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张令涛(1903—1988),浙江省宁波市人,1921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张令涛先生最初长期做美术编辑,为教科书插图,为儿童良友社编绘画报、画册,解放前就开始从事连环画创作,曾先后创作了《班超》(与胡若佛合作)、《梁红玉》、《梁山伯与祝英台》、《梁红玉击鼓讨金》(与胡若佛合作)以及《卖油郎与花魁女》、《武松与潘金莲》、《西厢记》、《孟姜女万里寻夫》、《鲁滨逊漂流记》、《鸿鸾禧》、《夏完淳》(与胡若佛合作)、《女娲补天》、《杨家将》、《红楼二尤》等多部连环画。解放后,他与胡若佛先生成为自由职业者,长期进行连环画合作,绘制了大量古典连环画。他俩是多产、全能的连环画家,特别是古装人物,信手拈来,神情兼备。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妖魔鬼怪、市井百姓,无所不能。虽然他俩的作品也存在人物造型雷同,但他们熟练流畅的传统技法、精心刻画的人物造型、华丽多彩的画面、独树一帜的画风,深受连环画读者的喜爱。张令涛先生于1988年病逝,享年85岁;然而,他和胡若佛创作的一系列古典连环画作品使人难以忘怀。自幼爱好文学与绘画,勤奋自学。小学就读在杭州,中学毕业于苏州。上世纪二十年代初,考入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为首届毕业生,和叶浅予、陈秋草、潘思同、方雪鸪、但杜宇等,均为第一届的高才生。毕业初期,张令涛亦曾参加过叶浅予主编的《上海漫画》和方雪鸪、潘思同、陈秋草等创立的“白鹅画会”(在虹口北四川路)一些社会文化活动。后因结婚成家有了负担,不能不求一项固定职业。经伯父张葆灵向张元济总经理推荐,入商务印书馆编辑所担任美术编辑。其时,“商务”编辑人才济济,各有专长,共达两百多人。张令涛素描基础扎实,擅长钢笔画,初进馆时为“商务”四大杂志:《东方杂志》《小说月报》《妇女杂志》《学生杂志》作封面设计和文章插图。先后和沈雁冰、郑振铎、胡愈之、邝富灼等合作共事,十分融洽,受到他们的赞赏。此时,商务印书馆最主要的营业收益为教育部审核批准的《新学甲小学国语教科书》,行销全国各地,每年发行量高达千万册;而当时中华书局、世界书局也纷纷把目标瞄准在发行教科书上,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商务编辑所急需不断更新教科书的内容,主要是在课文的插图上。此时,新任所长王云五看中了后起之秀的张令涛,要求其负责重新绘制《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的全套插图以期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张令涛为此竭尽全力作出最完美的贡献。他历时年余,参考了欧美日本的许多儿童读物并到“商务”自办的“大公子弟学校”亲自观察调查,然后动笔起草,以流畅的线条,动态的构图,精心绘制出符合课文内容的一幅幅儿童喜爱的美丽插图,完成了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革新任务,博得了王云五的奖励。不久,王云五升任为“商务”总经理,李伯嘉担任编辑所长。王云五推行企业科学管理法,发明“四角号码检字法”提出一系列新的文化经营理念;随之《万行文库》和大部头古籍丛书陆续出版。此一时可以称为商务印门馆创立以来最鼎盛的历史时期。1932年初,上海遭遇日本军队突然袭击的“一.二八”战祸。座落在闸北宝山路上的商务印书馆首先遭到日本飞机集中轰炸,大火浓烟三夜不熄,引起全市纸灰飞扬。惨淡经营四十余年的全国最大民营文化企业一旦化作灰烬;占地百亩的厂房、印刷机械、仓库、包括五座子楼的编辑所、东方图书馆、涵芬楼藏书等等统统成为一片瓦砾堆。张令涛的家住在附近宝通路,亦遭焚毁,一家连夜逃入租界旅馆避难,情况十分狼狈。幸得家父闻讯,立即谴人将其一家接回宁波。商务印书馆遭此浩劫,首先急于恢复的就是出版中小学各级教科书,挽救财政上的损失,这是当时简便可行的唯一办法。于是王云五、李伯嘉两人负责,选择一批精干队伍赶去香港分馆,筹划出版一套《新学制复兴教科书》以应全国学校开学时的急需。张令涛受命赶到上海,和王云五等同乘意大利邮轮“康脱凡第”号去香港。抵港后入住香港分馆狭小的厂房内,在隆隆印刷机声旁的小室里,张令涛挥汗日夜作画不歇,艰苦困难的情况和上海时代的生活,相比不啻有霄壤之别。他一时陷入精神恍惚,屡屡昏迷,加之居港水土不服,语言隔阂,不免触动思妻恋家之念,在突然的感情冲动驱使下,竟不辞而行,径自搭轮回上海,转而回到家乡。从此,张令涛脱离了商务印书馆,有负王云五先生之期望,此举造成了他一生的遗憾。在家乡他得到了亲人的体谅和爱护,身心的颓唐得以恢复。闲居之余,唯以翻阅家藏古书,临摹碑帖字画作消遣。数月之后,凇沪停战协定签订,和平恢复,张令涛回到上海,接受大东书局之聘,为该局策划出版儿童读物,以便逐步转向教科书的发行;无奈大东书局格局较小,资金不足,对编辑人员出不起高薪,后来只能按稿论件计酬。张令涛从此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以卖稿为生,从钢笔画转向广告画,向工艺美术设计的方向发展:后来又走向儿童卡通画、年画和连环画,倒也稿源日广,收入颇丰;远及南洋一带也纷纷来约稿,如新加坡的南洋书局就曾委托他绘制该地华文课本的插图。于是他又把家眷接到上海,先寓居新闸路赓庆坊,后迁入南市蓬莱路龙门村新屋,生活总算重又小康而安乐了。到了1937年,“八·一三”上海战火又起,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在日军步步紧逼下,上海租界沦为沦陷区内的孤岛,文化事业受到遏制。以笔耕为生的张令涛再次落入困境,稿酬收入日渐减少,物价却天天上涨:像张令涛这样一代的知识分子,深受“五四”文化运动的影响,具有强烈的爱国心,纵令生活幽顿,然手中之笔绝不会为敌伪汉奸分子所利用。因此在租界小范围内只能兜揽一些商业广告画或工艺设计等一类工作,苦度光阴。直到1945年秋终于盼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他的儿童读物画、连环画又渐渐为文化出版界所重视:同时新加坡南洋书局的约稿也恢复了,生活再告安定。1949年5月上海解放。新中国成立。随着全国文化事业的新发展,张令涛以连环画作为专业,更进入到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境地。但是好景不常,到了文革十年,原有文化出版机构悉遭破坏,张令涛在这个漫漫长期中,不但接不到画稿,就连原有作品的版税也被剥夺了,且随时有被揪斗的可能,使他第三次陷入团境。为了养家糊口活下去,到了后期仅能依靠美协的中介,勉强从上海工艺美术品公司分配到一些供出口仿制的低级西方油画稿,获得一点微薄的报酬。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开始,张令涛年事已高,精力不继,只能搁笔家居,后来幸得华君武先生和上海美协的推荐,在1979年受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从此在党对老年文化工作者多方照顾的阳光沐浴下,幸福地颐养天年,1988年11月20日去世,享年86岁。张令涛曾有一幅彩墨画《滨江捕鱼图》入选上海文史馆编纂的《海上翰林画集》,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是他在钢笔画之外不多见的中国画遗作。人物列表《东周列国志》 张令涛先生连环画作品《三国归晋》之《勾践》、《宋襄公》、《楚汉相争》、《韩信拜师》、《自称齐王》《西汉演义》之《暗渡陈仓》、《追韩信》《三国演义》之《三国归晋》《杨家将》之《杨业归宋》、《杨七郎打擂》、《双龙会》、《李陵碑》、《智审潘仁美》《红楼梦》之《宝玉初会黛玉》、《王熙凤》、《黛玉葬花》、《刘姥姥进大观园》、《鸳鸯抗婚》、《刘姥姥救巧姐》《西游记》之 张令涛先生连环画作品《三国归晋》《怒打假国丈》。《聊斋》之《辛十四娘》、《小谢》、《娇娜》《女娲补天》《朱痕记》《双生赶船》《文天祥》《班超》《夏完淳》《梁红玉击鼓讨金》《女娲补天》《昆仑奴》《吕布与貂蝉》《盘丝洞》《蔡文姬》《血染长平》(与张子凡)《老桑树下的故事》(与张子凡)《拉郎配》(与黄子希)《杨金花夺帅印》(与黄子希)[1]人物合作五六十年代的上海人美社连创室人才济济、流派纷呈,集中了在沪所有的连环画大家,号称“一百零八将”,张令涛、胡若佛就是其中的二位,他俩以熟练流畅的传统技法,精心刻画的人物造型,华丽多彩的画面,独树一帜的画风,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连环画爱好者们,并一直被读者津津乐道。张令涛、胡若佛是多产全能的连环画家,特别是古装人物画信手拈来,神情兼备。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妖魔神灵,市井平民,他们无所不能。综观这一时期的古典系列套书,几乎都有他俩的作品:《西游记》中的《怒打假国丈》、《西汉演义》中的《暗渡陈仓》、《追韩信》、《三国演义》中的《三国归晋》、《红楼梦》中的《宝玉初会黛玉》、《王熙凤》、《黛玉葬花》、《刘姥姥救巧姐》、《刘姥姥进大观园》,“老东周”中的《宋襄公》、《楚汉相争》、《韩信拜师》、《自称齐王》。在津美版几十册的《聊斋》系列中,张令涛、胡若佛合作的《辛十四娘》、《小谢》、《娇娜》是公认画得最好的作品之一。他俩的代表作还有朝花版的《红楼二尤》、《女娲补天》、冀美版《朱痕记》、津美版《双生赶船》、人美版的《杨家将》等,特别是他们画的《杨家将》,虽然只有五册,但比起现在十几册,二十几册的其他版本要精彩的多,主要就是他们抓住了《杨家将演义》中最精彩的情节加以描绘。该套书现已成为连环画爱好者们收藏的上品。至于他俩各自单独或与别人合作的作品也毫不逊色。胡若佛绘冀美版的《盘丝洞》、《蔡文姬》,张令涛与张子凡的“老东周”《血染长平》、《老桑树下的故事》,张令涛与黄子希合作的沪美版《拉郎配》、辽美版《杨金花夺帅印》等等。胡若佛还画过大量古典题材的连环画封面,值得一提的是张令涛与张子凡合作的新美术版现代题材套书《新儿女英雄传》是连藏界精品中的精品,大有上下求索还难觅其踪影之感。当然,张令涛、胡若佛的作品也有一些给人“似曾相识”的地方,但他们的风格珠联璧合,自有独到之处,雅俗共赏、丰富精致吸引了众多的连环画爱好者,他俩在连坛称得上是出类拔萃的大家。建国初期,连环画《红楼梦》问世后,读者无不为之喝彩。特别是张令涛、胡若佛绘的《宝黛初会》、《王熙凤》、《鸳鸯抗婚》、《刘姥姥进入大观园》、《刘妊妊救巧姐》、《黛玉葬花》等那自成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更为人所称道,而他们笔下那些神采灵动、妩媚多姿、淡雅秀美、神形兼备、自得天趣的红楼女儿形象尤其脍炙人口,有口皆碑。张令涛、胡若佛的仕女形象之所以能达到如此神韵境界,是因为他们对人物思想性格的真切理解和自然情态的演绎;还因为他们塑造形象的新美、隽永;再加上他们那娴熟笔触的协调,因而能给人一种难以言喻的美。《红楼梦》的绘制,可以说是张令涛胡若佛绘画史上的转折点,它奠定了张令涛胡若佛的艺术风格。从此他们那枝优扬的画笔常常穿梭于我国的古典时空中,经典佳作源源问世,使人目不暇接。由于此时期他俩传世的作品较多,使我们今天尚能一饱眼福。在《红楼梦》中,他们在明确作品主题的基础上,以精、雅、华丽、别致等意趣刻意去铺排整个贾府的陈设,把贾府装扮得堂皇富丽、美轮美奂。书中诸如大观园中的亭台楼阁、奇花异草、鱼虫鸟兽,室内诸如金银器皿、玉石古玩、盆景字画乃至家具上的花鸟图案,都安排贴切,细致入微。这样的铺排粉饰,更有力地衬托出《红楼梦》中封建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白茫茫大地一片的”主旨。杨家将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家族,这个以杨令公与佘太君为代表的家族是正义的象征。连环画《杨家将》从杨令公佘太君晓大理、重大局带领杨家众儿郎归顺大宋开始,从而展示出一幕幕杨家与东辽以及潘家的文武较量的情节。张令涛胡若佛画《杨家将》以传统的笔墨功底,吸收了戏剧上表现将帅的功架、风度、气质等手法的生活化、感染力。其中,杨七郎的形象更为鲜明和突出。由于杨七郎是杨家的小儿郎,在秉性为人上有耿直、果敢的一面,也有一般小儿郎那种任性、独断的一面。张令涛胡若佛在刻画杨七郎英伟形象的同时,对他任性的一面也作细致的铺排,以浓眉、大眼、厚嘴唇显示出七郎铁血男儿的憨厚个性;以两鬓边发向上逆长和一肩长发衬托出七郎那种不畏强暴,泰然自若傲笑败类,愤怒反诘雷霆万钧的气势更是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叹服。在烘托沙场的氛围上,《杨家将》更是一绝。在战场上,人奋马喧。张令涛、胡若佛就充分在马喧上做文章,他们利用当时的这种特殊的坐骑的各种动态,诸如腾、跃、飞、跑、奔、纵、跳等动作来烘托人物在特定场境的各种情绪,使战争的氛围比较浓烈,有色彩、有力度、有深蕴,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看到这些情态,我们仿佛如闻厮杀之声,充满艺术的感染力。从《杨家将》的营造环境情趣来看,更是达到了情化艺术的高层次。在《杨七郎打擂》中。为了体现卞梁的繁华历史,张令涛、胡若佛在洁净的宽敞的长街上装点上奇屈苍老的古树、宝塔和做不同买卖生意的店铺、小商贩,贴切地描写了地方特色。当杨业在北汉受刁党的排斥而为归不归宋左右为难时,他背后的屏风上,出现一轮明月和一枝寒梅;当杨业在前无援兵后,背临大敌而准备自尽明志当头,李陵碑旁一株饱经风霜的古松,都比较含蓄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品格。如果说张令涛、胡若佛擅于以物托情倒不如说他们更擅于借景抒情。首先,表现在他们对远境的执意追随者求,使作品更具深度和穿透力。在描写背境的篇幅中,他们在处理好近境与中境关系同时,着意雕琢诗一般的远境,当我们在欣赏那些逶迤连绵的远峰的时候,作品中幽远深阔的空间感凸现在我们眼前。其次,以水流的变化烘托故事情节的起伏,使作品更具节奏感。在《杨业归宋》第44图至47图中,当宋太宗接到哨马来报说辽国派兵援助北汉时,泉水虽波折却变慢流。当辽将在山涧间补宋军伏兵截击的时候,泉水急流。当辽将敌烈补郭进挥刀斩杀之时,急流又变为激流。在《智审潘仁美》第23图中,涓涓细流的泉水又仿佛在为杨六郎的际遇而哭泣低诉。再者,以同样的晚景去揭示不同故事内涵,使作品异彩纷呈。在整套《杨家将》中,晚景有描绘共出现三次,同样都是残阳、霞光、归鸟,可是由于画家的刻意安排,显示出非一般的艺术效果。第一次出现是在宋军大败辽兵之后,呼延赞、高怀德本想乘胜追击,然辽兵却得到辽国上将耶律斜轸的接应,时天色将晚,便收兵不再追赶。这里,画家把晚景的残阳等安排在画面的中上部分,再另加上几道晚霞,宋军得胜后喜庆的气氛如霞光一样呈现出来;第二次出现是在黑水河边的战场上,这里的晚景被安排在画面的右上角,璀璨的晚霞隐含着父子被辽军围困在两狼山中,这时,杨业父子几经冲杀,已是精疲力竭。人倦马乏了,这里残阳将西下,一方面既突杨业父子的英勇形象,另一方面杨业在这大势已去的形势下将像夕阳陨落,意味深长。这样的山光、水色、夕阳交替变化,意境美好,情境交融,寄深邃达到了“景语皆情语”的美学意蕴。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丁浩原名丁宾衍。1917年7月28日出生于江苏吴江盛泽镇,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练字,5岁开始临摹芥子园画谱。1930年,13岁时的他还就读高小时就参加了美术展览。到了1931年4月中旬,丁浩随同父亲来到了上海,拜高安可为师学画。1933年1月9日,丁浩开始在联合广告公司图画部做练习生。他利用三个多月的晚上7~12点的时间用毛笔把查理士·安尔·勃拉特培莱所著的《人体结构和解剖》全部用拷贝纸一一加以勾摹。当时丁浩家境贫寒,迫于生活的压力和重担,丁浩又应聘兼职一家小公司,为了不让联合经理知道此事,就以笔名丁浩签在作品上,丁浩这个名字从此诞生,而他的真实名字倒慢慢被人遗忘了。22岁的丁浩所绘的广告画,尤其是仕女,非常大气,讨人喜欢。1942年10月份,丁浩离开了联合广告公司。他与俞惠东和徐百益两个要好的高级职员离“联合”出去合办公司,还有蔡振华一起成立惠益广告公司。后来,由于变动,公司又改名为宏业图书广告公司,主要业务是代理制作广告、印刷和出版,还曾创办过《家庭》杂志。抗战胜利后,丁浩受华商广告公司的邀请,担任华商广告公司的图画部主任。一解放,《申报》于1949年5月26日停刊后就改换报名为《解放日报》,此时丁浩与张乐平等同行会师于《解放日报》。自此,《解放日报》上就可常见到他及漫画工作者联谊会的其他同事所绘的《群众大游行》、《欢迎解放军》等大漫画。1950年,33岁的丁浩放弃了待遇较高的《大公报》工作机会,满怀政治热情来到军管会文艺处工作。1951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和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先后邀请他去任教。他最终选择了上海美专,主要教授速写课程。1952年,全国大专院校院系调整,丁浩进入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1959年,丁浩回到上海,被文化局调去筹备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翌年秋季开学,他出任教务长,教学、事务工作全抓,后转到工艺美术系任主任兼国画系主任。期间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学员,当代画家陈逸飞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1978年,上海轻工业局又调他去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任装璜美术系主任。1987年退休。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工业美术协会(今中国工业设计协会)顾问、中国包装协会顾问。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叶飞(19222—)江苏无锡人。擅长版画、儿童美术。1949年后历任团中央出版委员会美术编辑、创作干部,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作品有招贴画《向太阳》,插图《好好先生》、《狐狸列娜的故事》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一九二九年生。女。浙江温州人。擅年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毕业。长期从事年画创作。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画家,副编审。作品《捉麻雀》、《个个争当小雷锋》获第三届全国年画展三等奖,《共同富万家乐》获第四届全国年画三等奖。宣传画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著有《年画述要》。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王耿雄(1923.12—2004)江苏吴县人。擅长丝绸印花图案设计。1957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丝绸艺人创作研究班结业。上海第七印绸厂图案设计工程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创作真丝印花绸新花样为历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选为展品。多次被评为全国设计优秀者及全国设计能手。作品有《丝绸美术设计》、《幽雅的兔子花》、《银色的雪景》。论文有《谈谈我的设计创作》、《设计生涯》和《中国丝绸印花发展史概述》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吴景泽原名吴永清,上海人。擅长美术评论。1947年在上海参加中华全国木刻协会、漫画工学团,从事版画、漫画创作活动。1948年进入苏北解放区,在华中大学学习和工作,1949年曾任上海《青年报》和《解放日报》美术组组长,并参与美术评论活动。1961年调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主持理论研究室工作。参加1979年版《辞海》美术条目的编写。八十年代后任上海市文化局社文美术处处长、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评论文章有《为山水传神》、《多样与独创》、《劳者多能》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杨文秀(1929.1—)女,山东郓城人。擅长宣传画、年画。1953年毕业于华东艺专。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干部。作品有宣传画《猪多肥多粮产高》,年画《好婆媳》、儿童画册《小医生》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张碧梧(1905~1987)。江苏江阴人。十四岁来上海,初入先施公司当练习生,后入永安公司任职员。自学绘画成才。曾为上海的艺辉、徐胜记、正兴、环球等印刷厂绘月份牌画。新中国建立后,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特约年画作者。创作的不少以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重大战役为题材的作品,如《百万雄师渡长江》(获第三届全国年画评奖二等奖)、《解放一江山岛》、《上甘岭的胜利》、《志愿军凯旋归国》等,场面之大、人物之多、气势之磅礴,为月份牌年画中所少见。代表作有《养小鸡捐飞机》(获第二届全国年画评奖二等奖)、《军帮民,民帮军》、《故乡变了样》、《妈妈开着拖拉机来了》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江南春江苏兴化人。擅长中国画、年画、连环画。1950年参加上海连环画研究班。历任上海大众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创作员。作品有《群英献礼图》、《祖国颂》等,《陈毅将军》在全国年画展获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万籁鸣(1900.1.18-1997.10.7)号籁翁,艺名马痴。世界动画大师,艺术大师,中国剪纸艺术第一人,动画电影创始人,世界著名导演,近代世界500名人之一。江苏南京人。万古蟾的孪生兄。幼时自学绘画。1919年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先后在美术部、活动影片部任职。1925年与弟古蟾摄制的动画广告《舒振东华文打字机》,为中国动画片之雏形。1926年参加长城画片公司,兄弟合作摄制成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1949年去香港,1954年回上海,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片导演。是中国影协第三、四届理事。曾导演《野外的遭遇》、《大红花》等彩色动画短片。1961-1964年创作大型彩色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原名万嘉综,出生于江苏南京。擅长电影动画、中国画。早年从事美术编辑、中西画研究和卡通画设计绘制工作,探索以中国画形式制作动画片,是我国早期美术片开拓者之一。他与万古蟾是孪生兄弟,自幼喜欢绘画,1919年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先后在美术部、活!动影戏部任职。主要创作广告画,并为杂志绘插图和封面。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万籁鸣受美国动画片启发,联系中国的走马灯、皮影戏以及活动西洋镜的投影原理,开始和他的三个弟弟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研究动画电影。1925年与万古蟾摄制动画广告《舒振东华文打字机》,开始动画创作生涯。1926年与万古蟾合作,为长城画片公司制作中国首部动画片《大闹画室》。1930年又为大中华影片公司制作了《纸人捣乱记》等短片。1931年起与万古蟾先后在联华影业公司和明星影片公司制作动画短片,如宣传抗日的《同胞速醒》(1931)、《精诚团结》(1931)、《民族痛史》(1932)、《血钱》(1932)等,以寓言故事为内容的《飞来祸》(1932)、《龟兔赛跑》(1932)、《蝗虫与蚂蚁》(1932)等。1935年制作了中国首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抗战爆发后,又制作了宣传抗日救亡的动画短片《抗战特辑》(1938)、《抗战标语》(1938)和《抗战歌辑》(1938)。1940年万氏兄弟在上海创作完成了胶片长达八千余尺的中国也是亚洲第一部有声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在动画技巧上达到了新的水平。1954年万籁鸣从香港回到上海,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先后制作了《野外的遭遇》(1955)、《大红花》(1956)等动画片。出版有画册《人体表情美及人体图案美》、《魔法之笔》等。2逸闻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万籁鸣曾参加香港的一个筹款晚会,凭借的是他的剪影手艺。当时,嘉宾和明星跳一个舞要5港币,而想要万籁鸣替自己剪一个人影,需要花20港币。万籁鸣最喜欢的动物是猴子,他的《铁扇公主》《大闹天宫》都是以猴子为主角。他曾经说“世界上第一个上天的中国人是谁呢?孙悟空”。1997年10月7日,97岁高龄的万籁鸣离开人世。《大闹天宫》这部完全凭手工制作出来的动画片的鸿篇巨制,在40年后的今天仍然是一部经典传世之作。万籁鸣的墓碑设计成一卷展开的电影胶片,在他的身边还有那个能够上天入地、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的陪伴。未了缘1920年冬天,在上海闸北天通庵路的一条弄堂里,邻里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个亭子间里,总是彻夜灯火通明,室内的房客,好像从来不睡觉似的。好奇的人不免要多方打听,原来这里是个特殊的电影实验室,一个特殊的创作班子———万氏四兄弟,正在搞卡通(即动画片)试验。四兄弟的名字分别叫万嘉综、万嘉淇、万嘉结和万嘉坤。当人们知道他们是在搞卡通试验后,就送给他们一个风趣的称号:万氏卡通。万氏四兄弟后来创作美术片时的署名依次是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和万涤寰,这是他们各人为自己起的号。老大万籁鸣和老二万古蟾是孪生兄弟,相貌似极,许多老朋友也会错认。“万氏四兄弟”于1941年完成了中国也是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1949年,万籁鸣去香港,1954年秋回到上海,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把《西游记》绘成动画,是万籁鸣一直怀揣的梦想,特别是最激动人心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的那一部分。万籁鸣曾在一篇文章中表达过自己同孙悟空这段未了的缘分,“在旧社会,我饱尝辛酸,始终无法实现这个愿望。我为之苦闷过,因为终日奔波,到处‘游说’,确实遭到资本家的白眼;我为之欣喜过,有某资本家愿意投资拍摄,我经之营之,花了半年多的心血,但到头来愿望还是成为泡影,资本家突然改弦更张,下令停止拍摄,因为物价飞涨,出售胶片药品比摄成影片获利还要多;我为之绝望过,因为动画事业到后来已经夭折,感到此生再也没有可能把‘大闹天宫’绘成动画了。”脱胎换骨动画片的特点之一为人物造型的独特性。平面的动画只有在准确、生动和优美的造型中才能赋予人物以各种不同的性格和气质,从而使他们成为鲜活的形象。万籁鸣曾表示对于孙悟空的形象他是熟稔,在解放前也曾经对《西游记》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做过造型设计,但是今天在银幕上的孙悟空的形象,已经脱胎换骨了,要从故事的新奇、趣味着眼,将孙悟空处理成一个喜剧式的小人物。将《西游记》原著改编为《大闹天宫》文学剧本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编导一身的万籁鸣同另一位编剧李克弱接下改编的任务后,首先面临着就是产生敢不敢“碰”的问题。结果选中了《西游记》前七回,反映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尖锐的冲突与斗争,认为其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于是在《大闹天宫》文学剧本中,戏剧矛盾集中表现在孙悟空与以玉帝为首的统治者之间,而孙悟空勇敢机智、顽强不屈的性格也在这种冲突中逐渐成长成熟起来。完成夙愿万籁鸣老先生清楚地记得最后一场配音时的情景。“录音亭内战鼓咚咚,杀声震天,上影乐团的乐师们热烈地演奏着打击乐器,发出强烈而有节奏的巨响,大银幕上出现了见了几百次的孙悟空,我仍然是饶有兴味地注视着他。那天的孙悟空似乎是格外地神采奕奕,勇猛矫健,只见他穿着鹅黄色的上衣,大红的裤子,腰间束着虎皮短裙,脖子上还围着一条翠绿色的围巾,挥舞着金光闪闪的金箍棒,与脚踏风火轮的哪吒杀成一团。锣鼓声越来越紧,好一场凶狠的厮杀,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银幕,情绪也越来越激动。狠毒善变的哪吒哪里是孙悟空的对手,丢失了风火轮败下阵去,孙悟空指着狼狈逃跑的哪吒放声大笑起来……我吁了一口气,孙悟空的欢乐、胜利的笑声突然一下子攥住了我的感情,一阵浓郁的幸福感,浸淫到我的全身,我也笑了。一年多来在纸面上与之朝夕相处的孙悟空终于生龙活虎地站在我的面前,二十几年来一直耿耿于心、渴望能见之于动画的孙悟空终于诞生了。但,不知怎地,我眼眶里却是润湿的。“天堂休憩的悟空万籁鸣曾经说:世界上第一个上天的“中国人”是谁呢?孙悟空。1997年10月7日,97岁高龄的万籁鸣安静地离开人世。在老人的墓碑上没有墓志铭,墓碑设计成一卷展开的电影胶片,一座云遮雾绕的花果山,跃出了人见人爱的孙大圣,大圣手搭凉棚,四处眺望。这位中国动画事业的创始人在走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后长眠,在他的身边还有那个能够上天入地、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的陪伴。主要作品到2013年初公开亮相的有万籁鸣先生署名。印章或提字的画作共32幅,其中真正是万籁鸣的真迹正品不多。有的是他人所画,万老落款。有的是他人所画,万老修改后落款。有的是他人和万老一起作画后有万老落款。在新中国反对迷信思想的历史过程中,因万老的三打白骨精中有妖魔鬼怪的情节。他的作品绝大部份被消毁。改革开放以后,国门大开,众多国外艺术家,名人,记者,纷纷拜访。万老才重新执笔。但作品很少。89岁那年,万老由于手抖的原因作画更少。94岁时用3月时间完成了封笔作品‘寿桃图;。故真正万老原作很少见且价格很高。有猴子捞月,316000元。2010年交易于北京。大圣登基图,180000元1986年交易于上海。金猴献桃,15680元。[1]马踏飞燕,12100元。交易于广东。金猴献寿,奔马图12000元。长寿图,寿桃图,美猴王,飞马图,心中无私天地宽。睡马图,27780元。导演动画片1955:野外的遭遇1956:大红花1958:墙上的画(与李克弱合作)歌唱总路线美丽的小金鱼美妙的颜色1961:大闹天宫(上集,与唐澄合作)1964:大闹天宫(下集,与唐澄合作)与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联合编导动画片:1926:舒振东华文打字机大闹画室1930:纸人捣乱记1931-1932:同胞速醒精诚团结1934-1937:神秘的小侦探新潮抵抗飞来祸龟兔赛跑蝗虫与蚂蚁国货年漏洞民族痛史血钱航空救国骆驼献舞1938:抗战歌曲(七集)抗战标语(五集)1940:铁扇公主(详细资料)作为演员,曾经拍摄过的电影:神秘小侦探(1933)参与制作过的电影:大闹天宫40周年纪念版(1964)....导演大闹天宫40周年纪念版(1964)....编剧上海市少年儿童革命歌舞选辑(1965)....导演铁扇公主(1941)....导演大闹天宫(1965)....导演大闹天宫(1965)....编剧一代妖姬(1950)....置景王氏四侠(1950)....置景新红楼梦(1952)....美术(制作设计)花街(1950)....置景诗礼传家(1952)....美术(制作设计)方帽子(1952)....置景说谎世界(1950)....置景淑女图(1952)....美术(制作设计)娘惹(1952)....置景血染海棠红(1949)....置景妇人心(1952)....置景狂风之夜(1952)....美术(制作设计)血海仇(1951)....置景不知道的父亲(1952)....置景儿女经(1953)....置景大儿女经(1955)....背景设计都会交响曲(1954)....绘景深闺梦里人(1954)....置景深闺梦里人(1954)....美术(制作设计)孽海花(1953)....置景枇杷巷(1953)....置景寸草心(1953)....置景寸草心(1953)....美术(制作设计)中秋月(1953)....美术(制作设计)绝代佳人(1953)....美术(制作设计)绝代佳人(1953)....置景姊妹曲(1954)....置景不要离开我(1955)....美术(制作设计)视察专员(1955)....动画师视察专员(1955)....置景小舞娘(1956)....置景萝卜回来了(1959)....艺术指导兰花花(1958)....总美术兰花花(1958)....布景大侦探(1931)....导演龟兔竞走(1932)....导演国人速醒(1932)....导演血钱(1932)....导演精诚团结(1932)....总美术勿忘国耻(1932)....导演航空救国(1933)....总美术民族病史(1933)....总美术漏洞(1934)....总美术骆驼献舞(1935)....导演飞来福(1935)....导演抵抗(1935)....导演少年岳飞(1936)....导演野外的遭遇(1955)....导演大红花(1956)....导演墙上的画(1958)....导演歌唱总路线(1958)....导演美妙的颜色(1958)....导演美妙的颜色(1958)....动画师成就1961~1964年万籁鸣先生与唐澄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合作导演的动画片《大闹天宫》,全面发挥了多年来形成的精巧细腻的艺术风格,影片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以幽默而富有装饰性的艺术造型,生动的情节,几年内创下了上亿票房,同时也震惊了国际动画界,在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并荣获第22届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等无数奖项,此后的40年里,没有一部国产动画片能够达到《大闹天宫》的艺术高度和影响力。万籁鸣先生与有“日本漫画之神”之誉的手冢治虫也有深交,他与手冢治虫先生合作绘制的孙悟空携手阿童木稿图现收藏于北京电影纪念馆。万籁鸣先生后曾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顾问。万籁鸣先生在水彩画、水粉画、油画、钢笔画、木刻等方面都很有造诣。他的作品富于装饰性和幽默感,形象夸张生动,情趣盎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他所执导的动画,人物性格鲜明,理想主义浓厚,冲突场面也充满装饰美感,是国产动画的里程碑。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