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张令涛(1903—1988),浙江省宁波市人,1921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张令涛先生最初长期做美术编辑,为教科书插图,为儿童良友社编绘画报、画册,解放前就开始从事连环画创作,曾先后创作了《班超》(与胡若佛合作)、《梁红玉》、《梁山伯与祝英台》、《梁红玉击鼓讨金》(与胡若佛合作)以及《卖油郎与花魁女》、《武松与潘金莲》、《西厢记》、《孟姜女万里寻夫》、《鲁滨逊漂流记》、《鸿鸾禧》、《夏完淳》(与胡若佛合作)、《女娲补天》、《杨家将》、《红楼二尤》等多部连环画。解放后,他与胡若佛先生成为自由职业者,长期进行连环画合作,绘制了大量古典连环画。他俩是多产、全能的连环画家,特别是古装人物,信手拈来,神情兼备。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妖魔鬼怪、市井百姓,无所不能。虽然他俩的作品也存在人物造型雷同,但他们熟练流畅的传统技法、精心刻画的人物造型、华丽多彩的画面、独树一帜的画风,深受连环画读者的喜爱。张令涛先生于1988年病逝,享年85岁;然而,他和胡若佛创作的一系列古典连环画作品使人难以忘怀。自幼爱好文学与绘画,勤奋自学。小学就读在杭州,中学毕业于苏州。上世纪二十年代初,考入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为首届毕业生,和叶浅予、陈秋草、潘思同、方雪鸪、但杜宇等,均为第一届的高才生。毕业初期,张令涛亦曾参加过叶浅予主编的《上海漫画》和方雪鸪、潘思同、陈秋草等创立的“白鹅画会”(在虹口北四川路)一些社会文化活动。后因结婚成家有了负担,不能不求一项固定职业。经伯父张葆灵向张元济总经理推荐,入商务印书馆编辑所担任美术编辑。其时,“商务”编辑人才济济,各有专长,共达两百多人。张令涛素描基础扎实,擅长钢笔画,初进馆时为“商务”四大杂志:《东方杂志》《小说月报》《妇女杂志》《学生杂志》作封面设计和文章插图。先后和沈雁冰、郑振铎、胡愈之、邝富灼等合作共事,十分融洽,受到他们的赞赏。此时,商务印书馆最主要的营业收益为教育部审核批准的《新学甲小学国语教科书》,行销全国各地,每年发行量高达千万册;而当时中华书局、世界书局也纷纷把目标瞄准在发行教科书上,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商务编辑所急需不断更新教科书的内容,主要是在课文的插图上。此时,新任所长王云五看中了后起之秀的张令涛,要求其负责重新绘制《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的全套插图以期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张令涛为此竭尽全力作出最完美的贡献。他历时年余,参考了欧美日本的许多儿童读物并到“商务”自办的“大公子弟学校”亲自观察调查,然后动笔起草,以流畅的线条,动态的构图,精心绘制出符合课文内容的一幅幅儿童喜爱的美丽插图,完成了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革新任务,博得了王云五的奖励。不久,王云五升任为“商务”总经理,李伯嘉担任编辑所长。王云五推行企业科学管理法,发明“四角号码检字法”提出一系列新的文化经营理念;随之《万行文库》和大部头古籍丛书陆续出版。此一时可以称为商务印门馆创立以来最鼎盛的历史时期。1932年初,上海遭遇日本军队突然袭击的“一.二八”战祸。座落在闸北宝山路上的商务印书馆首先遭到日本飞机集中轰炸,大火浓烟三夜不熄,引起全市纸灰飞扬。惨淡经营四十余年的全国最大民营文化企业一旦化作灰烬;占地百亩的厂房、印刷机械、仓库、包括五座子楼的编辑所、东方图书馆、涵芬楼藏书等等统统成为一片瓦砾堆。张令涛的家住在附近宝通路,亦遭焚毁,一家连夜逃入租界旅馆避难,情况十分狼狈。幸得家父闻讯,立即谴人将其一家接回宁波。商务印书馆遭此浩劫,首先急于恢复的就是出版中小学各级教科书,挽救财政上的损失,这是当时简便可行的唯一办法。于是王云五、李伯嘉两人负责,选择一批精干队伍赶去香港分馆,筹划出版一套《新学制复兴教科书》以应全国学校开学时的急需。张令涛受命赶到上海,和王云五等同乘意大利邮轮“康脱凡第”号去香港。抵港后入住香港分馆狭小的厂房内,在隆隆印刷机声旁的小室里,张令涛挥汗日夜作画不歇,艰苦困难的情况和上海时代的生活,相比不啻有霄壤之别。他一时陷入精神恍惚,屡屡昏迷,加之居港水土不服,语言隔阂,不免触动思妻恋家之念,在突然的感情冲动驱使下,竟不辞而行,径自搭轮回上海,转而回到家乡。从此,张令涛脱离了商务印书馆,有负王云五先生之期望,此举造成了他一生的遗憾。在家乡他得到了亲人的体谅和爱护,身心的颓唐得以恢复。闲居之余,唯以翻阅家藏古书,临摹碑帖字画作消遣。数月之后,凇沪停战协定签订,和平恢复,张令涛回到上海,接受大东书局之聘,为该局策划出版儿童读物,以便逐步转向教科书的发行;无奈大东书局格局较小,资金不足,对编辑人员出不起高薪,后来只能按稿论件计酬。张令涛从此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以卖稿为生,从钢笔画转向广告画,向工艺美术设计的方向发展:后来又走向儿童卡通画、年画和连环画,倒也稿源日广,收入颇丰;远及南洋一带也纷纷来约稿,如新加坡的南洋书局就曾委托他绘制该地华文课本的插图。于是他又把家眷接到上海,先寓居新闸路赓庆坊,后迁入南市蓬莱路龙门村新屋,生活总算重又小康而安乐了。到了1937年,“八·一三”上海战火又起,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在日军步步紧逼下,上海租界沦为沦陷区内的孤岛,文化事业受到遏制。以笔耕为生的张令涛再次落入困境,稿酬收入日渐减少,物价却天天上涨:像张令涛这样一代的知识分子,深受“五四”文化运动的影响,具有强烈的爱国心,纵令生活幽顿,然手中之笔绝不会为敌伪汉奸分子所利用。因此在租界小范围内只能兜揽一些商业广告画或工艺设计等一类工作,苦度光阴。直到1945年秋终于盼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他的儿童读物画、连环画又渐渐为文化出版界所重视:同时新加坡南洋书局的约稿也恢复了,生活再告安定。1949年5月上海解放。新中国成立。随着全国文化事业的新发展,张令涛以连环画作为专业,更进入到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境地。但是好景不常,到了文革十年,原有文化出版机构悉遭破坏,张令涛在这个漫漫长期中,不但接不到画稿,就连原有作品的版税也被剥夺了,且随时有被揪斗的可能,使他第三次陷入团境。为了养家糊口活下去,到了后期仅能依靠美协的中介,勉强从上海工艺美术品公司分配到一些供出口仿制的低级西方油画稿,获得一点微薄的报酬。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开始,张令涛年事已高,精力不继,只能搁笔家居,后来幸得华君武先生和上海美协的推荐,在1979年受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从此在党对老年文化工作者多方照顾的阳光沐浴下,幸福地颐养天年,1988年11月20日去世,享年86岁。张令涛曾有一幅彩墨画《滨江捕鱼图》入选上海文史馆编纂的《海上翰林画集》,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是他在钢笔画之外不多见的中国画遗作。人物列表《东周列国志》 张令涛先生连环画作品《三国归晋》之《勾践》、《宋襄公》、《楚汉相争》、《韩信拜师》、《自称齐王》《西汉演义》之《暗渡陈仓》、《追韩信》《三国演义》之《三国归晋》《杨家将》之《杨业归宋》、《杨七郎打擂》、《双龙会》、《李陵碑》、《智审潘仁美》《红楼梦》之《宝玉初会黛玉》、《王熙凤》、《黛玉葬花》、《刘姥姥进大观园》、《鸳鸯抗婚》、《刘姥姥救巧姐》《西游记》之 张令涛先生连环画作品《三国归晋》《怒打假国丈》。《聊斋》之《辛十四娘》、《小谢》、《娇娜》《女娲补天》《朱痕记》《双生赶船》《文天祥》《班超》《夏完淳》《梁红玉击鼓讨金》《女娲补天》《昆仑奴》《吕布与貂蝉》《盘丝洞》《蔡文姬》《血染长平》(与张子凡)《老桑树下的故事》(与张子凡)《拉郎配》(与黄子希)《杨金花夺帅印》(与黄子希)[1]人物合作五六十年代的上海人美社连创室人才济济、流派纷呈,集中了在沪所有的连环画大家,号称“一百零八将”,张令涛、胡若佛就是其中的二位,他俩以熟练流畅的传统技法,精心刻画的人物造型,华丽多彩的画面,独树一帜的画风,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连环画爱好者们,并一直被读者津津乐道。张令涛、胡若佛是多产全能的连环画家,特别是古装人物画信手拈来,神情兼备。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妖魔神灵,市井平民,他们无所不能。综观这一时期的古典系列套书,几乎都有他俩的作品:《西游记》中的《怒打假国丈》、《西汉演义》中的《暗渡陈仓》、《追韩信》、《三国演义》中的《三国归晋》、《红楼梦》中的《宝玉初会黛玉》、《王熙凤》、《黛玉葬花》、《刘姥姥救巧姐》、《刘姥姥进大观园》,“老东周”中的《宋襄公》、《楚汉相争》、《韩信拜师》、《自称齐王》。在津美版几十册的《聊斋》系列中,张令涛、胡若佛合作的《辛十四娘》、《小谢》、《娇娜》是公认画得最好的作品之一。他俩的代表作还有朝花版的《红楼二尤》、《女娲补天》、冀美版《朱痕记》、津美版《双生赶船》、人美版的《杨家将》等,特别是他们画的《杨家将》,虽然只有五册,但比起现在十几册,二十几册的其他版本要精彩的多,主要就是他们抓住了《杨家将演义》中最精彩的情节加以描绘。该套书现已成为连环画爱好者们收藏的上品。至于他俩各自单独或与别人合作的作品也毫不逊色。胡若佛绘冀美版的《盘丝洞》、《蔡文姬》,张令涛与张子凡的“老东周”《血染长平》、《老桑树下的故事》,张令涛与黄子希合作的沪美版《拉郎配》、辽美版《杨金花夺帅印》等等。胡若佛还画过大量古典题材的连环画封面,值得一提的是张令涛与张子凡合作的新美术版现代题材套书《新儿女英雄传》是连藏界精品中的精品,大有上下求索还难觅其踪影之感。当然,张令涛、胡若佛的作品也有一些给人“似曾相识”的地方,但他们的风格珠联璧合,自有独到之处,雅俗共赏、丰富精致吸引了众多的连环画爱好者,他俩在连坛称得上是出类拔萃的大家。建国初期,连环画《红楼梦》问世后,读者无不为之喝彩。特别是张令涛、胡若佛绘的《宝黛初会》、《王熙凤》、《鸳鸯抗婚》、《刘姥姥进入大观园》、《刘妊妊救巧姐》、《黛玉葬花》等那自成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更为人所称道,而他们笔下那些神采灵动、妩媚多姿、淡雅秀美、神形兼备、自得天趣的红楼女儿形象尤其脍炙人口,有口皆碑。张令涛、胡若佛的仕女形象之所以能达到如此神韵境界,是因为他们对人物思想性格的真切理解和自然情态的演绎;还因为他们塑造形象的新美、隽永;再加上他们那娴熟笔触的协调,因而能给人一种难以言喻的美。《红楼梦》的绘制,可以说是张令涛胡若佛绘画史上的转折点,它奠定了张令涛胡若佛的艺术风格。从此他们那枝优扬的画笔常常穿梭于我国的古典时空中,经典佳作源源问世,使人目不暇接。由于此时期他俩传世的作品较多,使我们今天尚能一饱眼福。在《红楼梦》中,他们在明确作品主题的基础上,以精、雅、华丽、别致等意趣刻意去铺排整个贾府的陈设,把贾府装扮得堂皇富丽、美轮美奂。书中诸如大观园中的亭台楼阁、奇花异草、鱼虫鸟兽,室内诸如金银器皿、玉石古玩、盆景字画乃至家具上的花鸟图案,都安排贴切,细致入微。这样的铺排粉饰,更有力地衬托出《红楼梦》中封建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白茫茫大地一片的”主旨。杨家将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家族,这个以杨令公与佘太君为代表的家族是正义的象征。连环画《杨家将》从杨令公佘太君晓大理、重大局带领杨家众儿郎归顺大宋开始,从而展示出一幕幕杨家与东辽以及潘家的文武较量的情节。张令涛胡若佛画《杨家将》以传统的笔墨功底,吸收了戏剧上表现将帅的功架、风度、气质等手法的生活化、感染力。其中,杨七郎的形象更为鲜明和突出。由于杨七郎是杨家的小儿郎,在秉性为人上有耿直、果敢的一面,也有一般小儿郎那种任性、独断的一面。张令涛胡若佛在刻画杨七郎英伟形象的同时,对他任性的一面也作细致的铺排,以浓眉、大眼、厚嘴唇显示出七郎铁血男儿的憨厚个性;以两鬓边发向上逆长和一肩长发衬托出七郎那种不畏强暴,泰然自若傲笑败类,愤怒反诘雷霆万钧的气势更是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叹服。在烘托沙场的氛围上,《杨家将》更是一绝。在战场上,人奋马喧。张令涛、胡若佛就充分在马喧上做文章,他们利用当时的这种特殊的坐骑的各种动态,诸如腾、跃、飞、跑、奔、纵、跳等动作来烘托人物在特定场境的各种情绪,使战争的氛围比较浓烈,有色彩、有力度、有深蕴,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看到这些情态,我们仿佛如闻厮杀之声,充满艺术的感染力。从《杨家将》的营造环境情趣来看,更是达到了情化艺术的高层次。在《杨七郎打擂》中。为了体现卞梁的繁华历史,张令涛、胡若佛在洁净的宽敞的长街上装点上奇屈苍老的古树、宝塔和做不同买卖生意的店铺、小商贩,贴切地描写了地方特色。当杨业在北汉受刁党的排斥而为归不归宋左右为难时,他背后的屏风上,出现一轮明月和一枝寒梅;当杨业在前无援兵后,背临大敌而准备自尽明志当头,李陵碑旁一株饱经风霜的古松,都比较含蓄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品格。如果说张令涛、胡若佛擅于以物托情倒不如说他们更擅于借景抒情。首先,表现在他们对远境的执意追随者求,使作品更具深度和穿透力。在描写背境的篇幅中,他们在处理好近境与中境关系同时,着意雕琢诗一般的远境,当我们在欣赏那些逶迤连绵的远峰的时候,作品中幽远深阔的空间感凸现在我们眼前。其次,以水流的变化烘托故事情节的起伏,使作品更具节奏感。在《杨业归宋》第44图至47图中,当宋太宗接到哨马来报说辽国派兵援助北汉时,泉水虽波折却变慢流。当辽将在山涧间补宋军伏兵截击的时候,泉水急流。当辽将敌烈补郭进挥刀斩杀之时,急流又变为激流。在《智审潘仁美》第23图中,涓涓细流的泉水又仿佛在为杨六郎的际遇而哭泣低诉。再者,以同样的晚景去揭示不同故事内涵,使作品异彩纷呈。在整套《杨家将》中,晚景有描绘共出现三次,同样都是残阳、霞光、归鸟,可是由于画家的刻意安排,显示出非一般的艺术效果。第一次出现是在宋军大败辽兵之后,呼延赞、高怀德本想乘胜追击,然辽兵却得到辽国上将耶律斜轸的接应,时天色将晚,便收兵不再追赶。这里,画家把晚景的残阳等安排在画面的中上部分,再另加上几道晚霞,宋军得胜后喜庆的气氛如霞光一样呈现出来;第二次出现是在黑水河边的战场上,这里的晚景被安排在画面的右上角,璀璨的晚霞隐含着父子被辽军围困在两狼山中,这时,杨业父子几经冲杀,已是精疲力竭。人倦马乏了,这里残阳将西下,一方面既突杨业父子的英勇形象,另一方面杨业在这大势已去的形势下将像夕阳陨落,意味深长。这样的山光、水色、夕阳交替变化,意境美好,情境交融,寄深邃达到了“景语皆情语”的美学意蕴。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丁浩原名丁宾衍。1917年7月28日出生于江苏吴江盛泽镇,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练字,5岁开始临摹芥子园画谱。1930年,13岁时的他还就读高小时就参加了美术展览。到了1931年4月中旬,丁浩随同父亲来到了上海,拜高安可为师学画。1933年1月9日,丁浩开始在联合广告公司图画部做练习生。他利用三个多月的晚上7~12点的时间用毛笔把查理士·安尔·勃拉特培莱所著的《人体结构和解剖》全部用拷贝纸一一加以勾摹。当时丁浩家境贫寒,迫于生活的压力和重担,丁浩又应聘兼职一家小公司,为了不让联合经理知道此事,就以笔名丁浩签在作品上,丁浩这个名字从此诞生,而他的真实名字倒慢慢被人遗忘了。22岁的丁浩所绘的广告画,尤其是仕女,非常大气,讨人喜欢。1942年10月份,丁浩离开了联合广告公司。他与俞惠东和徐百益两个要好的高级职员离“联合”出去合办公司,还有蔡振华一起成立惠益广告公司。后来,由于变动,公司又改名为宏业图书广告公司,主要业务是代理制作广告、印刷和出版,还曾创办过《家庭》杂志。抗战胜利后,丁浩受华商广告公司的邀请,担任华商广告公司的图画部主任。一解放,《申报》于1949年5月26日停刊后就改换报名为《解放日报》,此时丁浩与张乐平等同行会师于《解放日报》。自此,《解放日报》上就可常见到他及漫画工作者联谊会的其他同事所绘的《群众大游行》、《欢迎解放军》等大漫画。1950年,33岁的丁浩放弃了待遇较高的《大公报》工作机会,满怀政治热情来到军管会文艺处工作。1951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和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先后邀请他去任教。他最终选择了上海美专,主要教授速写课程。1952年,全国大专院校院系调整,丁浩进入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1959年,丁浩回到上海,被文化局调去筹备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翌年秋季开学,他出任教务长,教学、事务工作全抓,后转到工艺美术系任主任兼国画系主任。期间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学员,当代画家陈逸飞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1978年,上海轻工业局又调他去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任装璜美术系主任。1987年退休。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工业美术协会(今中国工业设计协会)顾问、中国包装协会顾问。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叶飞(19222—)江苏无锡人。擅长版画、儿童美术。1949年后历任团中央出版委员会美术编辑、创作干部,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作品有招贴画《向太阳》,插图《好好先生》、《狐狸列娜的故事》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郑慕康,师从冯超然学画,曾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49年后参加新国画研究会,兼任上海美专国画教师,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员,作者以朝鲜歌手尽情高歌的情景,描绘了中朝人民胜利后的喜悦心情。工仕女,法唐寅、仇英,所作秀美古雅,义态端庄,亦擅肖像画;其作品形神俱佳、赋色清丽;其《黄山翡翠池图》,人物用笔精细,如春蚕吐丝,服饰略施晕染,体貌、神态、服装色彩各异,气质也十分鲜明,融仕女画、肖像画为一体;其《采莲女》,画境醇美,婉约清丽,气脉连贯,生动传神地表现少女钟情大自然美景和陶醉于清香莲花那种怡然自乐的神态。常用印鉴计有:郑、郑氏、郑师玄、郑师玄印、郑师玄、郑慕康、郑慕康印、郑氏慕康、慕康、慕康书画、慕康画记、慕康写照、慕康七十岁后作、慕康临本、康叟、柽华馆、柽华馆主、柽华、老康、老郑、慕康手临、潮阳郑氏、癖于斯、学到老、姹紫嫣红、家在梅花岭东、辛丑等。上海中国画院首批受聘画师中有三位是冯超然的弟子:郑慕康、陆俨少和汤义方。在此三位画师中要以郑慕康居长。唯郑氏独擅人物仕女。在中国绘画史上人物画的历史最为悠久,而仕女画则又是人物画之中的最有特色的一个画种。从晋代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到唐代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到明代唐寅的《秋风执扇图》到清代改琦的《红楼梦图咏》,始终有所承继和发扬。而郑氏人物仕女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西洋画的明暗法、透视法和传统工笔人物糅合为一。在近现代中国画史上,徐悲鸿对于人物画的革新是值得一提的。他将西洋的素描与水墨相结合,成为以后学院派中国人物画的典范。而郑慕康的人物画与徐氏的人物画虽同受西洋画的影响,但却实为殊途。徐氏的水墨人物,得益于状物写生,无论是从题材、画法都当归属现实主义,而郑氏的人物仕女则基于传统工笔的写真。"写生"与"写真"形而上虽是同理,形而下则为殊形。郑慕康出生于广东潮阳的一个小商之家。郑氏幼年之时对报纸刊物中的各种图案,尤为兴趣。遂开始临摹各种广告样张。到其十四岁那年,郑氏为其姑父的香烟厂所作的两幅广告画,已初显郑氏绘画的天赋。1918年十八岁的郑慕康来到上海,进入当时由刘海粟创办的私立美术学校——上海美专。开始学习西洋画。当时"模特事件"在上海闹得沸沸扬扬,多少带有封建思想的郑氏于是选定素描中的肖像画为主攻方向。可是郑氏在上海美专所学的西洋画与徐悲鸿在法国所学的西洋画是不能等量而言的。徐在法国所学的是状物写生,而郑氏在上海美专只是面对打着九宫格的照片临摹。此情形与其幼年时对着广告样张临摹,似颇为相象。但通过在上海美专学习,的确增强了郑慕康的写真捉形的能力。真正使郑慕康在艺术认识上异乎寻常的转折是:郑慕康拜在当时海上画坛名家冯超然的门下。冯师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臻于精妙。而其人物更是神采宛然。郑慕康被列为门墙学得正是冯师此路人物画法之正宗。宋代陈郁在《藏一话腴》中写道:"盖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作为表现形象的绘画艺术,要达到"传神"的目的,除了"写形"之外还须"写心"。可是"写心"的表现并不是直接的、浅露的,而往往是含蓄的,往往靠得是"象外之旨"。这与郑氏在上海美专靠临摹相片所学的写真术,有本质的区别。郑慕康对于冯师的人物写真正宗精研勤习,并开始融入其早年所习的西洋画技法。他将西洋画中的明暗法、透视法与冯师的工笔人物糅合为一。徐悲鸿对于人物画的着色是用平涂法;而郑慕康对于人物画的着色则是晕染,类似于明代"波臣派"曾鲸的肖像画的风格。其时,郑氏画风日臻成熟,其画价也高逾同辈。而解放后郑氏又参加了"上海新国画研究会",1960年郑慕康被第一批授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聘书。而后二十余年里郑慕康又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1959年其被聘为上海美术学校国画系教师。其人物画教学颇具特色,其选定了诸如《五牛图》、《八十七神仙卷》等古画印刷品让学生反复临摹,这种强调线条的人物画教学方式与当时北方盛行的徐悲鸿式、强调素描的教学方式,是有所不同的。而这套人物画教学方式甚至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上海美校的后身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画教学大纲。凭心而论,郑慕康的人物画无论是在线条的流畅、用色的烘托、绘画的严谨程度、技法的熟练程度上都是无可挑剔的。但是其画过于"熟",反而缺少涵蓄蕴藉的意蕴,不如其师冯超然的仕女图。当然郑氏在肖像的宛然写真方面因其早年的西洋画功底,要胜过冯超然少少许。郑氏的这种"习气"大概与其早年擅画商业广告画不无关系吧。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

    职务

    画家简介:一九二九年生。女。浙江温州人。擅年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毕业。长期从事年画创作。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画家,副编审。作品《捉麻雀》、《个个争当小雷锋》获第三届全国年画展三等奖,《共同富万家乐》获第四届全国年画三等奖。宣传画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著有《年画述要》。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 朱怀新女,上海松江华阳桥人。擅长中国画、美术教育。1935年入国立杭州艺专,1937年入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后在中大附中,上海美专、行知艺校任教。师承吴大羽、林风眠、徐悲鸿、吕斯百、傅抱石等大师,后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粉画协会会员、上海徐悲鸿艺术研究会理事,上海交通大学艺术系艺术顾问、行知艺术师范学校顾问。为上海交大、艺师顾问、教授。作品《上海的早晨》、《迎春》、《水乡》、《长城》、《悠悠鹿鸣》、《甜梦》等参加国内外展览及获奖。曾撰有《双猫竹石意绵绵》、《桥》,《平畴交远风》、《人生短,艺术长》、《梦》等。纪念徐悲鸿、林风眠、吕斯百、陈文佛等文章。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美展获奖,并多次举办了个人画展,许多作品被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等博物馆收藏。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画家简介:王耿雄(1923.12—2004)江苏吴县人。擅长丝绸印花图案设计。1957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丝绸艺人创作研究班结业。上海第七印绸厂图案设计工程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创作真丝印花绸新花样为历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选为展品。多次被评为全国设计优秀者及全国设计能手。作品有《丝绸美术设计》、《幽雅的兔子花》、《银色的雪景》。论文有《谈谈我的设计创作》、《设计生涯》和《中国丝绸印花发展史概述》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钱延康(1913—1999)。江苏常熟人。擅长油画、水彩画。1913年1月1日出生在常熟鹿苑镇(今属张家港市)。他在小学读书时就热爱自然美景,爱好绘画。1929年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得到美术界耆宿颜文梁校长的悉心指导。1933年毕业,为苏州美专的首届毕业生之一。曾任中小学美术教员。1939年至1949年任励志社总社美术股干事、股长。1951年至1956年任上海市行知艺术学校美术系教师。1956年调武汉市艺术师范学院任教。1959年调任湖北艺术学院油画系教研室主任。1965年调任湖北省美术院绘画创作室副主任。1975年退休后定居上海。于1999年5月14日逝世,遗体捐献给上海医科大学。历任武汉市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教师,湖北艺术学院(后更名为湖北美术学院)油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员,上海市文史馆研究馆员,上海水彩画研究会顾问,上海粉画学会顾问。新中国诞生后,在新时代新生活的鼓舞下,他的创作激情勃发。曾与杨祖述、费以复合作油画《毛主席慰问伤病员》,在上海首届美展中获一等奖。水彩画《瓶菊》在全国速写展览中获奖。1960年参加绘制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陈列的大型油画《长江第一桥》。1963年跋山涉水,深入神农架原始森林写生,作画50幅,一时在艺坛传为佳话,他自己被誉称“森林画家”。在八十、九十年代里,已过古稀之岁的他再度上黄山,下嵊泗,访海南,游虞山,新作频频问世。1996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了“绘画六十五年回顾展”,还应邀赴美国、新加坡举办画展。九十年代末向家乡常熟捐赠画作近60幅,常熟博物馆特辟专门展厅定期展出,命名为“钱延康西画艺术展”。作品有油画《毛主席慰问伤病员》(合作)、《神农架原始森林》、《长江第一桥》(合作)、水彩《勘探三号平台》等。作品水彩静物《磁瓶》、油画《秋艳》,均为美国莱斯特美术馆收藏;水彩画《勘探三号平台》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出版有《钱延康画集》。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水彩

    职务

    画家简介:吴景泽原名吴永清,上海人。擅长美术评论。1947年在上海参加中华全国木刻协会、漫画工学团,从事版画、漫画创作活动。1948年进入苏北解放区,在华中大学学习和工作,1949年曾任上海《青年报》和《解放日报》美术组组长,并参与美术评论活动。1961年调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主持理论研究室工作。参加1979年版《辞海》美术条目的编写。八十年代后任上海市文化局社文美术处处长、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评论文章有《为山水传神》、《多样与独创》、《劳者多能》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张隆基浙江嵊县人。擅长油画。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历任华东艺专、上海美专教师,上海油画雕塑院专业画家,一级美术师。作品《女电工》参加1959年全国美展;《集贸市场》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出版有《法国新印象主义画家修拉和西涅克》、《油画入门》等。译著有《水彩技法》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