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孟伟哉,男,1933年12月生,山西省洪洞县人。著名作家,当代画家。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局长,国家新闻出版署专员,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秘书长。195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太岳第八纵队军政干校学员,连队宣传员,一八0师文工队副分队长、师政治部宣传科见习干事,五三八团宣教股见习干事,师政治部秘书,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讲师,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干事,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副总编辑,《当代》副主编,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及省文化厅厅长、党组书记,《现代人》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当代》主编,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局长,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兼秘书长。全国第八届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昨天的战争》、《访问失踪者》,作品集《孟伟哉诗选》、《孟伟哉小说选》,论文评论集《作家的头脑怎样工作》,散文集《人在风云幻化中》,中篇小说《夫妇》、《黎明潮》、《安尼丝之谜》、《望郢》、《旅人蕉》、《逃兵戈尔巴托夫》等10余部,短篇小说《归途》、《一百名死者的最后时刻》、《战俘》等100余篇,画册《我的画》等。部分作品译有多种外文版本。中篇小说《一座雕像的诞生》获首届《解放军文艺》奖。人生经历少小从戎1940年春,6岁的孟伟哉被带到邻村去参加一场秘密的追悼会。在反共高潮中,他的父亲——身为山西青年抗日救国决死队排长的孟守义牺牲了。对年幼的孟伟哉而言,父亲离去最直接的影响是:他失去了安定的生活。母亲被迫改嫁,封建世俗的流言蜚语又开始在他们周围弥漫。走在村里,孟伟哉总觉得抬不起头来。“那时,我迫切地想要离开那个地方,过上有尊严的生活。”1948年6月,14岁的孟伟哉终于如愿以偿,加入革命队伍,离开家乡,开始征战生涯。1951年,尚未成年的孟伟哉已是久经沙场的老兵,时任60军180师政治部见习干事。刚满17岁时,他随部队入朝参战,两年后,被调任为师政治部秘书。在朝鲜战场,他经受着战火的洗礼。1953年5月30日,夏季反击战战事正酣。孟伟哉手捧文件,疾行在师指挥所的羊肠小道上。突然,敌机来袭,随着一声巨响,他失去了知觉。孟伟哉后来才知道,敌机在离他不远处投下炸弹,他身旁的两名女战友牺牲了。在战地医院,孟伟哉的整张脸被包扎得只露出眼睛、嘴巴。“我的皮肤被气浪灼烧,剧烈疼痛,连汗毛都碰不得,但我当时没有叫、没有哭、没掉一滴眼泪,那真是士气高昂呀!”至今,孟伟哉仍清晰记得,在送伤员返回祖国的白色火车上,他仍在烟盒纸上写着诗歌,令护士们很奇怪。在辽宁省安东(今丹东)市区的某个礼堂里等待中转时,孟伟哉借了旁边一个伤员的小镜子一照,看到他被炸伤的耳朵竟突兀地冲着前方,就像小孩子的手一样大。这时,孟伟哉不禁潸然泪下。此时此刻,他才开始意识到这副容貌将会影响自己未来的生活。来不及多想,他请旁边的伤员帮他重新包扎。“这样耳朵虽然基本复位,但由于包扎得太紧,又有些新的变形,而且留下长期炎症,至今两只耳朵长得也不一样。”孟伟哉指着自己的耳朵继续说:“我父亲为国家牺牲,我为国家负伤,我们两代人没有对不起国家!”笃志南开1953年底,20岁的孟伟哉被鉴定为三等乙级伤残,作为荣誉军人回到山西。伤残后,他决心上大学。“既然不能上战场了,我就提高文化,去当个新闻记者,把那些曾和我并肩作战的英雄们记录下来。”刚入伍时,孟伟哉按照部队的要求写了一篇文章,教导员对他的评价是“粗通文字”。部队里一贯注重战士文化水平的提高,在这种大气候下,好学的孟伟哉更是惜时如金,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朝鲜战争转为阵地战,两军对峙,这使孟伟哉获得了更多时间来学习。他喜欢文学,在部队写通讯,也写诗歌和小说。1953年评军衔前测验文化时,孟伟哉被评定为高中学历。孟伟哉继续读书的想法得到了部队领导、战友们的支持。拿着山西民政厅的介绍信,他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作为高考志愿。报了名,离高考只剩下25天。从未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孟伟哉暗下决心:“既然要考,就一定要考好。”他向朋友借来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文科教材,开始不分昼夜地苦读。“啃”完这厚厚一摞教材,他又蹲到书店里阅读相关课外书。他以军人的毅力和倔强拼搏着,困了,就用凉水冲头,灌下大杯浓茶来提神。为了保证有充沛的体力,他常常下“馆子”,挑有营养的菜吃。短短25天,他竟把三个月的津贴费“吃”掉了。天道酬勤。首先开考的语文让孟伟哉信心倍增,有话可说。面对作文题《你为什么要考大学》,他提笔疾书:“我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我的战友们浴血奋战,甚至壮烈牺牲。我不能忘记他们。我要记录英雄,我要写出对后代有用的话,哪怕只有一句……”1954年8月底,南开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寄到了孟伟哉手里,他高兴极了。他是山西省仅有的两名考入该校中文系的学生之一。入学后的半个月里,孟伟哉仍不断地问自己:“这是真的吗?”入学后,他才知道南开中文系在全国只招收了21名学生,他是第21名。入学仅仅几个月,他就在《天津日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篇小说《战后相逢》。后来,他又陆续发表了多篇诗歌和小说。他曾是南开大学团委委员、学校文学社社长、学生科学研究协会主席和学生会中文系总干事。入学时他穿着的旧军服上挂着四五块纪念章和军功章,走在校园里吸引了许多同学的目光,他感到很自豪。然而,自豪的孟伟哉也有不敢做的事情:“那时学校每周都举行舞会,我爱去看热闹,却不敢在舞会上邀请女生跳舞,怕人家不同意,没面子。”他的坦白让我们不禁失笑。醉心文艺大学毕业,孟伟哉被分配到人民大学教书。1965年调入中宣部,他努力实践着自己对文学和文艺理论的理想。然而,“文革”中,中宣部工作人员全被安排到宁夏。1973年7月12日,孟伟哉回到北京。次日清晨,大风大雨无情地吹打着一个孤独的身影,他就是赶往人民文学出版社报到的孟伟哉。他行色匆匆,唯恐耽误分秒而错失这个重获工作的机会。此后,他创作了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昨天的战争》、中篇小说《一座雕像的诞生》等,其中,《昨天的战争》全部完成时已是2000年年末,算起来历时26载。20年前,这部小说的上部由著名演播家曹灿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在听众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些作品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然而,他并未就此停下脚步。他主持人民文学出版社大型期刊《当代》期间,发现了包括路遥、史铁生在内的许多文学新人,这些人后来成长为中国当代文学界的著名作家。1985年,他在青海创办了大型文学刊物《现代人》,为年轻作者特别是青海年轻作者的创作活动提供了舞台。由于刊物方向正确,品位高雅、气息清新,受到广大读者好评,在文艺界产生了积极影响。1988年11月,孟伟哉调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为了体会美术创作的甘苦,55岁的他开始拿起画笔。如今,孟伟哉仍乐此不疲。老画家邵宇说他“展开了文学和美术的双翼。”因为孟伟哉是名作家,出于好奇,很多人都想看他的画。原本以为这位老同志闲来无事,修心养性,画点松竹梅兰玩玩,谁想到,他的表现方式多变、随意、传神,就像童言无忌,让人耳目一新,很容易地被感染。他画作的境界和出新,让作家们叹服,也让画家们惊异。孟伟哉完成了他迄今最大篇幅的画作。这副高1.45米、宽3.6米的《蜀道古柏》,寄寓着萦绕他心头近60年的感受和思绪。回想1949年12月,孟伟哉随军攻入剑门关。在山中借宿时,他发现了大片的古柏。这种状如雕刻、枝叶遒劲的“神秘”树木就此刻入他的记忆。直到上世纪90年代重返四川,他才得知树名为“诸葛张飞柏”,是三国时行军的路标,算来已有1800多年历史。朝代更替,树木依旧,这让孟伟哉不由得联想到共产主义事业面临的挑战。“这幅画是想表达我的忧患意识啊!画出这副画,我有写完一部长篇小说的感觉。”他说。读书是孟伟哉不变的兴趣。目前,孟伟哉正反复品味着《史沫特莱文集》。这名美国女记者曾追随八路军,客观真实地报道了中国革命。“我希望史沫特莱被载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因为她的作品给予我的震撼并不逊色于鲁迅的作品。我生在上世纪30年代,她也是那时来到中国的,她的文字填补了我模糊的童年记忆,也让我更加了解中国的命运。”谈到史沫特莱,孟伟哉的声音里洋溢着钦佩和激动。“她应该是每个记者的偶像”。为了表达这种敬意,今年清明时节,孟伟哉专程到八宝山烈士陵园的史沫特莱墓前敬献了花圈。心忧天下孟伟哉通常在儿子的空房子里接待客人,离休后,这里就成了他的工作室。“我是每天按时按点自己给自己上班”。这个异常简朴的房子面积不大,光线暗淡。除去阳台上怒放的鲜花,很难在这里找到浓艳的色彩。房中散置着书籍和绘画工具,墙上挂着孟伟哉的画作《西藏半笔》,只寥寥几笔浓墨,山的庄严便跃然纸上。虽然已是颐养天年的时候,他的思虑却从未减少,除了参加大大小小的社会活动,他还经常收到来自各地的信笺。因为出生在农村,孟伟哉非常关注“三农”问题。他对农村的很多现象有着独到见解:“农民为什么早婚呢,因为农村医疗水平落后,农村人口平均寿命比较短。”虽然现在农民的利益在很多方面已经得到改善,但仍然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说这些时,孟伟哉的眉头总是紧皱着:“没有农民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农民的利益必须要得到保障啊。”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冯吉鑫男,1939年9月生,湖北省沙市人。1964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作品《队日》等四件作品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美协在京主办的全国高等美术学校1964年毕业生创作成绩展,并发表。作品《自然界的碳氮转化》、《仿生学与现代化》参加1979年中国科著创作协会、中国美协举办的全国科普美术作品展览,并发表。装帧设计《系统科学与教学》、《百部古典小说》参加第四届全国书展并获奖。《英汉针灸大词典》与《现代系统老年医学》已确认优秀作品将参加新闻出版署、中国出版协会、中国美协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范迪安,1955年10月生于福建,浙江人,擅长美术史论。1980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1985年在中央美术学院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助理,中央美院副院长,研究部主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从事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当代艺术批评与展览策划、艺术博物馆学研究。艺术管理实践者,现为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美术评论家,著名策展人,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油画《引得春风进山来》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策划“水墨本色”、“第25届巴西圣保罗双年展”中国馆等展览。担任“都市营造――2002上海双年展”主策展人。第五十届、五十一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总策展人。中法文化年“20世纪中国绘画展”、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中国当代艺术展”策展人。“艺术之巅”系列艺术推广活动艺术总顾问。2005年12月调任中国美术馆馆长。在他的支持下,2008年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吸引了许多观众的目光。每天近2万、最多时达2.8万人的观众数量。学术作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范迪安一直奔波于全世界各国的文化界,积极推动中国当代艺术运动与国际艺术交流。担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一职之后,他策略性地将这一方式和资源带入美术馆,使得原本以展示经典艺术为主的国家级美术馆逐渐承担起当代艺术传播和普及功能,让当代艺术从地下半地下状态走入官方和大众面前。2008年,借北京奥运的大好时机,范迪安在中国美术馆开展一系列大型的中外艺术展,包括与德累斯顿美术馆合作的“灵动的风景:穿越德意志艺术时空”;“格哈德·里希特艺术展”等等,都成为年度大展中的亮点;另外为著名当代艺术家举办的个展,如“马诺罗·瓦尔代斯艺术展”、“园林乌托邦——展望艺术展”开拓了美术馆与画廊机构合作的范例;同时,范迪安积极地将最新的艺术形式通过展览介绍给大众,比如“合成时代:媒体中国2008”国际新媒体艺术展的开幕(虽然展览质量评价褒贬不一,但毕竟在美术馆举行的此类展览尚属首例)。而“我想要相信——蔡国强个展”的举办,无疑在奥运期间为美术馆树立良好的口碑和国际形象。不管是展览的策划组织,还是美术馆公共职能的推广,范迪安的目标是让中国当代艺术正面出场,争取其在中国主流艺术中的地位,并与西方主流对接。他提出“美术馆要实现基础功能,必须从以艺术家为中心转向以公众为中心”的这一思路,把中国美术馆的作用天平倾斜到公众这方面来。2008年,中国美术馆继续坚持举办美术馆学术讲座,让公众了解美术发展的特征。范迪安还带领中国美术馆将国内外展览在全国各地轮回展出,以在普通群众普及艺术。在他的努力下,2008年年末,政府相关部门已经批准了中国美术馆新馆的建设申请,将在“鸟巢”附近建立一个全新的中国美术馆,从而将鸟巢周边逐步发展成为一个21世纪新的文化中心。范迪安的这些行动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被认为是迄今最好地将中国当代艺术介绍给普通群众的馆长。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理论、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生于1943年8月8日,山东省龙口市人。1980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研究所所长,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执行院长。1978年10月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从祝大年、袁运甫先生,攻读装饰绘画。1980年10月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作品有:重彩壁画——《屈原·九歌》(1980年)重彩壁画——《悠悠五千年》(1983年)高温无光釉陶板壁画——《理想·意志·追求》(1985年)重彩壁画——《江南情歌》(1987年)重彩壁画——《唐宫佳丽》(1991年)重彩壁画——《丝路英杰》(1993年)紫砂陶板壁画——《中华锦绣》(1995年)紫砂陶板壁画——《中华颂》(1995年)出版有《当代名家线描画库——杜大恺线描》、《文人水墨画集》等,与袁运甫先生合编《中国当代装饰艺术》。另有连环画《鲁班学艺》、《花木兰》、《崂山道士》、《大禹治水》等二十余种出版。先后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并有论文集《艺术帚谈录》行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秦龙,1939年6月19日生于四川成都,出身于艺术世家,受家学熏陶,自幼从影,曾出演过《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新闺怨》《乘龙快婿》《忆江南》《马路英雄》等。后研习绘画,196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6年起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美术编辑,1986年起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书籍装帧和文学插图、连环画、招贴画、油画、国画创作。在秦龙23年的美术编辑生涯中,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插图与装帧艺术佳作,同时也常年活跃于画坛。举办个展“秦龙现代重彩画展”“秦龙画展”“双行线秦龙个展”“秦龙纸本设色观摩展”。其作品曾展出于“同代人油画展”(1980)、“全国装帧艺术展”(1982),“中国现代画展”(1987),“百年中国画大展”(2000),“全国工笔重彩画展”(2000),“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国际艺术作品展”(2005)等诸多重大展览,作品被海内外多家博物馆与机构收藏。荣获1982、1986年全国书籍艺术展优秀插图、封面设计奖,1991年第二届幼儿图书奖一等奖、中国优秀美术图书奖特别金奖。出版《秦龙画集》《插图与随笔》《中国当代艺术家丛书·秦龙画集》《当代名画家·秦龙现代重彩画》。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郭振华(1931.7—)山西定襄人。擅长插图、书籍装帧。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曾任人民出版社美编室主任、编审、中国美协插图装帧艺委会副主任。插图代表作《吕梁英雄传》、《我的第一个上级》等。装帧设计有《蔡特金传》、《黑面包干》、《胡风评论集》、《沈从文小说选》等。编选画册《中国文艺作品插图选集》、《叶浅予插图速写漫画选》、《丁聪插图》及《中外装帧艺术论集》均获编辑出版特别奖。编选《中国当代女雕塑家作品选集》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江苏川沙人。擅长漫画、速写。1926年毕业于苏州美专。曾参加“全国漫画协会”,演剧七队,香港“人间画会”。历任《大众画报》编辑、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教授,《人民画报》、人民美术出版社、《新观察》杂志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美术编辑。作品有《苏州河码头》、《踏车夫》、《石油钻探机》等。出版有《陆志庠素描集》。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漫画、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一九0三至一九七二)工艺美术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染织美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浙江宁海县人。又名时遴,字云谷。1922年9月上海美专入西画系学习,1924年6月毕业。以后曾在重庆艺专、杭州艺专、中央美术学院等处任教,1938年9月至1939年1月任上海美专图案画实习教授。一九五六年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染织系主任。他设计的染织美术,具有独特的风格。作品有《腊涂壁挂》、《幸福》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现代画家。广东中山客家人,生于南美特列尼达。早年在英国受教育,1927年随父陈友仁到中国,在武汉人民论坛报英文版任漫画编辑。后又到莫斯科绘画学院学习,毕业后作为漫画家和记者先后在苏联和英国工作。1937-1938年在欧美与亚洲二十个城市展出中国画家作品,向世界介绍中国抗日战争,激发欧美人士援助中国。1946年以记者身份再度回国,访问毛泽东与蒋介石。1948年接受毛泽东建议,在伦敦建立新华社的一个分支机构。建国后来北京,参加国际新闻局工作。协助创办人民中国北京周报,并应约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及中国文学中国建设上发表大量漫画及文章。1971年前往美国讲学。著有苏维埃艺术与艺术家苏维埃绘画艺术新中国民间艺术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出版译著《马蒂斯》,著有《苏维埃艺术和艺术家》、《中国的戏剧》、《俄罗斯绘画》、《中国的绘画和木刻》。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漫画、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邵建武别名剑武、南宫品,湖南湘阴人,国画家,擅长美术史。50岁后自号苦莲先生。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9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美术组副组长、主任编辑。从1982年进入媒体工作以来,邵建武在新华社工作15个年,人民日报社供职15年,现任人民日报美术版、收藏版主编。亲历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近20年来的风雨历程,丰富的从业经验及深厚的行业资源,使邵建武逐渐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重要的操盘手之一。自2002年开始,邵建武参与有关机构的艺术品收藏工作,推进艺术品收藏及企业博物馆建设。先后与江苏力联、湖南电广传媒及中艺达晨等机构、基金合作,从事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收藏。他经手的重要艺术品包括齐白石的《祖国颂》、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傅抱石的《杜甫诗意图》、李可染的《万山红遍》、陆俨少的《春江不老图》、元青花鱼草纹大盘、清乾隆珐琅彩纸槌瓶等,操盘金额逾20亿元。出版有《二十世纪十大画家》《文化:风采中华》(合作)《中国画年鉴(1992)》《画外话·张仃卷》作为新华社专事文化报道的记者,邵建武多年与文物、博物馆、艺术拍卖界人士交往,又经历新时期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全过程,对中国艺术品市场诸方面(画廊、博览会、拍卖会)都有深入了解,并对玉器、漆器、陶瓷器、竹木牙雕等进行研究。多年深潜之后,自2002年开始,邵建武参与帮助有关机构的艺术品收藏工作,推进企业博物馆建设,成为了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重要操盘手之一。2011年中国美院院长许江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邵建武颁发证书,聘请邵建武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书画鉴赏中心客座教授。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