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唐澄,中国第一位动画片女导演。1950年3月,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1957年转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先后任动画设计、副导演、导演。《骄傲的大将军》是她第一次担任动画师的影片。《萝卜回来了》是她执导的第一部动画片。唐澄的代表作还有《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草原英雄小姐妹》、《鹿铃》等。唐澄,曾用名唐荣澄、唐清之,安徽歙县人。随家迁居上海。父亲是位国画家;母亲毕业于师范学校,喜爱赋诗作画。唐澄自幼受家庭环境影响,学习勤奋,成绩优良。民国21年(1932年)在读初中时,因患重病辍学。养病期间,跟父亲学习国画。民国26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一年后又因病辍学。民国32年在上海的小学、中学教过美术。后因长期患病,休养在家,以卖画为生。1950年3月,唐澄进入上海电影公司美术片组。1951年任动画片《采蘑菇》的动画设计助理。1954年独立担任动画设计,参加设计的动画片有《好朋友》、《夸口的青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她参加了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骄傲的将军》、《木头姑娘》等片的动画设计。1957年调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任原画兼动画组长。1958年至1960年,唐澄先后任彩色剪纸片《八月十五庆丰收》、彩色动画片《老婆婆的枣树》、《萝卜回来了》、《森林之王》等片的集体编导之一,其中尤以童话题材的彩色动画片《萝卜回来了》见长,该片曾获1960年在捷克举行的第12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1960年底摄制了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影片为集体编导,使齐白石创作的小鸡、鱼、虾、青蛙、蝌蚪等国画形象在银幕上栩栩如生地活动起来,发展了美术电影的技巧和表现形式。该片在国内获第一届电影百花奖,在国际电影节上5次获奖。1961~1964年,唐澄担任大型彩色动画片《大闹天宫》的副导演。她是中国第一位动画片女导演。《大闹天宫》上集摄成后,在国内和港澳地区、东南亚国家放映受到热烈欢迎,荣获1962年第二届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大闹天宫》下集完成后已临近“文化大革命”,影片未上映即被禁锢,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才上映。上映后,轰动了国内外,获很高评价。整部《大闹天宫》获1980年伦敦电影节奖。1965年,唐澄与钱运达联合导演了彩色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该片在1980年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三等奖。1978年底以来,唐澄以孱弱多病的身体,花了二年时间导演拍摄了水墨动画片《鹿铃》。影片强烈地抒发了人与鹿之间的感情,并以其独特的写意风格获1982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和1983年莫斯科电影节最佳动画片特别奖。1983年全国妇联授予她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曾被选为上海市第七届人大代表,还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主要作品萝卜回来了参与制作过的电影:象不象(1978)....导演大潮汛之夜(1974)....导演草原英雄小姐妹(1964)....导演大闹天宫40周年纪念版(1964)....导演《大闹天宫》(1965)....导演萝卜回来了(1959)....动画师骄傲的将军(1956)....动画师森林之王(1958)....动画师《鹿铃》(1982)....导演萝卜回来了(1959)....导演萝卜回来了(1959)....编剧乌鸦为什么是黑的(1956)....动画师小蝌蚪找妈妈(1960)....动画师成就与荣誉在唐澄的导演作品中以动画片《大闹天宫》成就最大。影片上集于1961年12月美影摄制完成,下集于1964年9月美影摄制完成。问世后,受到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赞扬。英国《电影与摄影》杂志发表文章称赞该片是“1978年在伦敦电影节上最轰动、最活泼的一部电影”;芬兰报界评论:“动画技术在国际动画界是第一流的,它把动画技术最杰出的特点和传统的东方绘画风格结合在一起”;1983年6月,《大闹天宫》在巴黎放映一个月,观众近10万人次。法国《人道报》指出:“万籁鸣导演的《大闹天宫》是动画片真正的杰作,简直就象一组美妙的画面交响乐。”《世界报》评论:“《大闹天宫》不但是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式艺术所做不到的,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影片于1962年6月获捷克第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1963年获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1978年获英国第二十二届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980年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创作评奖委员会一等奖,1982年获厄瓜多尔第四届国际儿童电影节三等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字侠尘,别号药城、药尘、药翁、老药、大石、大石翁,画室名“大石斋”、“山雷轩”。男,汉族,浙江杭州人,自幼酷爱书画,十七岁前主要临摹古代名画。早年就读于杭州惠兰中学,十九岁时任杭州冯氏女子中学国画教师。1938年至1942年先后在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国画,后弃职,专事绘画。期间,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及其他画家举办联合画展。1949年后历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展览部部长,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主任,上海博物馆鉴定委员,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等职。1960年出席第三次全国文代会,1979年出席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同年应邀赴日本参加福冈市美术馆开幕式并进行艺术交流,擅花鸟、山水、偶作人物。花鸟取法八大、冬心、新罗诸家,山水自元四家入手,兼涉明代沈石田、清代石涛。所作不受描绘对象枝节上的束缚,善于抓住特点大胆落墨,细心收拾,笔墨上能融北派的厚重与南派的超逸于一炉,清丽洒脱,生动有致。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在报刊上发表。代表作品有《朵朵葵花向太阳》、《棉花谷子》、《红荷》、《鲜花朵朵》、《郁金香》、《松鹰》、《竹》、《白荷》、《海棠双鸟》、《山雨欲来》、《咏梅》等。出版《唐云花鸟集》、《革命纪念地写生》等多种,亦擅书法,长于草篆及行书,工诗文,精鉴赏。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务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名誉理事、西泠印社理事,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中国画院名誉院长。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原名王能贤,后省去「能」字,易名王贤,字启之。个簃是他的号,后以号行。斋名有[霜荼阁」、「暂闲楼」、「千岁之堂」等。祖籍江苏省海门市。现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艺术教育家。三星镇人,1897年10月20日出生。自幼笃好诗文、金石、书画。青年时代就读于南通中学,毕业后在城北高等小学教书,常与喜爱美术的同道及母校同事一起做诗、习字、刻印、作画、抚琴。尤喜爱吴昌硕的绘画和篆刻,便携带自刻印谱,求教于南通书画家李苦李,后又托诸贞长携印稿给吴昌硕看,得到赏识,并在每方印拓边上详细地加上评语和赞语。29岁时,他带着书画,抱一古琴,离开南通来到上海,向吴昌硕习艺问道,并在吴家担任了家庭教师,为昌硕孙儿授业。吴昌硕往往喜欢在夜籁人静时,和王个簃交谈,征询当天所画作品的意见。王个簃还陪吴昌硕游历浙江塘栖、杭州等地,师生之间朝夕相处,得益遂多。民国15年(1926年)国画作品《刀鱼》、《瓜菱清暑》曾参加伦敦、柏林举办的中国绘画展览,前者获奖,后者由德国东方博物馆收藏。民国17年7月,和王一亭、张大千、钱瘦铁等人出访日本。民国19年与王一亭、诸闻韵、诸乐三等共同创办上海昌明艺专,历任新华艺专、中华艺术大学、东吴大学、昌明艺专及上海美专教授。1949年前,曾两次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解放后即参加华东美协和上海文史馆工作。1956年参加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工作。画院正式成立时任画院副院长。1957年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后又在北京、太原、广州等地巡回展出。1963年与潘天寿等参加中国书法代表团访问日本。1981年、1986年在上海举行个人诗、书、画、篆刻大型展览。1985年应邀赴日本、新加坡讲学,并举办书画展览。国画创作深得吴昌硕画风之精髓,并吸取了青藤、白阳、八大山人、石涛等明清诸家之长,另创新意。善以篆籀之笔作画,尤精藤木花果。作品笔墨浑厚刚健,潇洒遒劲。工书法,从金文、石鼓奠下根基,行草书更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见精神。篆刻则在平实中求生动,苍厚浑朴,拙中有奇。亦善诗,画成诗随,配之书法,相得益彰。晚年放笔直写,书画更臻老境,尤富天趣。老人曾被中国女排蝉联世界冠军的拚搏精神所感动,特为每个成员创作了一幅画和一首诗,表达了一个艺术家与人民、祖国共享欢乐的赤子之情。晚年还将辛勤收藏的数以百计的古代绘画和吴昌硕的书画精品、手稿等捐献国家。南通市建有个簃艺术馆。出版有《王个簃画集》、《吴昌硕·王个簃》、《个簃印集》、《个簃印旨》。著有《王个移随想录》、《霜茶阁诗集》》、《王个簃书法集》等。曾任上海中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等。王个簃擅以篆籀之笔入画,用笔浑厚刚健,笔势静蕴含蓄,潇洒遒劲,结构严谨,色彩奇丽,气韵流动,可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又笃好诗文、金石。从汉印入学,采取平实中求生动,不媚时俗,随意排列.粗头乱眼,不加修饰,富有情趣。晚年更是随意驰骋,以刀代笔,风云列阵,奇正相生,苍厚浑朴,神完气足。他爱好书法,在金文、石鼓文方面奠下根基。用笔熟中有生,粗中有细.拙中有奇,富有浓厚的金石气息。善诗,才思敏慌,一画既成,诗亦随之。诗风突变,善于运!”口语入诗,颇似乐府民歌,情韵翩翩,饶有新意。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日本、新加坡等国颇育盛名。曾于1979、1980、l984年三渡东溅,赴日本访问,交流艺术,广结坝缘。l985年赴新加坡进行友好访问。王个簃十分关心家乡建设,晚年常在书画作品中写上“海门王个簃”。1984年6月,在阔别40年的,以他87岁高龄,率儿孙回故里省亲,向县政府赠送他早、中、近期的代表书画作品,江苏省海门中学、海门电影院等数十个单位得其真迹。王个簃对祖国的和平统一极为关切,1988年l0月,江苏省举办《海峡两岸江苏书画家作品展览讥他抱病写下“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根迹.丧达海峡两岸书法家的共同心愿。著作颇多,先后出版《个簃印谱》、《王个簃画集》、《个簃印存》、《需茶阁诗抄》、《个簃题画诗选》以及《王个簃随想录》等。l983年在他86岁高龄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12月18日,因病在沪逝世。他生前的220幅书画、54件藏品、34件遗物,珍藏于南通市个簃艺术馆。王个簃是吴昌硕先生晚年的亲授弟子,深受吴昌硕先生的影响,又形成了自己隽秀、清润的艺术风格。擅长写意花卉,常以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山石、葡萄、石榴、松、柏、水仙等为创作题材。在王个簃的作品中紫藤等藤本植物是他经常绘画的题材。他画的紫藤以大笔画出主干,再通过用画笔的中、侧、偏、顿、挫的变化描画,这样一簇一簇盛开重叠悬垂的紫藤便跃然纸上,曲曲弯弯的藤蔓则一笔呵成,再用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盛开的紫藤花。他将紫藤比做明珠,比如“翠盖明珠”“明珠滴露”“紫玉明珠”等都是王个簃先生曾经创作过的作品。王个簃先生擅以篆籀之笔入画,用笔浑厚刚健,笔势静蕴含蓄,潇洒遒劲,他的作品笔墨酣畅,古朴醇厚,画面气势博大,构图严谨,变化多样。王个簃先生精于诗文,喜欢在画面上作题诗,一画既成,诗也差不多同时拟好。常用的印章有“王贤私印”、“个簃”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漫画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兼美术设计,原名詹同渲,祖籍广东南海人,1932年农历正月生。祖父是中国著名的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1956年,美术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在文化部电影局,以后又到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工作。詹同参加了三十多部影片的美术设计工作,其中比较出色的影片有木偶片《雕龙记》(1959年),该片荣获布加勒斯特国际木偶影片及傀儡戏木偶片二等银质奖章;有木偶片《砍柴姑娘》,(1960),该片曾获捷克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还有1964年摄制的剪纸片《差不多》,荣获法国第十届图尔国际电影短片电影日青年奖。詹同搞导演工作是1964年开始的。木偶片《南方少年》,是他将学到的电影导演知识,直接付诸实践的第一部作品,虽然是与别人合作导演的,但却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后来,他又导演了纪录片《福建工艺新花》、《上海工艺美术》两部影片。粉碎“四人帮”以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创作,先后参加了八部影片的拍摄:有动画片《画廊一夜》(他是该片编剧之一)、《象不象》(同上)、《人参果》(美术设计),木偶片《奇怪的球赛》(导演之一兼美术设计)、《真假李逵》(导演)、《假如我是武松》(导演),剪纸片《熊猫学木匠》(美术设计)、《王七到此一游》(美术设计)。漫画《百鬼斩尽,此精独留》获1982年全国漫画展佳作奖,《摆平》获1992年《讽剌与幽默》优秀作品奖。儿童读物《猪八戒吃西瓜》获1980年全国少儿读物美术作品一等奖。1994年7月被中国美协漫画艺委会授予“中国漫画金猴奖”荣誉奖。出版有《詹同漫画选》、《詹同儿童漫画选》和文集《我画漫画五十年》等。1995年10月27日逝世,终年63岁。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漫画、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赵丹(1915-1980),原名赵凤翱,中国著名电影演员,祖籍山东肥城,出生于江苏扬州,生长于江苏南通。赵丹,原名赵凤翱,祖籍山东省肥城市安临站镇贺庄村前贺庄,出生于江苏扬州,居江苏南通,赵丹于1915年6月27日诞生于扬州,父亲赵子超,时任北洋军阀营长,公馆在东关街,母亲黄秀芝,是当时出名的扬州美女,与个园黄家关系很近。1916年赵丹两岁时随父母迁居于南通。赵丹的父亲在南通开设影戏院,少时受家庭熏陶,酷爱艺术。中学时代,曾与好友顾而已、钱千里、朱今明等组织“小小剧社”,演出过一些进步话剧;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国画,专攻山水。其间参加了美专剧团、新地剧社和拓声剧社,并积极参与“左翼剧联”的活动,改名“赵丹”,深入工厂、市井、学校,演出抗日救亡剧目;1933年,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2年被明星影片公司著名导演李萍倩看中,在无声片《琵琶春怨》中扮演一纨绔子弟,从此成为明星影片公司的基本演员。先后参加拍摄了《上海二十四小时》(1933)、《时代的女儿》(1933)、《三姐妹》(1934)、《到西北去》(1934)、《女儿经》(1934)、《空谷兰》(1934)、《乡愁》(1934)、《落花时节》(1935)、《热血忠魂》(1935)、《小玲子》(1936)、《清明时节》(1936)等二十多部影片;由于他热爱表演艺术,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加之形象好,极有表演天才,很快成为引人注目的“明星”。与此同时,他还活跃在舞台上,曾在世界名剧《娜拉》中饰演海尔茂、《大雷雨》中饰演吉洪、《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饰演罗密欧。在影、剧两个方面,均显露出他的艺术才华,成为一名引人注目的话剧演员和电影明星。主要作品以及参演经历1936年—1937年,主演了中国电影史上经典影片《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在《十字街头》中扮演失业大学生老赵,刻画了这个天真、纯朴、热情,并带有几分傻气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在《马路天使》里,赵丹在表演上有了新的突破,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从生活出发,经过概括提炼,真实而又自然地塑造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淳厚质朴、又爱自作聪明的吹鼓手小陈的形象,受到广泛赞许,从而奠定了他作为一位艺术大师的坚实基础。抗日战争爆发后,赵丹加入抗日救亡演剧三队,辗转各地,宣传抗日,并于1939年参加影片《中华儿女》的拍摄。1939年6月,他与徐韬、王为一等前往新疆开拓进步戏剧工作,后被反动军阀盛世才监禁,系狱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上海,主演了影片《遥远的爱》和《幸福狂想曲》,并导演了一部讽刺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下山摘桃”进行掠夺,标榜接收,实为“劫收”的影片《衣锦荣归》。1948年后,在昆仑影业公司拍摄了《关不住的春光》、《丽人行》、《乌鸦与麻雀》等影片。他在《乌鸦与麻雀》中饰演的“小广播”肖老板最负盛名,他把这个生活在旧社会都市里的小市民典型,刻划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建国后,历任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影协和中国剧协常务理事、中国影协上海分会副主席等,并于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他先后主演了《为了和平》(1956)、《李时珍》(1956)、《海魂》(1957)、《林则徐》(1958)、《聂耳》(1959)、《烈火中永生》(1965)等影片,创造了李时珍、聂耳、林则徐、许云峰等熠熠生辉的银幕形象,代表了中国20世纪50—60年代电影表演艺术的水平。他饰演李时珍,付出了艰巨而创造性的劳动,准确地把握了李时珍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随着年龄的递增和环境的变迁,把角色青年时的稚真倔强,中年时的执著追求和进入老年后的敦厚深沉,表演得细致入微,形神毕肖;他饰演的林则徐,在表演上吸收了中国写意画中大落笔的手法,从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和规定情景出发,全局在胸,张弛有致,感情真挚浓烈,气势宏伟磅礴,创造了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反帝爱国的民族英雄形象;他所塑造的聂耳,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性格鲜明,时代感强,充满了浓郁的浪漫气息和明朗的幽默色彩。电影《烈火中永生》谱写了一曲缅怀、歌颂革命烈士的悲壮颂歌,也是他生前拍摄的最后一部影片——他塑造的革命烈士许云峰,是一个坚毅沉着、正气凛然,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共产党人坚不可摧的革命意志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这些形象,都是镶嵌在社会主义电影银幕上的明珠,具有征服观众的力量。 “文化大革命”期间,深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被囚禁达5年之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热情地为高等学府讲授表演艺术,并不顾重病缠身,于1979年完成了《银幕形象创造》和《地狱之门》等著作。他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大量书画作品受到中国书画界的珍视,《赵丹书画选》相继问世。不幸的是,1980年10月10日,赵丹因患癌症在北京病逝,终年65岁。在近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孜孜以求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不断探索中华民族的表演艺术体系,强调趣在法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意境;他的表演,主张用体验和体现的和谐统一,洒脱自如,形神兼备,意境深邃,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凭《乌鸦与麻雀》获文化部1949年—1955年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1995年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男演员奖。主要电影作品《琵琶春怨》(1932年)《上海二十四小时》(1933年)《时代儿女》(1933年)《十字街头》(1936年)《马路天使》(1937年)《中华儿女》(1939年)《遥远的爱》《关不住的春光》《乌鸦与麻雀》(1948年)《武训传》(1951年)《林则徐》(1958年)《聂耳》(1959年)《烈火中永生》(1965年)绘画成就赵丹1930年曾就读于上海美专,从师黄宾虹、潘天寿等中国画大师专中国画,同时参加进步戏剧活动;后毕生从事戏剧、电影表演艺术,同时,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花鸟画和书法作品。建国后,赵丹还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0年11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赵丹书画遗作展览;著有《地狱之门》和《银幕形象创造》;代表作品有《白芍图》、《赤壁》等。2012年9月14日下午3时30分,在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指导下,由中国文化艺术基金会、刘海粟美术馆、杭州西湖文化艺术俱乐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主办,浙江省博物馆、上海老干部大学东方艺术院协办的“丹青熠彩——赵丹、赵青父女画展”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隆重开幕。此次画展共展出赵丹、赵青父女的绘画力作七十多幅。也是赵丹的绘画作品第一次在中国公开展览。这次上海画展大家能够欣赏到赵丹先生的代表作《白芍图》、《赤壁》等作品,以及女儿赵青潜心创作的《伏羲女娲》、《丹顶鹤》、《晚霞》等50多幅油画作品。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蔡振华浙江德清人。擅长漫画、美术设计。1934年国立杭州艺专图案系毕业,1934—1945年曾经在景艺、商务、惠益、宏业、新业等单位任美术设计,后为职业画家。1951年在市立剧专、私立上海美专兼课,后调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年调上海美协工作。曾任中国美协理事、上海美协秘书长,上海美协顾问。美术总体设计有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厅与西大厅。设计作品《共同劳动共享成果》为中国美术馆收藏,漫画作品有《艺专教授群像》、《盟友之间》等,《宝贝啊,妈妈真的受不了啦》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牌奖;《梦寐以求》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错出豪门》获《讽刺与幽默》的优秀作品奖。曾获漫画金猴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漫画、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周方白(1906~2001),上海南汇人。画家、学者。自幼随祖父学习绘画。1932年赴欧,进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因雕刻精妙曾获比利时皇家金奖章.加入比利时皇家美术学会。1936年被录入美国加州大学《中国名画家录》。回国后,曾先后任中央大学、圣约翰大学、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等校教授。现为同济大学教授、上海市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书画之友社名誉社长、上海市文史馆馆员。著有《绘画基本理论》《(英法中美术词汇》《c西方雕刻简解》等。周方白学名周圭,于1933年在比利时与同学陆传纹结婚。夫妇俩人称“四同”优俪:同龄,同出生于1906年;同校,上世纪30年代词为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生,l952年后同为同济大学教授;同业,共同从事美术专业;同馆,同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夫妻俩由于情趣相同,分外恩爱,乃从两人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命书斋为“圭纹楼”。楼中挂着周方白的墨竹图,陆传纹的水仙画。夫妇俩在圭纹楼中,艺术上共同切磋,互相指点,生活上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两人曾先后共同举行过11次书画展,幸福美满地度过了60多年。著名书法家苏局仙是周方自70多年前的老师。苏局仙百岁那年,夫妇俩在圭纹楼,为老师画像祝寿,各自施展技艺。周方自画的是素描,陆传纹作的是油画。图画珠联壁合。苏局仙接茴后欣喜万分,曾题词一首日:“赵管风流复见今,及门诸子有谁论。八旬双庆人难忘,永住遐龄岁月新。”把他俩比作元代夫妻画家赵孟頫与管道升。后至周浦第三小学学习,尔后,至上海大同学院深造。幼年受祖椿颐公画竹熏陶,为写竹启蒙。民国16年(1927年)春,到南洋马六甲培风学校、苏门答腊棉兰华商学校、先达中华学校执教。民国19年(1930年)春,和夫人陆传纹一起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绘画。民国21年(1932年),作品于沙龙展览会之法国艺术家协会展出。民国22年(1933年)春,到比利时比京皇家美术学院学习绘画雕塑,获得雕塑比皇金牌奖、油画二等奖、石刻一等奖、解剖学及透视学一等奖,并为比皇家美术协会会员。民国24年(1935年)8月回国后,历任苏州美专、武昌艺专、中山文化教育馆研究员,中央大学国立艺专、上海圣约翰大学、同济大学教授,并曾在重庆、泸州、成都、上海、无锡等地与陆传纹一起举行过10次夫妇画展。解放后,周方白一直为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南汇书画会顾问、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周方白的著述有《周圭素描集》、《绘画基本理论》、《素描实践讲话》、《英法中美术词汇》(与陆合编)、《西方雕刻欣赏》(与陆合编)、《雕塑技法浅述》等。 2001年8月,周方白因病逝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张充仁(1907—1998)上海人。擅长雕塑、绘画。1914年入土山湾美术工场照相制版间随爱尔兰籍导师习素描及法文。1931年留学比利时,在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习雕塑,1935年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1936年在上海举办归国展览,开办“充仁画室”。历任之江大学教授,上海美专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秘书长,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主任。出版《张充仁雕塑选》、《张充仁水彩画选》等,作品《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曾获上海纪念性雕塑一等奖。一个矛盾得令人难以置信的题目:一个能被这么多外国人(而且主要还是欧洲发达国家的)知道的中国人,那在本国不早该家喻户晓了吗?可我要是问你张充仁是谁,你答得上来吗?在欧洲,这个名字几乎尽人皆知。据法国文化部估计,在世界上的法语系国家中,知道张充仁这个名字的总计约有10亿人。大多数国人对这个名字恐怕是闻所未闻。但要是提到“丁丁历险记”中的《蓝莲花》的话,我想大多数人,一定是如雷贯耳。《蓝莲花》里的中国向导“张”的原型就是埃尔热在创作此书时结识的一位中国留学生——艺术家张充仁。张充仁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家,他在油画、水彩画和雕塑等方面的造诣都很深。曾为密特朗和邓小平塑像,堪称一代雕塑大师、中外文化交流使者、现代中国雕塑艺术奠基人之一。1907年阴历8月18日,张充仁生于上海徐家汇,当时一个天主教聚集之处。父亲张少圃是个木雕艺人,母亲则擅长刺绣,能绣一手很好的花卉、人物。张充仁耳濡目染,自幼酷爱绘画。1921年,张充仁进入爱尔兰人安敬斋(F.Enry)创办的土山湾印书馆照相制版部学习、工作。利用业余时间他还学习了素描和法文。这为张充仁的艺术人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张充仁小学三年级时,图画成绩得了第一名。但在颁奖时,因大风吹落奖品上的纸条,错颁他为第二名。此事在他一生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这好像在冥冥之中启示我,虽然我是第一名,但得到的只能是第二名,而这样的事一直持续到我的一生”。无论是看他生平或读他的传记,我们都能得到这种印象。张充仁先生于1931年9月乘邮轮赴马赛,10月即考入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师从巴斯天(AlfredBastien),在油画班里张充仁是巴斯天教授最得意的学生之一。1933年,美术学院学期结束,张充仁获油画风景第一名、禽兽解剖第一名、透视学第一名、油画构图(人物)第二名、人体解剖第二名、图案构成第二名,由布鲁塞尔市长授奖。4月15日,鉴于上述成绩,当时中国驻比使馆为他颁发“三育奖章”。1934年,经陆徵祥和鲁汶大学戈赛神父介绍。结识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为埃尔热创作中国题材的故事即《蓝莲花》(《丁丁在中国》)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和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两人也从此建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当埃尔热在四十年后与张充仁通信时,仍然这样写道:“是你让我继马可·波罗之后认识了中国,认识了她的文明、她的思想,她的艺术和艺术家,我仍然专心于《道德经》和《庄子》,这两本书也是你向我推荐的。”1935年毕业,获布鲁塞尔市政府颁赠金质奖。他在留学期间,秉承的是罗丹的现实主义画。张充仁回国后,在小洋房里创办了充仁画室。先后培训学生300多人,才子遍布海内外,其中较著名的就有:严友人、邱瑞敏等,为我国绘画、雕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直到文革开始。当时充仁画室的大门是敞开着的,有许多人会来,甚至美专毕业学生也会过来。当时的张充仁是靠学生的学费来维持生计的,但是他却收了许多交不起学费的学生,也许出于对自己的身世的思考,他有时更加关照这些“穷学生”。有空的时候,他还会带学生去复兴公园、郊区去写生。先画一张示范作品,有时是油画,更多的是水彩画。在1945年中国解放后,许多艺术家纷纷逃亡海外,他们也劝说张充仁一起走,但是张充仁说:“共产党人不是些不学无术的人,我看过他们的报纸,他们也喜爱美术,而且‘充仁画室’还有这么多学生……”1979年为上海东南纺织厂成立30周年设计了国内第一枚大铜章——《上海东南纺织厂成立30周年纪念》,由上海造币厂采用纯铜限量精铸。成为了当代中国铜章艺术的引领者。1985年应法国艺术收藏馆之请,张充仁特为自己雕塑了一只右手,与毕加索、罗丹的手,一同为该馆永久收藏,全球艺术家获此殊荣者仅此三人而已。然而,张充仁在其祖国所获的声誉,长期以来与其艺术成就并不匹配,现今在中国许多历史系和艺术系的很多大学生,都不知道他的经历。这是耐人寻味的。1998年10月8日,张充仁病逝。张充仁生前还曾为许多名人塑像,如马相伯、于右任、蒋介石、冯玉祥、司徒雷登、聂耳、埃尔热、密特朗、邓小平。每一种塑像均能传达人物的神韵及内心世界,使观者感到作品既来自于生活,又超拔于生活,他的风景水彩或油画,让人有身历其境之感觉的同时无疑又能看出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平静而安详的思考和悟解。马相伯,居住在土山湾,因为张充仁的母亲,与马家有渊源,所以马相伯与他关系很好,按辈分,应叫马相伯太外公。人物年表1907年9月15日生于七宝镇俞家浪(今联明村)。1921年进土山湾印书馆照相制版部当学徒,习素描,受到爱尔兰画家安敬斋指导。1926年始习油画,并在外太公马相伯指导下学习书法。1928年入和合电影制片厂当绘景工,不久转入《国画时报》任编辑。1929年,和郎静山等创办上海美术摄影协会。1931年10月,获中比庚子赔款助学金,考入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学油画。同年,油画《凉风动荡》参展于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并考入雕塑高级班,师从雕塑家隆波教授。1934年,与埃尔热合作创作《蓝莲花——丁丁在中国》连环画。1935年,在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毕业。1935年11月返国回上海。1932年年举办张充仁归国展览会,并建充仁画室。抗战爆发后,创作油画《流民》《恻隐之心》及大量的水彩画,为抗战服务。1941年举办个人雕塑绘画展,被誉为中国水彩画大家。1946年创作油画《满目疮痍》,作品表现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而广为流传。1947~1949年任之江大学(今浙江大学)建筑系水彩画教授。1979年任上海画院油画雕塑创作室主任、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1985年应邀访法,并应法国文化部之请创作《爱尔席》塑像。1988年,应法国政府之请为密特朗总统塑像,并被聘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1991年接受上海市政府之请,从法国返沪创作《聂耳》塑像,引起轰动。1993年完成《邓小平》塑像。1998年10月8日病逝于法国。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水彩

    职务

    画家简介:原名乐汉英,笔名守松、锹嘉。浙江镇海人。自小爱好绘画,在中学读书时即参加绘画组织,开始漫画习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失学,在宁波、上海商店当学徒,业余自学创作漫画,向各报投稿。民国31年(1942年)曾将鲁迅翻译的苏联儿童文学名著《表》画成连环画发表。此后从事电影美术工作和商业美术工作,并在《铁报》任美术编辑。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创作了许多配合政治形势的讽刺漫画,幽默画,先后任《大报》、《亦报》美术编辑和《新民晚报》美术组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漫画组组长。主要作品有《刘胡兰》、《五彩路》、《乐小英儿童连环画选》等。出版有《大家做好事》、《动脑筋爷爷》、《乐小英儿童漫画集》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漫画

    职务

    画家简介:洪荒(1923.6~2010.8.21)原名洪勤波,浙江慈溪人。擅长漫画、中国画。1942年进桂林美专西画系学习,后转入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1944年毕业后到重庆社会服务处任美术干事、股长,后曾任上海青年馆美术干事、比乐中学美术教师。曾任《漫画月刊》编辑、《文汇报》美术编辑、美术摄影组组长、高级编辑。1950年起任职于上海文汇报社,高级美术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协理事,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新闻漫画研究会会长。作品有早期漫画《自由的保障》;五十年代作品《强烈的对比》参加第一届全国美展;《古道西风瘦马》参加1960年全国美展,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另有《救济物资源源运到》、《自由的保障》、《人民有挨打的自由》等,《哈罗,又碰到你了》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佳作奖。1993年荣获全国漫画金猴奖荣誉奖。作品有早期漫画《自由的保障》;五十年代作品《强烈的对比》参加第一届全国美展;《古道西风瘦马》参加1960年全国美展,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另有《救济物资源源运到》、《自由的保障》、《人民有挨打的自由》等,《哈罗,又碰到你了》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佳作奖。1993年荣获全国漫画金猴奖荣誉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漫画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