]人物作品《血的动脉》、《铁的动脉》、《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在动物园里》等。提到版画家梁永泰,圈内人至今都还在为他感到惋惜。他在版画创作的黄金年华,因为一个意外的事故而把生命的指针永远地停留在35岁。有评论者认为,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梁永泰很有可能与好友黄新波一道,成为现代广东版画界瞩目的两道魅力风景线。其实,何止是广东版画界,因为梁永泰的名字早已跟20世纪中国版画史之间发生了紧密的关联。梁永泰的名作《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于1954年9月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版画展览。版画家力群在题为“版画艺术的新收获”的专题文章中,对这件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幅画的构图,颇有些中国山水画的味道。然而这风景的情调,却是崭新的,它壮丽而深远,丰富而清新。”有意味的是,一位署名“上海工程师”的读者,给《美术》杂志编辑部写信,认为梁永泰作品画面上的那座铁路桥,类似于法国工程师在滇越铁路上设计建造的K字桥,有“帝国主义”的影子,于是从社会批判的角度对梁永泰的这件作品提出质疑。这种质疑在今天看来也许不着边际,但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那样的社会环境中,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把梁永泰连同他的版画创作推向了社会公众的焦点。以至于在1955年5月全国美协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扩大会议上,与会者对梁永泰的这件作品的批评和辩护成为会议的主要话题。以这件作品为样板,引申出“难道生活是这样的吗?”、“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呢?”等诸多话题,乃至引申出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这在当时可谓是艺术创作的核心话题的讨论。回看历史的时候,也许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当时的那场轰轰烈烈的讨论,使得更多的人知道了梁永泰,也使得更多的人关注并喜欢上了梁永泰的版画作品。1921年生于广东惠州的梁永泰,少年时代在其母、民间剪纸艺人许淑珍的影响下走上艺术之旅。大约在他十三四岁的时候,因为其表兄唐英伟的缘故,梁永泰跟当时蔚为前卫的广东版画界发生了关联。唐英伟比梁永泰年长6岁,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1934年与李桦等人共同发起组织了广东现代版画会。尽管梁永泰并没有正式加入广东现代版画会,但由于他对版画的爱好,无师自通的梁永泰经常到李桦家里看画,也经常带些刻好的作品请李桦指导。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梁永泰和黄宁婴、陈芦荻、陈残云、黄新波、赖少其一起,在广州街头组织诗画展览,编印《抗战诗画》。其后,梁永泰先后参加了第12集团军政训处、第四战区政治部第三组的美术工作。1939年,在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主办的“风雨中华”画展上,梁永泰的版画《歼敌》受到好评。这件作品高26.5厘米、宽53厘米,现藏于广东美术馆。画面描绘了激烈的战斗歼敌场面,远处的炮火、近处的战士、勇敢的冲锋,给人一种视觉的震撼。特别是画面右边的站在高处的司号员,他的坚定的动作,使人仿佛听到了嘹亮的冲锋号声,那是歼敌的信号,那是胜利的象征。在这期间,梁永泰创作了大量的充满斗争精神的版画作品,如现藏广东美术馆的《反抗吧!农民》组画(1939年)、《反攻声中的前线印象》(1940年)等,通过这些作品,积极宣传抗战。1942年开始,由于调到粤汉铁路艺术教育队工作,梁永泰在进行抗战题材的版画创作之外,还创作了一批反映铁路沿线生活的木刻组画,并给这批作品取名为“铁的动脉”组画,如《电力转盘》(1943年)、《加煤》(1943年)、《开辟支线》(1943年)、《锻造间》(1943年)、《修理厂》(1944年)、《等待列车通过》(1944年)、《火车出事了》(1944年)等。也正是因为对铁路生活的熟悉,促成了梁永泰在1954年创作出了《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那样的作品———远处是两山之间的铁路桥,桥上飞驰的火车,火车头带着滚滚的浓烟;近处是原始山林,因为火车的轰鸣而受到惊吓的山间动物,那些乱跑的野鹿和惊飞的鸟群……该作品尽管有如此开阔的场面和丰富的内容,其实画面本身并不大,高34.7厘米、宽23.9厘米而已。梁永泰曾经在1938年得到过一套精美的德国木刻刀,因为工具的精良,也为他在版画创作上追求刀法细腻的精致画面提供了必要条件。不仅如此,梁永泰对版画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很高的要求。根据梁君度的回忆,梁永泰对于刻版用的梨木板要求要像玻璃一样光滑,印制的时候,也很讲究手势与技巧。“像《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这一作品,画面上的列车驶过桥梁时,两边的山林中受惊的飞鸟都飞上了天空,可在画面上都很小,印的时候稍用力过度,便有失比例了。”梁永泰还喜欢大海,他创作过《小渔港》(1954年)、《新舵手》(1956年,未完稿)等作品。1956年11月16日下午,他和部队画家柯华结伴前往珠海外伶仃岛写生并搜集素材,由于意外事件而不幸遇难,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遗憾。

    居住地区
    广东/广州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版画

    职务

    画家简介:原名黄裕祥,笔名一工,广东台山人。1933年赴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与刘岘组织未名木刻社,在鲁迅先生指导下从事新兴木刻运动。1936年发起成立上海木刻工作者协会,并参与举办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出版了第一本木刻作品集《路碑》。1938年参加在武汉成立的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当选为理事,1939年转移到桂林,为该会主持人之一。皖南事变后为纪念殉难烈士,创作了《他并没有死去》等作品。1943年流寓昆明,这一时期出版了木刻集《心曲》。1946年赴香港,任《华商报》记者,并发起组织人间画会,这一时期的作品有《卖血后》等。1949年回乡参加东江游击队,后随军进驻广州。1950年以来,历任广东省美术工作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画院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第三届理事会副主席。这一时期的作品有版画《横断南海》、《年青人》,以及鲁迅诗句组画等。1978年、1979年先后在深圳、北京举办个人木刻作品展。出版有《新波木刻选集》、《黄新波作品选集》、《新波版画集》、《春华散记》(香港版)等。

    居住地区
    广东/江门市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版画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