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王仲清四川成都人。擅长中国画、连环画。1945年毕业于省立成都师范美师科,后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师从我国著名绘画大师张大千,历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员、上海戏剧学院中国画教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作品有中国画《小三峡》、《胡笳十八拍》(合作)、连环画《阿诗玛》等。出版有《王仲清画集》等,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禅画研究院名誉院长。1924年,王仲清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大姓之家,从儿时起就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并表现出了不凡的天赋。1943年,王仲清考取了四川省立成都师范学校,选修美术师范科,师从名家丁忠瑛。这段求学经历使他接受了较全面的美术基础教育,对他的艺术之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回忆说:“丁老师不但中西画艺非常出众,而且通音律,擅词曲。故而先生笔下秀作,极富内涵。我随师学习西画水彩画,通过水彩和素描之写生来建立西画水彩画之基础。这方面得益于先生巨大。”抗战期间,天府之国四川是大后方,许多书画名家云集于此。在王仲清就读于成都师范学校的三年中,成都经常举办高水平的书画展,他在参观完张大千、徐悲鸿及其弟子们的画展后,从中得到启迪,受益良多。张大千清丽的画风,集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之大成于一身的宽广画路征服了青年王仲清。更难得的是,他还有幸亲聆张大千和徐悲鸿两位大师的谆谆教诲。张大千鼓励王仲清说:“要不怕苦,要立志出名,冲出夔门,集众家之长,方可成器。”徐悲鸿则强调说:“中国画要发展,一定要借鉴西方绘画的长处,倘若因循守旧,那一定是一代不如一代。”两位大师的绘画理论和艺术风格,对青年时代的王仲清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自此之后,他渐渐确立了以张大千作品为蓝本,借鉴岭南派的渲染技巧,仿效赵望云、关山月旅行写生之法,来实现徐悲鸿倡导的融贯中西、开拓新国画之路的艺术目标。王仲清画路十分宽广,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精,但是,不论从艺术风格还是艺术成就的角度来看,最能反映他一生所孜孜以求的艺术目标的还是他的山水画。其原因并不难深究,王仲清解释说:“从成都师范毕业后,曾随丁师到峨眉山下任教。峨眉山云山深邃,雾霭氤氲,我有幸能朝夕感受这天下秀的山灵神髓,成了我迷恋山水画并准备为之献身的内在原因。”在饱餐了巴山蜀水的清新、秀丽和雄伟之余,他须臾不忘去实现张大千先生要他“冲出夔门”的期望,决心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艺术之路。1947年,王仲清从峨眉山经乐山到重庆,顺流东下,奔赴他向往已久的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对于这段旅程,王仲清一直将其视为人生中刻骨铭心的艺术之旅。即使到了现在,步入晚年生活的他仍常饱含深情地回忆道:“船进三峡后,壮丽无比的自然山水图卷迎面展开,置身其中,真是如梦如幻,如痴如醉。我废寝忘食地沉浸在这目不暇接的立体图卷中,全神贯注,不停地一张接一张地速写下去。突然,主船上传来一片惊叫声,我这才发现船过险滩,水手正举起斧子砍断缚木船的粗绳,同时感到我的双脚已被涌上木船油布的急浪所淹没,待我站起身往主船上逃命时,速写夹子已滑开,所有的画稿均随急流漂去,只有挂在脖子上的空夹随我逃到了安华轮上,所幸险情没有进一步恶化,顺利闯过了险滩。”王仲清很快就为那场几乎使自己葬身于三峡急流的危难感到欣慰了,因为没有它,恐怕也就不能领略到何谓真正的“三峡天下雄”。到南京后,他以社会为课堂,以行人为对象进行绘画速写。及至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系招生,王仲清应试录取,到苏州入学,多年的大学艺术深造之梦一朝得以实现,这使得王仲清特别珍视在校园画室中的分分秒秒,从此如饥似渴地学习绘画的技巧,沉浸在艺术的殿堂之中。1949年底,王仲清应新华书店华东总分店编辑部之邀到上海工作,从此揭开了他艺术人生最重要的一页。1954年,王仲清担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室的创作组长,迎来了他艺术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在上世纪50年代,王仲清萌发了创作一些有关于少数民族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故事的念头。于是,他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深入苗家生活,从广西到贵州,几乎跑遍了苗族所有的生活居住地,创作出了反映苗族人民生活的大量素描作品,由于当时大苗山地区土匪很多,在外出写生的过程中,王仲清有时甚至还必须冒着付出生命的风险。除了每天要面对土匪的骚扰、野兽的威胁之外,其生活条件也相当艰苦,几乎每天就是靠一桶泉水和几个玉米饼充饥。然而这些困难和险阻都没能动摇王仲清的绘画热情,他用自己的青春和激情,热血和汗水换来了大量珍贵的作品,完成了他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本长篇彩墨连环画巨作——《苗山怒火》。同时,他又创作了《苗家生活素描集》和历史画《歃血为盟》,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以大型开本出版。1977年,又被文化部选中,用以在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60年代初,王仲清先生自编自画完成了一部长篇诗情彩墨画《阿诗玛》,这也是他的成名作。为了将这则动人的爱情故事绘成连环画,王仲清先生曾长期深入西南边陲地写生,采用意笔重彩连环画的形式向读者再诉了这个令人感动而又伤感的爱情故事。而西南边陲的秀丽风光也在他的画笔下得以充分的展现。此书出版后,被选送日本名古屋万国博览会参赛。王仲清长期深入到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区,进行大量的写生和创作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徐悲鸿先生倡导的拿起画笔到生活中去、跳出模仿的老路、对景写生,并以中西结合的方式发展开拓新国画的艺术道路,他创作出了大量有影响力的作品,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代表作之外,他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如中国画《八路军子弟大战南泥湾》、《山村乡邮员》参加了全国美展和建国十周年美展;国画写生《滇西古镇》选入1978年云南出版的《云南写生集》画册;白描连环画《沙家浜》(与丁斌曾合作)获全国连环画二等奖,彩色的展出稿则为中国美术馆收藏。改革开放后,王仲清夫妇组建了“双清楼画室”。在这个时期,他的绘画创作又达到一个顶峰。他们夫妇合作创作了很多名作,如《胡笳十八拍》、《木兰辞》、《长恨歌》、《关汉卿名剧选》等诗画集,为中国历史上的东汉蔡文姬,北魏花木兰,唐代杨贵妃、文成公主,宋代梁红玉、李清照等杰出女性塑造出了各具历史内涵和特点的艺术形象。他的作品无论是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都非常有个性,他一直主张三不重复:不重复古人,不重复自己,不重复名家。他的每一幅作品里,人、景、情,借助水墨、淡彩与独具匠心的构思,婉约抒情,浑然一体,是一幅幅动人的诗情画。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1894—1968)初名翼燕,后更多万,又名倩、倩庵,字遹骏,东庄,别署丑簃,书画署名湖帆。江苏苏州人。擅长中国画。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一位重要的画家,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意义其实已远超出他作为一名山水画家的意义。作为一位集绘画、鉴赏、收藏于一身的显赫人物,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可以说代表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一种现象。吴湖帆现代绘画大师,书画鉴定家。早年与溥濡被称为“南吴北溥”,后与吴子深、吴待秋、冯超然、在画坛有“三吴一冯”之称。善于画没骨荷花,婀娜绰约,创有新格.吴湖帆名倩,本名万,号倩庵、东庄,别署丑翼燕。斋名梅景书屋。生于1894年卒于1968年。清代著名书画家吴大之孙。他家世居吴中(今江苏苏州),其宅为明代金俊明“春草闲房”旧址。自幼受家庭薰陶,拜陆廉夫学画,赴上海后办书画事务所、正社书画会。39年设梅景书屋招生授徒。他生于甲午年,便和梅兰芳、周信芳、范烟桥、汪亚尘等二十人,结为“甲午同庚会”。在花甲60寿辰时,设宴“万寿山”,饮“千岁酒”,制纪念章,章有图文“千里马”,午年属马,极具巧思。后以军阀混战,避乱迁沪,卖画为生。解放后,1964年,我国试放第一颗原子弹,他看了几次记录片,又看到彩色照片,就用平时点染烟蟑妙笔,绘成《原子弹放射图》,在画展上展出,解放军参观时,在意见簿上提出要求:“请把这幅画制版,印为宣传品,以供群众购赏”。影响之大,可想而知。新中国成立,备受礼遇。其代表作有《峒关蒲雪图》、《庐山小景》、《写米芾诗意》、《芙蓉映初日》吴湖帆半江红树成扇等。艺术特色吴湖帆工山水,亦擅松、竹、芙蕖。初从清初“四王”入手,继对明末董其昌下过一番工夫,深受宋代董源,巨然、郭熙等大家影响,画风不变,骨法用笔,渐趋凝重。画风秀丽丰腴,清隽雅逸,设色深具烟云飘渺,泉石洗荡之致。吴湖帆山水画最有特色,当他挥毫时,先用一枝大笔,洒水纸上,稍干之后,再用普通笔蘸着淡墨,略加渲染,一经装裱,观之似出岫延绵,不可方物。有时画鸟、画牛,更以稀见为贵。有一幅《五牛图》长卷,牛或仰或俯,或回顾或正立,非常得势。线条又复刚柔相济,确是精构而成。书法临宋徽宗瘦金书,后得米芾“多景楼诗卷”真迹,开始专攻米芾,题画字体不是宋宣和,便是米襄阳。吴湖帆又精于鉴赏,家藏宋拓欧帖凡四,故其居为“四欧堂”。一般收藏家,多请其鉴别真膺。尤其古画,经他一览,立辨真伪。著名书画鉴定家张珩、徐邦达是他的弟子。吴湖帆作书画,必自己磨墨,人问其故?他说:“自己磨墨,不但掌握浓淡,亦是构思大好时光”。吴湖帆受家学熏陶,酷爱艺术。13岁学画,初从“四王”、董其昌入手,继而上探五代、两宋以及元明诸家。他一面悉心观摩家藏历代名迹,一面遍游名山大川,把师古人和师造化结合起来,从而在艺术上形成缜丽丰腴、清隽明润的独特风格。他的书法,融米芾与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于一炉,并结合自己的意趣,自成一格,具有个性特色,从而成为沪上最享盛名的一位书画家、鉴赏家。与赵叔孺、吴待秋、冯超然被誉为“海上四大家”。又与吴子深、吴待秋、冯超然合称“三吴一冯”。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画坛有“南吴(湖帆)北张”(大千)之誉。大千平生佩服的“两个半画家”中,第一个就是吴湖帆。吴湖帆解放前曾任故宫博物院评审委员,解放后历任上海市文联(二届)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吴湖帆富于收藏,为近代著名收藏家之一,藏有金石书画1400件。一是来自祖父旧藏。如吴大澄遗留下来的周代邢钟和克鼎,湖帆极喜爱,名其室为“邢克山房”。大澄生前特别爱的古印40余方、官印50余方、将军印28方,后亦为湖帆收藏。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虞恭公碑》亦为大澄家旧物。二是来自夫人潘静淑的家藏。静淑曾祖潘世恩为清道光时宰相。伯父潘祖荫为清光绪时军机大臣、工部尚书,其攀古楼所藏文物富敌东南。静淑过门时,嫁资中有宋拓欧阳询《化度寺塔铭》、《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三帖,加上大澄旧藏《虞恭公碑》,因此集欧阳询四本名帖于一室,吴湖帆十分珍爱,遂将家中厅堂命名为“四欧堂”;并且名其长子为孟欧、次子为述欧、长女为思欧、次女为惠欧,以应符“四欧”。静淑30岁时,岁逢辛酉,与宋景定刻《梅花喜神谱》干支相合,其舅潘仲午即以所藏《梅花喜神谱》为寿。于是湖帆又额其寓所为“梅景书屋”。静淑奁中又有先世御赐玉华砚,洁如堆雪,润若凝脂,夫妇两爱同生命,即命其室为“玉华仙馆”。三是湖帆本人收集之珍品。他购得隋《董美人墓志铭》碑帖,珍爱之至,特辟屋珍藏并取名“宝董室”。他平时将此碑帖随身携带,须臾不离,有时睡觉也挟册入衾,并曰“与美人同梦”。他爱碑入迷,竟以碑为“妻”。他还千方百计搜罗清代的状元写扇。有的出高价收买,有的用极珍贵的藏品与人交换,历20年之久,获得70余柄。形成他的收藏特色之一。他所藏的历代名画甚多,如北宋米芾行书《多景楼诗册》、宋宁宗后《樱桃黄鹤图》、宋梁揩《睡猿图》、宋王晋卿《巫峡清秋图》、宋赵构《千字文》、宋画《汉宫春晓图》、刘松年《高山四皓图》、宋拓《梁萧敷敬太妃墓志》、宋刻《淮海长短句》、元倪云林《秋浦渔村图》、元吴镇《渔父图》、元王蒙《松窗读书图》等均为国家一级藏品。吴湖帆学识渊博,精于文物鉴定。民国27年(1938年),上海汲古阁主人曹友卿携刚购买的一张破旧的《胜山图》请他鉴定。他知此画出于名手,经“谈判”将家中珍藏商彝周敦古铜器换下了这个残卷。后与故宫博物院藏《富春山居图》影印本一对照,竟然是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前段。他还在破画堆中发现了一幅题款“大痴道人平阳黄公望画于云间客舍时年八秩有一”字样的山水画,既无前人的收藏印章,也未见过著录,但经他考证,这画竟是大痴的晚年真笔。他即以重金购得,精心装裱,抢救保护了珍贵书画。吴湖帆的出版物有《梅景书屋画集》、《梅景画集》、《吴氏书画集》、《吴湖帆画辑》、《吴湖帆画集》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花鸟

    职务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12条/2页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