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林锴(1924.01.01—2006)福建福州人,1924年1月1日生。书画家、篆刻家、诗人。林锴幼年丧父,自幼随母寄居于外祖父家中。童年时就酷爱美术。由临摹香烟片开始,继而临摹《芥子园画传》,有时到户外作水彩写生。那时代字画展览见不到,只好隔一两天就到附近裱褙店去看画。后来又购得《马骀自习画谱大全》一套,利用课馀和寒暑假时间着手临习,十分入迷。初中一年级暑假,开始向外祖父学作旧体诗,目的是要在自己画上自题诗,每天练习作一首山水绝句,配一小幅画,完成一百张册页。1946年考入福建省立师专艺术科,接受谢投八、林子白诸老师指导,学画才算步入正轨。他对中西画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学习很认真,又时常去拜访福州老画家陈子奋先生,陈老诗书画印全能,颇受其教益。读完师专一年,到杭州考入国立艺专国画系。受黄宾虹、郑午昌、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画家的当面指点,学业进步很快。林锴主攻山水专业。开始临摹古法,以元四家、明四家、清四王为主攻方向,重在娴熟古人的笔墨变化;旁及四僧、八怪,旨在领会其奇情逸趣;也兼向近现代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诸家的作品中汲取营养。感到传统方法太陈旧,要加以改进,就必须汲取其他画种的长处。因此课馀往往跟随西画教室的同学外出作西画写生。每周除专业技法外,还设有书法、篆刻、诗学、美术史及各门理论课。因自幼练过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等人的字帖,书法有点基础。开始迷恋过赵之谦,继而学习魏碑。魏碑中方笔一种从《张猛龙》进而爱好《嵩高灵庙》、大小爨;圆笔则喜《石门铭》、《瘗鹤铭》,取其拙朴古厚之神味。对篆刻的兴趣也始于此。曾把积攒下的一百多首旧体诗送请潘天寿先生批改,受到赞扬和鼓励。有一首七古,他认为最好,批道:“此诗通首灵活,一气呵成,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可喜、可喜!”创作巅峰1950年艺专毕业,分配到当时的辽西省康平县当中学美术教师,一年后到北京进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以美术创作为主,也搞一部分编辑。先后工作达三十八年之久。创作了大量连环画、年画、插图、宣传画,重点是连环画。《济公巧断垂金扇》、《妇女主任》等被认为刻画人物性格比较成功的作品。《三岔口》则是以国画水墨来表现的连环画,博得好评。《甲午海战》于1963年获全国第一届连环画评奖二等奖。《牲口评价大会》于1956年获北京市青年美展国画一等奖。1957年为中国军事革命博物馆绘制抗日题材《鬼子的汽艇又来了》。1959年为中国革命博物馆绘制大型历史画《捻军大败僧格林沁》。1963年为配合纪念曹雪芹诞生200周年,与刘旦宅、贺友直共同绘制大型水墨组画《曹雪芹传》12帧,参加展览。潜心篆刻“文化大革命”中,林锴遭受迫害,1970年下放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返回原单位,任原职。1975年他对旧体诗有了新的认识,认为旧体诗完全可以反映新时代。于是曾经荒废了二十多年的旧体诗又重新捡起,继续写作。中断了好多年的篆刻也逐渐拾起来,经过集中几段时间的探讨,他深感金石篆刻的功效,关键处不在刀与石上,而在于书法的根底及艺术的素养。他对篆刻,偏爱沉雄苍劲一路,追求奔放而复整严,拙厚而不臃肿的风格。上窥秦汉,近取吴昌硕、齐白石、来楚生诸家之长,并参考同时代流行之佳作,力求自出新意。自成一派197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创作室,从此林锴以国画为专业。山水、人物、花鸟齐头并进。昔年着重传统的探讨,今日热心自我风格的创立。除了作画,也兼顾书法。以碑帖合参,遇圆则圆,遇方则方,行笔自如,保留魏碑的结构而参以明清书家黄道周、沈曾植用笔的使转方法,方劲中寓流走,拙朴中具秀逸。他体会到:诗书画印分之为四门,合之为一体,是互为影响互为补充的。诗有画意,画有诗情,画的布局影响印,印的金石趣味有助用笔,而书法又是印学的基础。四门要求兼工,又要有所侧重,继前辈文人画之长,熔诗书画印于一炉,并予以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一辈画人的职责。大师晚年林锴自1988年退休以来,身患痼疾,仍旧工作不辍。1994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还是国家一级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在五十多年艺术实践过程中,其作品经常参加国内外展出,发表在各报刊杂志上的诗书画印及文章不计其数,且多次获奖。2006年5月24日上午9时20分,因痼疾逝世,享年83岁。5月24日上午,遗体告别仪式在顺义潮白陵园举行,200余名生前友好参加了告别仪式。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凌春德(1926.1—),四川梁平人。擅长雕塑。1943年考入重庆国立艺专,1946年毕业后去敦煌艺术研究所任助理员,1948年任北平国立艺专教员,1952年调中央美术学院任雕塑教员、雕塑创作室创作员,研究员。雕塑作品《前进》,至今被《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用作社标;为北影厂设计电影片头“工农兵”。作品《列宁》大型浮雕、《白求恩胸像》、《青春》等分别安装在革命博物馆等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李伯实,又名秉诚,1924年生于北京,1943年入北京古物陈列所临摹古画,1947年北平京华美术学院学习,同年入中国画研究会,1954年入荣宝斋古画摹制室。他幼年随吴镜汀、吴光宇学习山水、人物画。在人物、山水、花鸟画方面均有造诣,尤为突出的是婴戏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不失现实主义的创新手法,“气韵生动”“传笔有神”,具有独到之处。作品有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摹宋代赵佶〈雪江归棹图〉》,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摹宋代赵龙眼〈九歌图册〉》。曾出版过《百子图》画集。在李伯实的履历中,有两件事情会名垂青史。一是临摹古画。在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地临摹古画有两次。一次是1300年前的隋文帝时,把隋以前的一些名画找人临摹。这种画叫做隋朝官本,流传到后世。一次是上个世纪50年代,由当时供职荣宝斋的国画大师董寿平组织的。1953年,董寿平提出要和隋朝官本一样,把最出名的、最要紧的古画临摹出来。这次大规模的临摹,共完成了100多幅传世名画的摹本,现在故宫陈列的就是临摹本。李伯实早在1943年开始,就在古物陈列所临摹古画。1954年,又被董寿平亲自选拔到荣宝斋,参加了这次有历史意义的临摹。李伯实在国画方面的另一个成就,是关于《百子图》的创作。《百子图》,一般也叫作《百子迎福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特定含义。由于《百子图》含有大或者无穷的意思,因此把祝福、恭贺的良好愿望发挥到了一种极致的状态。在礼仪之邦的中国,上到古代的皇帝、士大夫,下到普通文人、平民,都愿意在喜庆甚至平常日子用上它,因为大家相信,愿望好的,结果一定会好。李伯实所绘《百子图》,整幅画卷充满了喜庆、祥和的气氛,以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孩童稚趣的心理和天真可爱的面貌。可以说,李伯实独辟蹊径,选择了一个很冷门的创作题材,并发挥到了极致,必为传世之作。 据笔者所知,李伯实为山西汾酒厂创作了一件名为《浔阳送别图》的作品。题材取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歌《琵琶行》,作品大气古雅,充分体现出先生在中国画传统方面的深厚功力。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江苏徐州人,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以山水画闻名于艺术界,中国写意人物画亦有相当研究,喜欢画牛,也是书法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研究院院长。1907年3月出生于徐州一个平民之家。1931年秋,因“一八艺社”的活动受到反动当局的注意,李可染被迫离校返回徐州。1932年,李可染应邀到徐州艺术专门学校任教。同年2月,受聘于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1937年李可染创办了黑绿两色套印石般抗日画报《火线周报》。1938年,李可染赴武汉,参加由周恩来领导、郭沫若主持的国民党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1942年,李可染恢复了对中国画的研究,提出对传统“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1943年,应徐悲鸿之聘为重庆国立艺专讲师。1946年,应徐悲鸿之聘为国立北平艺专中国画系副教授,并先后拜齐白石、黄宾虹为师,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创作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李可染进一步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革新。从1954年起,他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为座右铭,面向祖国的壮丽河山,常年深入生活,写生于大江南北,完成了数百幅山水画写生,发现了一些新的艺术规律。60年代初期,李可染的绘画艺术进入成熟期,他的绘画创作已进入了自由、充分地抒发性灵、表达出审美理想的境界。正当他革新中国画的实践如火如荼之际,风云突变,十年浩劫,被迫停笔。但李可染并没有消沉。他通过书法作基本功练习,勤奋不辍。70岁以后的李可染,其艺术创作进入了更理想、更自由的时期。李可染于绘画上要求“神韵”,以达到"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之境。创作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强烈艺术个性的新山水画,实现了毕生“为祖国河山立传”的夙愿,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升华和发展,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美术史上承前启后,被人们誉为现代新山水画的一代宗师。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是他的苦学精神,执着追求与祖国河山化合的结晶,凝聚了画家对时代与自然景观的认真思考和深刻感受。李可染说:“中国向来把江山、河山、山水作为祖国的象征或代词,江山就是指的祖国。我们在山水画中描绘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其主要思想在于歌颂祖国、美化祖国,把热爱祖国的感情感染给广大人民。”以下节录1986年所举办的《李可染中国画展》之前言,李可染总结其一生创作:“我不依靠什么天才,我是困而知之,我是一个苦学派。假如我的作品有点成就的话,那是我深入学习传统、深入观察描写对象、深入思考、深入实践的结果。人离开大自然、离开传统不可能有任何创造。我常常问自己,我是在创作画,还是在学画、研究画?结论:我是在学画和研究画,我现在已经70岁了。我一辈子都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创作生平其山水画代表作有《漓江胜境》与《万山红遍》等。1932年李可染25岁时,举行第一次个人画展。创作《钟馗》,于1937年入选南京第二届全国美展。1937年到1943年,对日抗战爆发,创作抗战作品,于武汉加入政府组织创作抗日爱国宣传画。期间较受注意的宣传作品如《是谁破坏了你快乐的家园!》……等,多存在报纸等大量复制品,其余墙壁上所作仅有底片留存。[1]1939年武汉危急,李可染辗转经长沙、贵阳取道入重庆。1942年于重庆致力创作,参加当代画家联展,发表《屈原》、《王羲之》、《风雨归牧》、《牧童遥指杏花村》等,《牧童遥指杏花村》为徐悲鸿订购。李可染在重庆居所靠近牛棚,此后有更多画牛的主题。1944年在重庆中苏友好协会举办国画个展。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陆鸿年(1919.9—1989.10)江苏太仓人。幼年酷爱绘画,中学时期随李智超习山水,1932年考入辅仁大学美术系学国画、壁画。1936年毕业于私立辅仁大学美术系并留校任美术系助教,兼辅仁附中美术教员。期间作品入选该校在美国、法国、印度等地举办的画展,1937年兼任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馆研究员,1938年为北京西郊北安河普照寺绘制《伎乐天》壁画。1939年师从黄宾虹攻山水,1949年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讲师、副教授。1953年被评选为北京市先进文艺工作者。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辅仁美术研究会顾问。1957年至1962年曾率队六次去永乐宫,完成了永乐宫各殿八百多平方米壁画的临摹任务,1975年又完成了河北磁县北齐高润墓壁画的临摹任务,发表了《法海神寺壁画》、《永乐宫壁画艺术》、《中国古代壁画的一些成就》等研究论文。擅国画工笔重彩人物,尤以仕女画见称。作品构图新颖、笔墨细腻、形象秀美。其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为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收藏,精于壁画研究。作品有《盗灵芝》、《竹溪浣沙》、《曲终音韵细推敲》等。《世界儿童大团结》、《麦积山全景》等作品分别为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处收藏。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李铁根,笔名向浒,1898年生。湖北汉川人。擅油画。中央美术学院。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后,赴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学习,卫国战争曾获保卫列宁格勒奖章。1898年12月出生于湖北汉川;1924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同年受中国共产党派遣赴苏联学习;1932年被送到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学习,专攻油画,后与油画大师徐悲鸿成为好朋友,徐悲鸿还在信中称他是中国唯一在列宾美术学院毕业的人。1941年在列宁格勒参加苏联卫国战争。战后入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受教于著名油画家约干松教授。1948年毕业,参加苏联艺术家协会。1955年回国,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油画。作品《缝军鞋》由苏联列宾美术学院收藏,《长征路上》参加庆祝建军3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1955年回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伯父(李铁根)与徐悲鸿的信件往来中,谈到文艺、人生,谈到水灾时忧心忡忡,谈到丰收时兴高采烈,反映了一代人的情怀。”向虎雏保存着徐悲鸿写给他的伯父向浒的7封半信,都是徐悲鸿在1950年前后写的。向浒(俄译名李铁根)是湖北汉川人,参加过北伐战争,1932年被送到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学习,专攻油画,后与油画大师徐悲鸿成为好朋友,徐悲鸿还在信中称他是中国唯一在列宾美术学院毕业的人。这些信笺向虎雏珍藏了十几年,一直不知道这样的信笺除了纪念价值外还有历史价值和市场价值。后来,他找到藏家陈少湘,希望他帮忙鉴定徐悲鸿字迹,而陈少湘见后非常重视,连声叮嘱向虎雏不可随意将信笺转手。这7封半信中,涉及到许多徐悲鸿与向浒的往来,包括向浒为徐悲鸿搜集旧美术教材、为抗美援朝捐款、徐悲鸿帮向浒将作品送给毛主席,向浒通过徐悲鸿认识了鲁迅夫妇并互相交往,还提出为鲁迅画像……这些可贵的材料足以作为历史研究和徐悲鸿的佐证。徐悲鸿写的信札一般比较简短精炼,而且不多,像这开信札那样书写认真详尽的很少见。徐悲鸿在艺术生涯的巅峰时期写下这开信札,书法刚劲有力、一气呵成,布局抑扬顿挫,方寸之间尽显“徐氏风格”魅力,是一幅完整的上乘的书法作品,也代表着他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刘伯承复信,无不遗憾地取消他以前的建议,同意向浒到中央美术学院工作现代绘画艺术大师徐悲鸿写给伯父向浒的“七封半”亲笔书札手迹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日,届时莫斯科将举行盛大庆典。在那场战争中,苏联军民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气概,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鲜为人知的是,当年在残酷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中,曾涌现出了一位武汉英雄。“这是60多年前,伯父荣膺的保卫列宁格勒军功章,由当时的苏联最高苏维埃颁发。”昨日,在武汉大学—栋宿舍楼里,年逾花甲的向虎雏教授激动地向记者展示了—枚他珍藏多年的前苏联卫国战争军功章。奖章为铜质铸造,正面为苏联红军持枪保卫列宁格勒的画面,上用俄文镌刻有“保卫列宁格勒”等字样,背面刻有获奖者的名字,翻译成中文为“李铁根”。黄埔四期毕业,参加过著名的南昌起义“我的父辈有四兄弟,祖籍湖北汉川,祖父向岩为辛亥元老,伯父叫向浒,字伯虎,‘李铁根’是到苏联后共产国际赠给他的俄文名的中文译名。”向教授说,伯父早在1924年春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入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分配到武昌中央军事政治分校当排长,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向浒随南昌起义主力在广东与敌激战,终因敌强我弱于潮汕地区失败打散。“瘦成皮包骨的伯父辗转来到上海,在街头邂逅叛徒险被认出。1927年底,党中央选送他与南昌起义的参谋长刘伯承、吴玉章等40余人乘船赴苏联学习。”“刘伯承分配到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半年后因成绩优秀,送进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伯父则始学炮兵。1929年他俩—同到远东作军事工作,伯父负责政治宣传。”向浒和他荣膺的军功章着苏联红军装的向浒由军事改学美术,曾担任苏军军区军事特派员向浒从小爱画画,颇具天赋,并因在远东党委机关报《红星》上发表宣传画作引起关注。1932年,他被远东党委送往久负盛名的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学习。“伯父在列宾美术学院拥有正式的学籍和工作,苏共把他作为该党储备干部在执行特殊任务时才抽调使用。1937年4月,他受苏共中央派遣,曾到贝加尔赤塔军区作军事特派员工作,为收集日本关东军的情报,训练派遣侦察员,秘密潜伏伪满洲国。”国内抗战全面爆发后,向浒向共产国际要求回国参战,后共产国际解散,卫国战争爆发后,他决定放弃回国的打算,同苏联人民—起并肩战斗。德军兵临城下,临危受命任防空大队政治指导员1941年6月22日凌晨,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宣而战。德军元帅莱布率领70万北方集团军群进攻苏联,妄图于7月21日前占领列宁格勒,为其中央集团军群北攻莫斯科廓清后顾之忧。因为伯父与列宁格勒的特殊渊源,向教授对这段异国战史了如指掌。由于久攻不下,恼羞成怒的德军切断了列宁格勒与各地之间的交通线,实行长达900天惨绝人寰的封锁和轰炸,旨在饿死300万城内军民。希特勒甚至扬言要把列宁格勒夷为平地,从地球上抹掉这座伟大的城市。此时,全城粮食奇缺,最困难时士兵工人每天仅250克黑面包,居民只有125克。”荣膺保卫列宁格勒军功章,阔别27载只身回到家乡武昌1942年7月5日,苏共中央认为,列宁格勒城内人口不应超过80万。重病中的向浒谢绝疏散城外的生存机会,决心留在城中与列宁格勒共存亡,他与80万列宁格勒军民,并肩浴血奋战,紧紧牵制着敌人重兵,为夺取整个卫国战争的胜利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战后,苏联最高苏维埃颁发保卫列宁格勒军功章,鉴于向浒作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战士表现出的献身精神,他荣获了这份当之无愧的荣誉。1955年,英雄只身回到阔别27年的祖国,回到武昌花园山家中,老父洒泪相迎。85岁高龄辞世,有位女儿留苏至今下落不明1983年8月19日,向浒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遗体献给医学研究事业。9月6日,《人民日报》刊发讣告,表达了对这位老布尔什维克的敬意。向教授告诉记者,伯父去世后,伯妈将伯父生前视为至宝的军功章,及他与好友刘伯承、徐悲鸿来往的信札,还有他在苏联收集的卫国战争期间出版的海报剪辑等相关遗物,托付给他珍藏,希望让后人永远记这段历史!“伯父在苏联时曾有过—段婚姻,与—位苏联姑娘相爱结婚,并育有—女。回国时,伯父只身—人,我的这位堂姐也留在了苏联,后中苏交恶,伯父被迫与她们中断了联系,我至今也不知堂姐的下落。”虽然过去了这么多年,但谈及此事,向教授仍不无伤感,唏嘘不已。向虎雏教授告诉记者,当年伯父和刘伯承—同赴苏联学习,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30年,刘伯承先期回国,是伯父—个人—直把他从远东送到中苏边界线,两位战友才依依不舍地挥手作别,后来,伯父继续留在苏联学习美术,参加卫国战争,刘伯承回国指挥千军万马。”刘伯承在南京办军校。“当他得知伯父人还健在,且已经回国的消息,喜出望外,热情邀请伯父去南京—起工作再续友谊。可是,伯父却给刘伯承去信,畅叙离别思念之情后,就坦诚相告自己的健康状况已不再适应军旅生活。”1932年,向浒被选送到著名的列宾美术学院学习,专攻油画。1934年徐悲鸿赴欧洲巡回举办中国画展,次年6月19日移至列宁格勒展出。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蓝建安(1926.2—)江苏无锡人。擅长漫画。苏州美专肄业。曾任《漫画》杂志编辑及从事漫画创作。《北京周报》主任编辑。编著有《当代中国漫画集》、《外国连环漫画集》等。自幼酷爱绘画艺术,在上海复旦大学附中读初中时,就在报刊上发表美术作品。在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读书时,其漫画作品已经引起美术界人士的注意。20世纪五十年代起先后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杂志编辑部、北京周报美术组工作。先后学过世界语、英语、法语、日语等多种外语,并在用世界语进行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解放后,曾将四十年代重庆出版的绿川英子的世界语著作《VivantajSoldatoj》(活着的士兵)等寄给日本世界语者宫本正男和北悟。使绿川英子的著(译)作得以在日本出版流传。(资料来源:《中国世界语人物志》(2002)侯志平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漫画

    职务

    画家简介:李桦,中国现代版画家,生于广东番禺。1924年入广州市立美术学校,1930年赴日本,入东京川端美术学校学习绘画。九一八事变后,回到广州,后任教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西画系。翌年冬自学版画,并与鲁迅通信,接受鲁迅的教诲,对他以后的创作有深刻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后,投笔从戎,以木刻为武器,从事抗敌宣传活动。1947年,任教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之后他又投入到反饥饿、反内战的行列,创作了大量富有战斗性的作品。1949年后,创作了许多反映祖国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版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及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有《怒潮》组画、《饥饿线上》、《向炮口要饭吃》、《征服黄沙》、《首都的早晨》等。有《西屋闲话》、《美术创作规律二十讲》、《李桦木刻选集》等著作。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版画

    职务

    画家简介:柳成荫(1930~2009)别名柳荣祥,江苏苏州浒墅关人,1950年苏州美专西画系毕业(即南京艺术学院),1961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书装研究生班进修结业,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插图、书籍装帧设计。1950年毕业于苏州美专。历任人民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美术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出版社美术编审。作品有《随想录》、《芙蓉镇》、《基督山伯爵》等封面设计、插图,作品曾参加莱比锡国际书籍装帧艺术展览和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并多次在国内展览中获奖。作品入选《书籍封面设计选》、《第三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插图作品选》等画册。1985年参加中国版协和中国美协联合举办的书籍装帧艺术家10人作品展,有封面、插图、速写近百幅作品展出。1985年出席由中国版协在四川召开的“全国第三届出版年会学术座谈会”。1991年赴苏联友好访问。曾为《台湾小说选》、《南行记》、《随想录》、《基度山伯爵》、《芙蓉镇》、《地球的红飘带》等作品所创作的封面和插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受到译作者好评并多次获奖。写意花鸟画《细雨滴不响,晨曦鸟又鸣》入选《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作品选集》。人物画《济公活佛》入选香港《安身立命作品选》。国画作品《宿雨朝来歇、天寒红叶稀》、《池鸭又报一年春》、《米芇拜师图》等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收藏、发表。传略辑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辞典》、《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出版人名词典》、《中国书画家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世界当代书画家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卢天骄(1934.12—)女,广东中山人。擅长邮票设计、装饰绘画。是中国第一位女邮票设计家。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历任邮电部邮票发行局设计室副主任,国家邮政局邮票印制局高级工艺美术师。作品有《周恩来逝世一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纪念邮票第四组〈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逝世一周年》等纪念邮票,在全国邮票设计评选中获奖。《中国古代钱币》特种邮票获“1982年国家年度奖”。《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吴昌硕作品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郑板桥作品选》、《吉林雾凇》等获体育邮票、纪念邮票、特种邮票奖多项。1960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