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吴一峰(1907.6—1998.1)名立,字一峰,以字行,别名大走客,汉族,浙江平湖人。早年在上海得余天遂指导书法,得翁子勤、朱天梵传授篆刻。1923年9月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学习,后改入中国画系,1928年7月上海美专中国画系毕业。曾得刘海粟、朱天梵、陈伽庵、马企周等人相识,获益良多。1932年随黄宾虹自沪入蜀,受聘在四川艺术专科学校、东方美术专科学校任教。学书从颜真卿入手,隶书学《张迁碑》《曹全碑》,篆书学李斯、李阳冰并追溯两周金石文字,尤倾电讯于敦煌写经。喜作行草,运笔老辣劲健,气势贯畅,朴茂而多姿。篆刻则骎骎入古,游刃有余,自成面目。作品入选河南“国际书法展览”、“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等,在国内外多家专业报刊发表,被北京故宫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及国内多处风景名胜区收藏及被勒石。国内诸多名人学士用印出自其手。亦擅国画。出版有《吴一峰蜀游画集》、《吴一峰国画选》等。抗战时期创作《夔门风雨》入选在英国伦敦举办的画展,并为英国博物馆收藏,刊于《中国与不列颠》一书。不少作品入选国风外重大美术作品展览,并在《美术》、《中国画》和香港《新晚报》等发表,或被美术馆、博物馆、艺术馆等收藏。1987年应邀赴新加坡讲演并举办个人画展。主要作品有《黔灵夕照》、《夔门风雨》、《大渡河放筏》、《峨眉积雪》、《窦图飞渡》、《嘉陵山色》、《巫峡风雨》、《峨嵋夜月》、《峨嵋》等。1933年参加“蓉社”。原四川省群众艺术馆美术干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诗书画院顾问,成都画院顾问,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1907年1907年:生于浙江平湖,谱名士濬,号“大走客”。1915年1915年:8岁开始临摹《芥子园画谱》。1920年1920年:13岁入上海澄衷中学读书,从高晓山习中国画,从余天遂习书法,从翁子勤习篆刻,开始接受全面系统的书画艺术教育;反复临摹珂罗版《中国名画集》和摹刻《十钟山房印举》;反复阅读《徐霞客游记》,立下将来用绘画作品去探索、表现徐霞客足迹的终生宏愿。1922年1922年:15岁与同班同学陆俨少因对中国书画、篆刻艺术的共同爱好而结为终生挚友;到上海嵩山路“嵩山草堂”,向冯超然老师行拜师礼。冯超然取“立马吴山第一峰”之义,赐名“立”,字“一峰”,遂以字行,并将该年定为自己的“艺术元年”。1923年1923年:16岁在“题襟馆”参加许铸成主持的“青年画会”,并结识吴昌硕、王一亭、任堇叔、俞语霜等书画界前辈。1924年1924年:17岁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受业于刘海粟、朱天梵、郑午昌、方介堪、潘天寿、姜丹书、丰子恺、黄葆戉、陈摩;遍临刘海粟“存天阁”珍藏之历代名画原作;课余问道黄宾虹,为其私淑弟子。1925年1925年:18岁结识张善孖、张大千昆仲;因“五卅”事件,美专停课。请假休学半年回平湖老家专力向乡儒张咏清学习古文、诗词。1926年1926年:19岁在平湖学习古文、诗词;经朱天梵推荐,在松江县泗泾镇小学任教一年。1927年1927年:20岁秋,辞去教职返上海美专恢复学业,常往上海愚园路拜访郑午昌、谢公展、楼辛壶诸师,获教益良多,尤以郑午昌、朱天梵师指点最勤,点拨最精。1928年1928年:21岁由江小鹣推荐,镌刻南京中山陵“仰止亭”石碑,碑文由叶恭绰书写;六月,以春、夏、秋、冬山水四屏及《匡庐瀑布》参加“天马会第九届美术展览”;于上海美专毕业。1929年1929年:22岁。作品《蜀道图》参加“中华第一届全国美展”;冬,参加由郑午昌、孙学泥、谢公展、商笙伯等人发起组织的“蜜蜂画会”。1930年1930年:23岁7月,为于右任治印,发表于《蜜蜂画报》第十二期;10月,步行往浙江海宁观钱塘江潮,归作《钱塘江观潮》图册;1931年1931年:24岁6月,数幅作品参加“上海名人合作书画折扇”展览;10月,徒步浙江东西天目山、富春江等名胜游览写生,搜集创作素材。行前得黄宾虹、郑午昌、朱天梵、刘海粟、黄葆戉等题辞壮游。1932年1932年:25岁1月,以浙西旅游写生题材所创作的《天目山》、《莲花峰》等,参加“岁寒合作画展”;5月,与徐悲鸿、郎静山、吴湖帆、谢稚柳、李秋君、郑曼青等人,前往西门路张大千寓所,为其34岁生日祝寿;9月,随黄宾虹由上海入四川到成都讲学。行前海上诸师友谢玉岑、张大千、陈定山、钱瘦铁、经颐渊、、俞寄凡、马万里、贺天健等赠以墨宝壮行;9月15日与黄宾虹在上海登“永年”号轮船,溯长江西行,于9月27日抵达重庆。数日后,由重庆乘船至宜宾,再经岷江乘船抵乐山,与黄宾虹同游峨眉山。于11月6日乘汽车到达此行的目的地成都;四川艺术专科学校聘请黄宾虹任该校国画系主任、教授,经黄宾虹推荐任该校及东方美专教授。1933年1933年:26岁立春日,成都书画界人士于市内少城公园通俗教育馆,欢迎黄宾虹、吴一峰入蜀讲学,并摄影留念;参与创办成都书画界社团组织“蓉社”;3月,在成都举办自己的首次个人金石书画展,售画所得全部捐济东北难民;8月,赴川北绵阳、梓潼、三台、射洪及涪江流域写生并考察古迹;11月,再赴川北游历写生。1934年1934年:27岁在川北剑阁、广元、阆中、昭化、苍溪等一带游历写生,创作多幅反映蜀道及嘉陵江风光的作品;12月,返浙江省亲,在汉口举办“吴一峰个人书画展览会”。在武汉结识陶北溟。1935年1935年:28岁5月,在四川三台结婚。婚后迁往重庆;秋,返成都,受聘于四川艺专,教授国画;1936年1936年:29岁5月,赴乐山写生游览,在凌云山乌尤寺拜识晚清名士、著名诗人、书法家赵熙。赵熙为其《壮游图》题诗。1937年1937年:30岁4月,东下省亲。在南京以写都江堰风貌的国画力作《离堆》图参加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第二届美术作品展览”;在南京期间,与张大千、谢稚柳、方介堪等重逢。并结识黄君璧、于非闇等人;5月,以描绘蜀中风光的80余幅画作,在杭州市内湖滨体育馆大楼举办“吴一峰蜀游画展”,潘天寿、姜丹书出席画展。7月2日,“吴一峰蜀游画展”在上海市南京路大新公司美术厅举行。刘海粟、郑午昌、朱天梵、张大千、张善子、黄葆戉、谢公展、徐郎西等出席祝贺。郑午昌、张大千等为画作题辞,郑午昌为“画展”作序。中国画会编辑珂罗版《吴一峰蜀游画集》发行,郑午昌、朱天梵撰序;12月,四川省抗战动员委员会成立,聘为干事,讲授运用国画知识于抗战宣传之需要,参加抗战宣传。1938年1938年:31岁2月,在报纸撰文,呼吁在抗战时期加强对艺术和文物的保护;4月,被聘为四川省政府咨议;11月,专程往青城山上清宫看望刚从沦陷区回来的老友张大千,并与在成都迎晤避难入蜀的画友黄君璧、叶浅予、、郎静山、谢稚柳等。1939年1939年:32岁4月1日,《吴一峰画展》在成都春熙路举行,展出吴一峰所作南京、上海、杭州以及四川等地风景名胜画100余幅;4月21日,与黄梦元、屈义林、谢趣生、牟定文发起组织“四川美术研究会”;9月1日,以“川康绥靖公署参事”身份,奉命陪同苏联大使潘友新从成都前往峨眉山洪椿坪向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递交国书。送走大使后,独游峨嵋诸胜景。12月,于成都西郊修建斋堂“一峰草堂”。1940年1940年:33岁日军逼近湖北三斗坪,满怀激愤创作的《夔门风雨》图。在蜀中与董寿平相识,并为董氏治印。年末,“一峰草堂”落成;1941年1941年:34岁3月,在蓉迎晤关山月、赵少昂、赵望云等画友。为关山月治印;4月,“四川美术协会”在成都祠堂街成立,任交际组组长,负责省内外画家的联络工作;冬,在重庆南岸第二十兵工厂,与在此供职谋生的老友陆俨少相晤。1942年1942年:35岁1月4日,“吴一峰四川名胜国画写生展览”在重庆夫子池新运服务所大厅举行,郭沫若、黄君璧、陆俨少等前往观赏祝贺;2月,为郭沫若治印;郭沫若为所绘工笔重彩《剑门行旅图》题诗;2月6日,应由各国驻渝大使馆妇女组成的“国际妇女会”之邀请,在重庆康宁路5号作了《国画之价值》的讲演。6月,在宜宾举办画展;9月,陆俨少由重庆来成都举办个人画展,下榻于“一峰草堂”。陆俨少为“一峰草堂”撰题楹联两幅,并为吴一峰夫人骆禧懋作水墨山水。秋,在绵阳举办画展;与谢无量同游窦圌山;1943年1943年:36岁1940年创作的《夔门风雨》被选送英国伦敦展览,被大英博物馆收藏,并刊于《中国与不列颠》(英文版)一书中;吴作人至蓉,常相过从,并为吴作人治印;4月,在雅安举办个人画展;9月,陆俨少寄赠所作《一峰草堂图》。1944年1944年:37岁1月22日,“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在成都提督街豫康银行举行,前往参观并祝贺画展成功;3月25日,四川美术协会在祠堂街举行庆祝首届全国美术节纪念大会,参与策划了本次大会的筹备工作;7月,“吴一峰纪游画展”在成都举行,陆俨少为画展作序;秋,“吴一峰纪游画展”在重庆举行,郭沫若、黄君璧、李可染、陆俨少等对展出的作品均极推崇。1945年1945年:38岁夏,在青城山整理历年画稿;秋,吴一峰在成都祠堂街四川美协展厅举办“吴一峰四川名胜国画写生展览”,结束后往赴重庆,拟往云南追循徐霞客游踪作滇西游历。1946年1946年:39岁1月,在重庆举办“吴一峰四川名胜写生画展”;2月,抵昆明。开始其独步追寻明代徐霞客足迹的滇西游历,在当时条件下,堪称惊世绝俗之艺术壮举;2月23日,在云南昆明举办《吴一峰四川名胜国画写生展览》;4月5日,以《徐霞客游记》为向导,只身独步,由昆明沿滇缅公路西行,一路风餐露宿,结伴马帮,探点苍之胜,寄玉龙之奇,泛澜沧、渡怒江,历时八个月。沿途考察,写生绘图,对滇西奇异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民风民俗等获得大量珍贵资料,满载而归;12月12日至18日,《吴一峰画展》在昆明南屏街重庆银行大楼举行。反映滇西风情的200幅国画,在这次的画展中亮相后,引起了轰动,画展办得极为成功。云南《正义报》对画展的盛况作了连续的报道及评论。1947年1947年:40岁春夏,在成都“一峰草堂”整理滇游画稿及游记;秋,为追循徐霞客游踪,再次出游。由川黔道经桐梓、松坎越娄山关往赴贵阳,与宋吟可、王渔父等画界朋友相识并交流画艺;独往安顺、镇宁,考查溶洞,观赏黄果树瀑布,创作有《安顺粮仓洞》、《黄果树瀑布》。返归贵阳后,晨游黔灵山,沿途写生勾画,直至夕阳西下,偶得奇景,触发灵感,遂创作了自己的名作《黔灵夕照》;冬,“吴一峰中国画展”在贵阳艺术馆隆重举行。1948年1948年:41岁春、夏,在贵州黔西北各地游历写生、举办画展;秋,“吴一峰西南纪游画展”在成都春熙路青年会隆重举行,全面展示其入蜀十五年中反映川、滇、黔名胜风景、风土人情的水墨、设色、工笔重彩、青绿没骨山水画共200余幅;与瑞典青年学者,现为国际著名汉学家马悦然认识,并结下深厚的友谊。1949年1949年:42岁春、夏,在一峰草堂整理入蜀十五年来大量写生画稿、游记;10月10日,“吴一峰画展”在成都春熙路青年会展出,被誉为国画山水写生大师,本次展览为吴氏在建国前最后一次画展。1950年1950年:43岁为生计所迫,自1950-1956年春在一家汽修厂任仓库保管员。在此期间,仍埋首创作,潜心作画,写诗治印,勤耕不辍。1951年1951年:44岁在汽修厂上班,业余时间作画。1952年1952年:45岁开始构思创作反映岷江全流域风光的大型手卷《岷江胜概》图。1953年1953年:46岁业余时间创作反映描绘滇西风情的青绿山水《点苍胜集》;“全国第一届国画展览”在北京举行,以《点苍胜集》和《黔灵夕照》参加展览。展毕,《黔灵夕照》被故宫博物院收藏。1954年1954年:47岁历时数年,长1900厘米、高17厘米的《岷江胜概》图手卷完成。手卷从岷江之源起,沿其流域至宜宾汇入长江止,举凡山川风景、古迹名胜、风土人情、市容城建、四季变化,都细致入微地收罗于图中;谢无量为手卷《岷江胜概》题写引首。1955年1955年:48岁3月,“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岷江胜概》手卷被推选展出,所获评价极高;4月,按中国美协安排,受四川省文化局派遣,沿修建中的宝成铁路线体验生活,实地写生,产生了一批反映成都至秦岭山川新貌的作品;5月,从广元乘舟沿嘉陵江顺流而下,经广元、阆中、南部、南充、合川、北碚而达重庆。这次沿嘉陵江写生旅行的最重要成果,是描绘宝成线建设及嘉陵江全流域风光的巨型手卷《嘉陵山色》图;《黔灵夕照》由朝花美术出版社单幅印制,在全国公开发行。1956年1956年:49岁4月,落实高级知识分子政策,调入四川省文化局,归队从事专业美术创作。并任群众文化工作室国画组组长;在成都迎晤老友李可染。李可染为吴夫人绘赠《看山图》;谢无量为《嘉陵山色》手卷题引首;冬,应成都军区政治部邀请,前往川陕革命根据地通江、南江、巴中体验生活,搜集素材,为解放军建军30周年作画。《进军大巴山》被选参加1957年8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全国美术展览”,旋又归由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1957年1957年:50岁1月,吴一峰携近作前往西安举办个人画展;6月,老同学、老朋友朱屺瞻、钱瘦铁从上海来成都,下榻于“一峰草堂”。临别,朱屺瞻以“一峰草堂”园中蔬果为题材,作《蔬果图》赠念。钱瘦铁则为其篆刻题辞;8月,重庆美协主办的“柯璜、吴一峰、王渔父、杨济川、钟道泉国画联合展览会”在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以反映现实题材的40余幅作品参展。1958年1958年:51岁4月,因建议成立“四川国画院”被划为右派分子;被迫放下画笔,下放崇庆县大炼钢铁。与同为“右派”的流沙河在一个小组,负责砍伐木材供高炉燃料。此后,又被调到新繁县禾登场新民公社劳动改造。1961年1961年:54岁被调回成都原单位四川省文化局,摘去了右派分子帽子。被派往艺术馆建设工地看守工地。1962年1962年:55岁《黔灵夕照》图等数幅作品,参加了四川省举办的《建国十三周年美术优秀作品展》。展毕又到自贡、宜宾、万县等地巡回展,随展往行,旧地重游,写生作画;12月,四川省文化局美术工作室举办“冯灌父、吴一峰、伍瘦梅、周抡园、陈子庄”五人画展。1964年1964年:57岁被借调至四川省博物馆复制馆藏古画。1966年1966年:59岁“文革”爆发,受冲击被抄家,珍藏字画、创作资料损失巨大。1969年1969年:62岁运动中被定为“历史反革命,不戴帽子,由群众监督改造”;10月~12月,随省博物馆疏散到四川阿坝州茂汶羌族自治县,利用劳动之余写生作画,创作出反映羌族民族风情的《羌寨金秋》等一批新作。1970年1970年:63岁由省博物馆调回四川省文化局,庚即被下放至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米易县湾丘五七干校劳动。两年之间,体力劳动之余,仍禁不住此地青山绿水的诱惑,寻找间隙写生勾稿,创作了《五七干校全景图》、《木棉花开》、《五七干校医院》、《五七干校宿舍》等一批反映干校生活的新作品。1972年1972年65岁由干校回成都,被审查。1973年1973年:66岁其“历史反革命,不戴帽子,由群众监督改造”的决定撤销。1974年1974年:67岁成昆线体验生活,重游昆明。1977年1977年:70岁老友赵望云在西安逝世,赋诗致奠。1978年1978年:71岁出席成都市国画工作者座谈会。1979年1979年:72岁3月,落实政策,恢复名誉。以喜悦之心情,绘工笔重彩大青绿绢本山水图《峨嵋祥云》。又作《总理遗爱》图在《四川日报》发表。1980年1980年:73岁4月,四川电视台录制了专题节目《千里江山气势磅礴-介绍国画家吴一峰的手卷{嘉陵山色图}》;邓小平来川视察,以昔年在广安写生时所得之画稿,精心作画,在成都金牛宾馆面赠邓小平以志敬仰。与邓小平合影留念;10月,以73岁之年,从所在单位四川省群众艺术馆退休;11月,被刚成立的“成都画院”聘为画师、顾问。1981年1981年:74岁4月,与从广州来成都办画展的老朋友关山月两度相聚,并发表《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关山月画展观后》的文章;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来成都,与吴一峰在成都画院相晤,并互赠翰墨。1982年1982年:75岁9月,由重庆登舟东下,开始其退休后历时半年的旅游、写生。重游长江三峡,并游览大宁河小三峡,连续游览庐山、九华山、黄山等名胜,将沿途所见胜景,写生收入画稿,先后创作了《万州江畔小景》、《黄陵庙》、《三游洞》、《石钟山》、《黄山宿雾》等作品;11月,旧地重游了杭州众多名胜古迹,均写生为图,有《西湖春色》等多幅作品;与老朋友陆俨少等相聚,陆俨少为《嘉陵山色》手卷题跋;应邀前往浙江美院国画系作“山水画创作”的专题讲座;12月,应邀赴南京,参加南京艺术学院(上海美专为其前身)70周年校庆活动。拜访老校长、时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的刘海粟;在南京往清凉山拜谒了钦慕已久的明遗民画家龚贤(半千)故居以及中山陵、明孝陵,游览了玄武湖、燕子矶、栖霞山、莫愁湖;往游扬州、镇江、无锡、苏州等地名胜;12月28日,回到已阔别45年的故乡平湖,与昔年老友和同胞姐妹会晤团聚。1983年1983年:76岁1月,由平湖至上海,与谢稚柳、程十发、曹养吾、胡倬云等会晤相聚。以次出游沿途写生画稿达上百幅,风景名胜游记上万字,归后所绘作品新材新景,画风嬗变,由清丽奇秀而为深厚雄浑,更时时透出“华滋”的消息;谢稚柳为《嘉陵山色》手卷题跋;夏秋之际,复游都江堰、青城山,又复游峨眉山,为峨嵋文管所作《峨嵋胜概》图留藏;8月,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吴一峰画选》正式发行。老朋友赵少昂题写书名。1984年1984年:77岁5月,陆俨少夫妇到成都,陪同陆俨少前往都江堰写生作画,探讨艺术;夏,六登峨嵋,且以77岁之龄徒步再登金顶;8月,《大渡河放筏》、《偶入青山》、《东坡诗意图》,选送至马来西亚参加《四川名画家作品展览》;10月,当选为四川省政协委员。11月受聘为新成立的四川省诗书画院画师,并与老友朱屺瞻、唐云、尹瘦石等在成都相晤。1985年1985年:78岁8月,往游距成都100公里的岷江上游支流皮条河两岸的卧龙自然保护区,探幽穴,钻险洞,观奇异各状的石钟乳、石笋,于深山绝壑之中,又获新的感受;9月,香港《新晚报》的“中国美术”第十四期上发表题为《踏破千山吴一峰》的专稿,专题介绍其绘画艺术;10月,前往岷江上游松潘、黄龙、九寨沟及南坪县、、江油县、德阳市等写生采风。在若干写生画稿的基础上,创作出《九寨沟天鹅湖》、《九寨沟五彩池》、《长海》等面目一新的作品。1986年1986年:79岁7月,应北京圆明园基金会之邀,参加了在山东济南召开的“中国圆明园首届全国著名书画家联谊座谈会”,会后游览了泰山、孔庙、青岛、崂山,最后继住北京游览了长城等名胜;10月,以《峨岭祥云》和《大理杨升庵写韵楼》两幅作品,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四川省诗书画院书画作品展览》。在上海与上海画院的画家们广泛交流,并与老画友、老同学朱屺瞻、吴青霞愉快会晤。1987年1987年:80岁为四川省政府外宾接待室作气势磅礴的巨幅国画《峨嵋胜概》图;6月18日,《中国四川吴一峰书画展》在新加坡总商会展厅举行,展出80幅作品,其中尤以表现四川、云南、贵州的风景名胜最受瞩目;在新加坡期间,与潘受、王瑞璧、上海美专同学黄葆芳等相晤,并巧遇同时在此举办画展的老校长刘海粟。1988年1988年:81岁。6月,四川电视台以《千山万壑笔底来》为题专题再次介绍《嘉陵山色》手卷。1989年1989年:82岁。3月,以《峨嵋积雪》图获《四川中国画大展》丹青寿星奖;4月,被聘任为中国民主同盟四川省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及联络委员会委员。1990年1990年:83岁1月,往日本山梨县甲府市参加《吴一峰、李焕民二大巨匠美术展》,有80幅作品参展;5月,应邀赴香港,参加由香港书画学会主办的《四川与台湾同乡书画展览》,在港与赵少昂久别重逢。老友黄君璧专程从台湾飞抵香港相晤,香港《文汇报》对此特作报道。1991年1991年:84岁8月,应邀回家乡浙江平湖市参加庆典活动。以巨幅画作和书籍、画册留赠家乡。平湖市委宣传部特主持召开了“欢迎吴一峰先生艺术座谈会”;11月,应邀往珠海参加书画交流活动;专往深圳看望陆俨少。此次相聚为两位相交几十年的老同学、挚友的最后见面。陆俨少以自己新近出版的画集濡笔题字相赠;从珠海返广州,专赴广州美院看望老友关山月,随后又往访画友黎雄才。1992年1992年:85岁由刘海粟题写书名,陆俨少作序的《吴一峰画集》出版。6月5日,在广州举办“吴一峰画展”。关山月亲笔为画展题字并到场祝贺;6月17日,《吴一峰画展》在珠海举行;9月、11月,与四川省诗书画院摄制组人员先后前往江油窦团山、成都望江楼拍摄外景,配合完成由四川省诗书画院策划,前后历时10年之久的《吴一峰电视美术资料片》的全部摄制工作;11月14日,《吴一峰艺术生活七十周年书画展览》在成都市中心四川美术馆开幕,各界人士近千人到场参加开幕式并观展,关山月、李琦等老友致电祝贺。1994年1994年:87岁初夏,由家人陪同前往四川省诗书画院附近的成都百花潭桥头扶病现场写生,创作《诗书画院全景》图被四川省诗书画院收藏并刊载于建院10周年纪念册中。此画为其最后一次外出对景写生。1995年1995年:88岁因病在家休养。1997年1997年:90岁8月,“吴一峰九十回顾展”在四川美术馆开展,同时发行画册《大走客吴一峰九十回顾画集》,传记《大走客吴一峰》,诗文选集《远行集》。1998年1998年:91岁1月,在成都逝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山水

    职务

    画家简介:杜泳樵男,四川省岳池县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其作品以油画、水彩名世,素以表现上的杰出造诣和深厚的功力享誉画坛,并尤以色彩上的造诣著称,是影响了几代人成长的重要画家,上世纪70至80年代名震中国画坛的四川油画名家无不深受其教益。他的油画大气磅礴,老辣凝重,将西方地道的绘画语言,尤其是法国印象派对光色的表现和苏俄画派严谨的造型,与中国画的文人风致、大写意的笔墨气韵融于一炉,具有强烈的表现性和情感性。出版有《杜泳樵画集》、《杜泳樵油画集》、《名家精品—杜泳樵静物•花卉》、《中国实力派名家十杰—杜泳樵国画集》等个人专著。部分作品为前苏联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及其它私人博物馆收藏。生平被收入《1949—1989中国美术年鉴》、《中国美术60年》等历史文献。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王万洲(1934.11—1994.6)四川成都人。从事美术组织工作。历任成都幻灯制片厂、市美术社党支部书记兼管美术编辑与创作,成都市文体局群众文化组组长、成都市群众艺术馆馆长。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范朴(1934.7—)山西临汾人,擅长绘画、美术教育。1948年,入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后在西南人民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1953年留校任教,曾任四川美术学院附中校长、四川美院副院长、院长,副教授。重庆市文联副主席、重庆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素描《游击健儿》、年画《他是一个好学工》曾获全国优秀创作奖。作品有油画《乡音》、《红花》等,曾赴欧洲及台湾展出。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龙月高,男,1928年生于重庆涪陵,1946年毕业于中华职业学校,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1953年起从事美术展览、组织工作。历任新华日报社会计科科长、四川美协行政科副科长、展览组组长、副秘书长、第五届全国文代会代表、第四届全国美代会代表、四川省第二届文化会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副秘书长。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职务

    画家简介:黄惟一,男,(1935.1—1989.8)别名黄延龄,云南昆明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四川分会理事。擅长水粉画、漆画。1952年毕业于昆明师范艺专,1957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工艺系,1959年往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1962年返四川美术学院任教,先后担任系主任,副教授、教授。代表作品有《怀念纳木湖》、《蜀江水碧》、《黑水河》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水彩、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古月(1938.5—)四川梁平人。擅长油画。196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造型系。历任四川美术学院教师、重庆市文化局美术公司、艺术馆干部、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副教授、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作品有《田间抽水站》、《雷电颂》、《心血》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

    职务

    画家简介:毕晋吉(1909—198712)笔名晋极,号凤奚、陌村。山东威海人。擅长中国画。历任四川省立高级工艺职校、省立技艺专科学校、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教师、副教授,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作品有《滇南风光》、《禾雀花》、《白描花卉》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职务

    画家简介:李际科,字志可,安徽省休宁县人,1917年3月生于河南漯河。下面是李际科先生的夫人整理的《李际科艺术历程》李际科从小爱画,最初主要是出于兴趣,画猫,画狗等一些小动物,直到后来求得专业上的学习,得到名师指点以至成为终生职业。李际科幼小时,对各种小动物十分喜爱,在饲养动物的过程中,对它们的习性有所了解,对它们的动态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四、五岁时他的私塾老师善画飞禽走兽,尤长画虎。李际科在课余时,常看老师作画,虽然私塾老师没有直接教学绘画,但在李际科幼小的心灵里,以及后来学习和研究绘画都影响很大,堪称是李际科的启蒙老师。幼小的李际科学老师握笔作画,画自己想象中的各种动物,参看各类绘画作品和图片。年龄稍大,就学着临摹《芥子园画谱》、《古今名画大观》、《点石斋画谱》伏地临摹《卞庄刺虎》、《十二金钗》大幅画作。与此同时,在老师指导下始学碑贴《西狭颂》时才十一岁。稍后崇尚郎士宁画马,对画马发生了浓厚举趣。天资敏悟自然是靠自己的感觉。继而他饲养了许多动物,禽鸟,名犬,在这样环境熏陶下,他坚持自学。到了青年时期,李际科逐渐有意识地应用笔墨临摹名家画集,将他从个人举趣对动物的认识提高到艺术的认识来表现,标准提高了,从而向更高层次的艺术上去进行探索。他舍弃《芥子园画谱》等。用自己的笔墨临《郎士宁画集》中的鹰,青羊和《百骏图》。在此期间内着力研究《动物学大辞典》掌握各种动物的生态习性。1932年家迁汉口,汉口跑马场的赛马,使他开阔了对马的眼界,发展了对马的特殊兴趣,并学会了骑马。求学时期1938年高中毕业后,在汉口考入抗战时期北京艺专和杭州艺专合并的国立艺专中国画本科(常书鸿先生主考),到湖南沅陵入学。从此,确定了他一生的艺术道路。1939年学校由沅陵迁贵阳,继而再迁昆明滇池畔的安江村,学校正式行课。在艺专李际科师承潘天寿、吴茀之、张振铎三位先生,教他基本笔墨和格趣知识。初学海派意笔花鸟及篆刻,给他影响最深的是潘天寿先生。潘先生教他画松鹰,篆刻受益最多。在老师悉心指导下,完成了《南画大成》的临摹,同时也自选临摹近现代张书旂,吴昌硕等名家画集,并常作兽畜鞍马写生。他逐渐认识和掌握了“南画”,“上海画派”的笔墨情趣和用笔,用墨,用色的技巧,以及章法布局的原则。李际科以海派笔墨为基础,坚持以写实为约束,用写意,工笔两种形式来塑造最美,最能表达其意境的花卉,翎毛和犬马。唯尤衷于马,偏爱马。他开始创格,创稿。潘先生为人清高,在艺术上富于创造精神,作为他的治学准则,在教学上因材施教,不限制对其他流派的学习,使学生最大地发挥他们的独创性。潘先生并不反对李际科的偏爱,尤其对李际科不死搬硬套,拘守前人的规矩和领悟十分欣赏。对李际科执着于马画给予很多鼓励。教他博取众家之长说:“韩干画马画肉不画骨,韦偃画马瘦骨嶙峋如画松,而李公麟画马,如苏轼赞誉的‘龙眠心中有千驷,不唯画肉兼画骨’,都要认真去研究,理解,临摹”。李际科爱益匪浅。他对李公麟集画马,山水,人物于一身,十分崇拜,对他的传世之作《五马图卷》不知临了多少次。潘先生又教他学徐悲鸿画马。徐悲鸿在西画上的成就,李际科是钦佩的。李际科又自选溥雪斋,赵孟頫,金冬心画马,进行研究,摹写,枯笔,焦笔一一进行实践。此时他变卖衣物养马,骑马,对马的生态习性进行观察和调教。养马,骑马在同学中也不乏爱好者。他们也经常在一起骑马出游,同学们给他取了个雅号“马癖”他自刻“好马成癖”印章用于他的画作上,别号就以“一癖”自称了。在后来的岁月里,他到处搜罗寻名马,奔波于千里之外的大西北,数进滇南,流寓巴山,观天下马匹,广交马友,他爱马,画马,以马为伴,爱马至深,画马至世,他选择工作皆以有马的地方为条件,真如苏东坡的诗“前身作马通马语”马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在艺专潘先生教导学生画者必须诗,书,画,印全面发展,缺一不可。李际科毕业前夕刻了一方“福寿康宁”印章去请教潘先生,潘先生问他:“你觉得这方章在章法上如何?”李际科说“‘福’字疏密似乎与‘寿康宁’三字不协调。”潘先生捂住“福”字叫他再看,李际科有所司地说:“那个‘福’字显得多余了。”潘先生说:“一比较就看出问题来了嘛,把‘福’切掉。”“福”字切去后潘先生说:“好咯。”李际科将这方章送先生作离别纪念,先生十分高兴地接受了,意将这枚印章保存在他的常用印章中。此印章成为潘先生日后喜欢常用的印章,从四十年代一直用到六十年代,几十幅存世作品铃有此印。并为李际科命名为“志可”。教导他说:“学无止境,必须以毕生精力去探索艺术道路,才会有所收获。”李示科铭记在心,终生未忘。在教学中潘先生经常教导人品与画品的密世关系,要光明磊落做人,因为人品与画品是紧密相连而不可分割的,品德正画风才正,以及高古,雅淡,古拙,清灵的格趣。他属守师训“求形似,树精神,讲情趣,立品德”。在六十余年的美术教育事业中,他身体力行,影响众多学生。李际科画马1939年冬,时局动荡不安,学校奉命迁四川壁山县,后又迁青木关松林岗建校开始上课。但许多名教授相继离校,学校处于最困难时期,同学们几经迁徙,己疲惫不堪,今有了远离警报声而幽静的山岗,能安下心来,学习都非常勤奋。李际科创作了许多作品。1941年毕业时各系同学在重庆(当时的陪都)举行较大规模的画展,同学的作品被选购不少,李际科的画也被选购数幅,给囊中如洗的流亡学生带来了实惠。这时甘肃武威(古凉州)来学校招聘美术教师,李际科认为这正是发展个人爱好和搜集马素材的绝好机会,虽然他知道那是个“无风自寒凉”的荒凉之地,但为了马他仍觉得那是个好地方。同年十月他应聘于甘肃武威青去中学任美术教师。教务长借给马一匹,课余时间,全部精力投入养马,骑马,画马,并深入草原,牧场,研究西北名马,有时竟睡在马厩里观察马与马之间的各种情态彻夜不眠,尤以马站着睡眠的憨态,他不知多少次感佩潜然泪下。奉献者终日劳作,待夜稍憩,亦不卧待发,他认为人与马的感情是相通的,真堪托生死。他爱马还有一段故事。那是在1939年于昆明艺专学习期间,他变卖衣物购的那匹体壮毛亮的黄骠马,此马神速可与小轿车比赛,当他超过小车时,反踢小车一脚,昂首奔腾而去,不久黄骠马患了肺病,他一直支撑站着,临死前竟流泪涟涟,并用它的头去摸擦李际科的肩部,表现出恋恋不舍之情,最后在李际科的手中倒下死去,李际科以此精神激励自己的情操。他大量搜集写生骏马,藏狗的素材,并潜心学习古诗人,画家留下的大量无比灿烂辉煌的塞外诗篇和绚丽精湛的画卷,其中多少倾注于对马的描写,尤以“匈奴草黄马正肥”,“马毛带汗气蒸”其景的描述皆觉处处疾蹄声声,金戈铁马,驱使他单骑出关,因为他己不满足就近的马匹。关外苍茫孤城,沙漠落日,其壮观令人陶醉,幻想,他经常流连忘返。为了更深层的了解马的习性和动作。对西口马,北口马,义口骑马,青海马,新疆马等进行比较研究。西北之马不是孤立西北特定环境,如马出步,亦与进理气候有所不同。从而加深了对马的传统审美观念,提高和丰富了他对马的认识和感情,他满怀激情地写下了千余字的长诗“……好马能识主,悍劣化为驯……”。书于他骑马腾空飞跃的马相后,可惜这张照片和诗文在文革中被毁。后来在六十年代创作的白描《骏发》即是他寄托心境的自然写照,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白描工笔画的思考和探索。在凉州短短一年,他得素材千余幅,在这个基础上形成自己工笔写生成马的风格如《二马相戏》,《二马相竞》图等。在凉州他创作了意笔《百马图》,《园林西獒》《穆王八骏》,《台皇七骏》等百余幅画作,在校方支持下于42年暑假在凉州举行画展,时值张大千先生从敦煌来路过凉州,参观了画展,张先生对李际科的马画十分赞赏,李际科当即作马画一幅相赠。借暑假的机会,他专程去了陕西醴泉(今礼泉县)东北九峻山参观唐太宗昭陵前李世民建立唐王朝战争中所骑的六匹骏马石刻雕像。这是他早就向往的。可惜只看到“什伐赤”、“青骓”、“特勒骠”、“白蹄乌”四块。陵屋已经破烂。据说“拳毛騧”,“飒露紫”己被劫至国外,1944年际科在艺专任教时,他将这四匹姿势各异,雄劲有力的骏马碉像,根据历史记载创造性赋彩绘作“骏足图”,以慰“好马成癖”。为此他的作品风格逐渐摆脱“南画”和郎士宁的羁绊,形成了鲜明的风格。这种风格前无古人,是际科自创,是他画马艺术生涯里最成熟的时期。可惜“特勒骠”和“白碲鸟”两幅在十年浩劫中被毁甚是可惜。42年十一月在兰州客居,结识了内蒙阿拉尔善旗达总孙王,达王请李际科为他的坐骑千里马造像,并请李际科骑了这匹千里马。他作了《皋兰二骥》(即达王二马图),又为他的骏马作了《七骏图》相赠。达王十分满意,请他观赏了许多骏马和达王各个品种的坐骑,以及各生活上形式极其珍贵的鞍具,使他获益很大。在他之后的马画鞍具配套中是不可再得的宝贵资料。以此同时他又结识了马画家沈逸千先生,沈先生常在古战场写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马画家,又是一位好骑手,他们曾骑马同游于皋兰,共同的爱好使他们有相见恨晚之感。十一月底李际科在兰州参加旅兰画家联合展出。是年十二月回到四川松林岗母校,不久,学校由松林岗迁至重庆江北盘溪龙脊山下黑院墙建校。教育部任命陈之佛接任吕凤子校长职务。陈之佛先生是一位很有声望的工笔花鸟画家,工艺美术家,李际科很崇拜他。陈校长得知李际科己从西北回来,并看了他的画作和大量写生稿后十分器重,于1943年6月陈校长聘他为国画系助教,因此他始有机会受教于陈之佛先生。一些有名望的教授也请回来了。李际科教学之余继续整理西北马稿。这时现代画风对产生一定影响,他追求放任不羁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艺术,崇尚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在写意马画中作风格变化的尝试,破国画画马的笔墨结构,用西画减笔,印象色彩作画,加入写实因素,尤以马的神韵及他对马的特殊感受,培养了他壮阔的胸怀,从面形成了他自由豪放,纵横涂抹的绘画艺术风格。他以大鹏良骥自况,他对自己的追求向来是很自负的,从不随波逐流,他的风格慢慢在变,但他的风格前后是统一的。因而在同学中小有名气。他全身心对马的无比钟情,创作了《汗血驹》《仿现代风格画马》。并为众多同学,朋友绘制了不少极具生活气息,意气飞扬的大写意马画,似有超越技法上的某种精神。他用艺术来表现自我,表现个人意向,众多的作品和激情表现的马画给李际科的艺术创作带来画马的高峰期。这些画经历半个世纪。几经沧桑,其中约十幅相继在98,99年于国内外找到。仍保存在老同学或其子女手中。1944年潘天寿先生接任校长,李际科代表教师去迎接潘天寿先生,自认为又可以得到潘先生的教诲了:心情特别好。是年底他又变革笔墨技法。变革“写意技法”为“彩墨速写技法”变革“工笔重彩技法”为“淡彩技法与高古游丝描相结和的技法格趣”他将这些技法连同画作《汗画驹》、《仿现代风格画马》去请教潘先生。潘先生看后教导他说:“画事须有天资、功力、学养、品德四者兼备,不可有先后高低,而品德又是决定因素,只有人品高了画品才高,要丢弃名利之心,人的本性才不会受羁绊,才能在艺术中表现至真至性的美”。接着又说:“古今画马的人很多,也有成就,各人有各人的表现技法,我们既要吸取众家之长,又必须有自己的面目,要有独创性,还要多读点书,加强学养路还长。“这是李际科最后一次受到先生教诲。先生活不多,句句字字都给孙科以终身影响。使李示科的绘画风格得到进一步升华笔墨更加完美。李际科又给同学郑笃隔水层绘制了一幅更具神韵的马画,以杜甫吟马也喻人的《房兵曹胡马诗》意《大宛驹》,此画受到潘,吴二位老师很高评价:“是一幅精品。”郑笃孙连同41年赠他的《双骏图》视若珍宝。文革沙家时他竟伏地保护此两幅画未被全毁,保存六十多年。令人感动又感激。这幅画是李际科一生所追求的至高境界。1945年初,同样为了搜集川马,他向潘先生递交了辞呈,应同学肖涵芬之约,去四川奉节县一个以马代步的老山区青莲乡肖家祠堂办的青莲中学任教。途经万县时他去拜访了因抗战迁来四川的安徽中不校长徐昌颐先生。李际科就读该校时就受到徐校长的器重,今知他己从事教育事业十分高兴,徐校长希望李际科在万县举行画展,因青莲中学开学在即,又不能推辞,就在万县举行了一个以马为主题的小型画展,三天后即去了奉节。青莲乡养马条件较好,校董、校长也养马,骑马,学校专门为李际科设置了一个马厩。他前后养了两匹马,常为生活和绘画材料所需骑马来回于万县,云阳,奉节之间,日夜兼程,他懂得马夜行在悬崖峭壁上也不失蹄。这是他把西北平犷之地的马与山区陡坡行进之马作了比较而司出的川马特征。由此他全方位掌握了马的动态。也给予他在艺术道路上深刻的影响。这时他以最多的时间和激情创作以马为题材的作品如《登云骠像》、《松林八骏》、《骥子图》等和一些其他题材的作品,又写了许多咏颂马的诗篇。抗日战争结束了,朋友传来消息,在汉口日本投降后留下一批日本战马,过去他对徐悲鸿画的洋马在他骑马经历中体会不深,他决定去汉口。为筹集路费,学校为他举行了画展,所得不够一家四口旅费,不得己由奉节乘小木船沿长江而下。这给李际科提供了极好的写生机会,饱览了诗人赞美的“万峰磅礴一江通,锁钥荆襄气势雄”的三峡风光。三峡西起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南津关,地跨奉节、巫山、巴东、秭归、宜昌五个县市。这一段路,江水急,两岸崖壁陡峭,一些河段无陆岸可行、可靠,船几乎是一泻而过,人坐船中提心吊胆,常有盐船被汹涌奔腾的江水卷入江中。遇有陆岸处过滩,乘客还得下船侯渡,就这样行行等等历经两月余才到宜昌,又因宜昌战争后各方面尚未恢复,交通十分紧张,李际科所乘汽车皆由日本投降兵边推边拉在凸凸凹凹的马路上行进,短短路程又经七日才抵汉口。尽管如此,得三峡风光素材百余幅,不能说这不是无钱乘轮船而得到的一大收获。这些素材对他七十年代创作的大型画卷《蜀江之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1946年初回到武汉后,受武昌艺专张兆铭先生聘约,任武昌艺专讲师,讲授中国画和篆刻,同时兼任法汉中学,中华中学美术教师,在汉口他购了一匹日本马寄养在公园跑马场,课余即至跑马场观其神韵,了解其骨骼结构和肌肉的动态变化,叫人坐骑或驮物,对东洋马和中国马作了详细的分析比较,又留下了二十余幅东洋马的写生素材。1947年在汉口“荣宝斋”举行个展,三峡风光倍受欢迎。经过几次展览,他总结经验,李际科实行再次变格,定格。以变“古趣”为“今趣”创“工笔重彩写实风格”开今人习古风,立工笔仕女、人物、鞍马、兽畜、翎毛、花卉、山水、仙佛创稿五百例,计划在今后岁月中完成。以此同时他对隶属于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之一,与工笔重彩,淡彩没骨等形式并列的“白描”进行了探索,绘制了诗意画《孔雀东南飞》,《陈圆圆》等一百一十五幅,在武汉日报“鹦鹉洲”副刊和民锋报发表。六十到八十年代,他以“白描”形式完成了《照夜白》(漳州博物馆收藏),《骏发》(广西体育荣誉馆收藏)、《木医》获双奖,《白马》(朱德纪念馆收藏)及《东风万里》,《早春的脚步》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至此,个人风格己基本成熟(即第二次风格变化)。工笔重彩花鸟画《荔枝鹦鹉》即变格定格后的代表作。李际科对云南马匹仍念念不忘。1948年夏,他毅然辞去武昌艺专教职,重返云南。游名胜,对骏马,他先后对头了大理、丽江、昭通等地写生马匹、孔雀、牧羊犬等。有时随马帮行进在山区了解驮马,尤其是昭通的走马,小跑和快步的平稳是许多马种所不及的。在昆明几乎每天都呆在马市,马市上的壮马、幼马、老马、瘦马、法国马等都有交易。这是云南各处马市中最大的马集市,他积累了数以千计的素材。这时他对法国马产生了兴趣,他租了一匹骑养,他把东洋战马和法国马作了比较,虽然都属高头蹄大挽乘兼用的洋马,仍有很大差别,他认为法国马有优良气质,稍加调教就可成为观察御者形势,迟速左右的好马。但他总认为好马在中国。在马市上他结识了植物学家蔡希陶,蔡先生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亦是一位饲马、骑马的爱好者,交谈中得知李示科是一位画家尤擅长画马,共同的爱好使他们很快成为挚友。是年九月蔡希陶即聘李际科为研究所绘画编辑。研究所为交易茶花品向国际宣传,要求李际科以中国工笔画的技法绘制“滇南茶花谱“既要符合植物分类学的内容,又必须求得意境与形式美的统一,使其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珍品。李际科对素有云南茶花花枝甲天下美称的茶花制作,用研究马的思维表现,以形神兼备、中西兼善的手法,移植于茶花的绘制,为此他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对云南茶花从植物学特征、生物特性以及环境生态条件进行细微的观察,对百余个品种进行分析,写生了最富代表性的素描云南山茶花五十例。又从其中筛选出珍贵品种绘制了《美丽的云南山茶花》二十一种典型白描作品,其中八幅赋之以华丽色彩,表现出茶花雍容华贵的天生丽质。1955年云南人民出版社以原大和缩小两种版式出版行销于世。此画多镒在该所出版的中外文刊物上介绍茶花,并参加国际茶花研讨会展出,得到植物学界和艺术界的认可和好评。这是李际科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一次重要尝试,也是他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的一次崭新的具有特殊价值的起点。在制作茶花谱的过程中,李际科对色彩的运用曾对古人颜料的制作以及日本画颜料配制的讲究作过研究。他自己试帛颜料,对丰富的茶花色彩进行实践,使茶花更加艺术地表现出神韵和傲贵之气,尤其用石色部分有了质的色彩效果,更具欣赏价值,达到了研究所欲达到的要求。此八幅茶花历经半个多世纪,色彩仍保持明亮不变。现仍保存在研究所是为他定格后另一代表作。他曾设想如果这有代表性的二十一种茶花解决了颜料问题,那么工笔花鸟画的敷色就解决了。八十年代,他对才从日本归来的前研究生说:“日本画用的色彩十分浓丽丰富,这与他们颜料精制分不开,可以借鉴,你回去后认真研究一下,我们搞工笔花鸟画应该重视颜料的制作和革新”。黑龙潭研究所给李际科优越的居住条件,除居室外还有马厩。在昆明的三年中先后饲养了各种各样的马八匹,如良种马、驮马、矮种马、老马、瘦马和法国马等并以瘦马为形创作了杜甫诗意《瘦马图》。在工作之余,时与蔡先生越野驰骋,有时还与小汽车竞跑,其神速赛过小车,时而又小跑于林荫道,欣赏马的神韵,议论马的步伐这一切都给李际科进一步研究马的生理结构、形态特征提供了极宝贵的实践资料。在长期的观察中以他对马的独特感受尽情地在创作中描绘马的真实形象,并赋予马特殊的魅力。在今后的数十年,以马为题材,塑造了许许多多意象轩昂、雄姿英发具有强烈个性特征的马。马是李际科一生研究的主题。如他的《早春初牧》(中国美术馆收藏),《照夜白》(漳州博物馆收藏),《五花骢》,《二马相戏》,《骊驹》等,即使是在他的花鸟画中也体现着“马”的振奋向上的精神,如他的《鹤鸣九皋》(中南海收藏)、《百栖图》(文革中被沙)、《蜀江之晨》(四川省美协收藏),《荔枝鹦鹉》(德国文化代表团收藏),《月夜步牡丹畦》,《霁雨颂》等。4李际科任教1949年11月云南解放。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心情欢快,豪情满怀,巴山蜀水仍使他留恋,他辞去研究所工作离开云南。1951年受聘于重庆艺专,教学创作及白描勾勒课。不久参加文艺整风,接受思想改造。对毛主席的《延讲》圈圈点点认真作笔记,写学习心得,对“二为”方针有了认识。他深入实际,下农村、下工厂、办工人文艺干部训练班,表现出乐观向上的精神,他决心终生献身党的文艺革命事业。1952年院系调整,调西南师范大学图画制图系。到西师后被安排在教育系学前专业,教授幼儿美术教师。一年任务完成回到系上。当时美术界受反传统激进思想影响,对民族绘画传统持否定态势度,认为中国画不科学,不能反映现时生活,盲目崇拜西方流派画法,追求新奇怪诞,不开设中国画课。李际科被迫改行,教授素描和色彩,并参予巨幅油画领袖和工农兵形像的创作活动,李际科赁借自己扎实的造型功底和自强的精神,接受考验和挑战。他拟定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案及课程要求,一再进行实践,他用自己的创作如:《战地赴朝慰问志愿军》(人物画),《荷花—观荷花舞有感》(花鸟画),使学生更深层的了解造型的真正含义。有力的说明中国画一样能反映现时生活。这期间党委组织一批骨干教师去北京、倾泄示等地高等师范院校参观访问,李际科也是其中一员。开阔了眼界,增强了信心。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激烈争论后,于1955年首先在54级开设了中国画课。李际科任本、专科的中国画课。1956年李际科带着一批学生作业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一次国画教学研讨会,这一次会议确定了中国画教学在高题美术专业教学的地位,并明确了中国画教学要坚持为工农兵服务,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李际科的心情无比激动。回到学校后坚定信心积极投入到学科建设中,自此将图画制图系改称美术系。1958年,公社化搞得热火朝天,学校党委组织一批骨干教师下放劳动锻炼。李际科又放下画笔背起行李,带上大红花,在锣鼓鞭炮声中去了“金刚公社”,他虽没参加过农村劳动,但身体壮实,挑起满筐稻谷往城里送公粮,真正做到三过家门而不入,有教师抽空还回家看看,他老老实守接受改造。紧接着重庆文化局通过党委将他调去绘制宣传画《人民公社远景规划——人民公社好》他以中国画的表现形式过盛了这幅巨作。此画在重庆工业展览馆展出受到很高评价和表扬。他同时又绘制了《人民公社四季图》表现人民公社化后农村的繁荣景象,在西南师范学院展出受到好评。60年8月四川省美协又组织部分教师在成都集中为刘少奇主席出国访问绘礼品画和造型烟具。李际科绘制了十幅颇具民族特色的工笔花鸟画和一部分造型新颖的烟具。对过这些活动锻练,开阔了视野,也扩展了对中国花鸟画的创作园地和表现内容,以及绘画的研究方向。李际科回到系上后,想好好抓教学,但仍不能将全部精力投入教学工作中。当时美术也和其它艺术一样,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必须进行改革,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的需要,尽管经过争论在55年开设了中国画课,又于56年经过全国第一次中国画教学研讨会确定了中国画在高师美术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明确中国画教学要坚持为工农兵服务,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从此美术系正式开设中国画课。但是教师什么都教,学生得什么都学。到了六十年代,潘天寿先生提出:中国画系的人物、山水、花鸟应分科学习的科学理论,让学生有选择的目标,学有专长,在专一目标下,同时进行有关的辅助教学。潘先生的精辟理论在教学改革中起了开源导流的积极作用。李际科受到很大鼓舞,他充满信心为开设中国画课程编写了《中国画课程设计》进出了中国画课程的专业内容等。教师队伍不断扩大,专业学科齐备,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和扩展。经过不懈努力,美术系才开设中国工笔花鸟画课,实现了他为之奋斗多年的愿望。李际科任本、专科工笔花鸟课教学。这个时期他的创作活力特别旺盛,积极投入学科建设的工作中,作了大量的示范画和过程范画以及教学讲授教材,实用于本、专科、研究生班。本着科研为教学服务的原则,他编制《鸟谱》、《白描勾勒技法》,把这两项科研项目列为中国画、中国工笔花鸟画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坚持以教学为主围绕教学需要进行科研和创作。他对教学和创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这两项科研他耗时十四、五年的心血。《鸟谱》他研究《鸟类分类学》、《动物学》、(披羽毛的动物)自己饲养各种禽鸟进行观察写生,掌握了大量素材,并查阅了全世界分为27目、155科、约有8600种鸟,从这些鸟目中选出最具观赏价值,也是人们常见的、有代表性的鸟编绘成《鸟谱》。从鸟的基本结构、白描勾勒,到工笔赋彩方法都有明确的图式,编绘了《鸟类动态解剖结构图》、《羽毛斑纹色彩表现》等示范画,一目了然,在花鸟画教学中发挥很大作用是一部难得的,既有严密的科学性,又有高度实用的画鸟教材。令人惋惜的是最精彩的《鸟类四态:飞、鸣、食、宿》12副示范画被北京荣宣判斋遗失。李际科在研究《鸟谱》基础上绘制了一幅成功之作《百鸟图》,卷长800×25cm,共绘110只鸟。这副长卷的写实技巧很高,禽鸟的羽毛斑纹色彩的描绘极富真实感,在树木种类繁多,穿插自然,浓郁苍润的枝头,各种禽鸟欲纵未纵,跃其期间的情态都毕肖生动自然而又壮而又,是一幅形神兼备的佳作。卷前有西师老院长书法家王逐萍先生题《百图》,卷末,李际科对于该画的审美理想和作用于花鸟画教学划清界限画的参考意义题识。此画在文革中遣失。《白描勾勒技法》的研究,除潜心钻研和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外,还从古代陶器、青铜器等造型艺术中去体味线的精神,对日常生活中的花鸟、蔬果,兽畜进行精微的观察与写生,经过长期的磨练,绘制了上百种白描稿,以其简练准确的形体结构,肯定流畅而富于神韵的线条,艺术地再现形象,给人以清新、朴实的美感。他继承发承了这一民族传统,丰富了《白描》的内涵。通过<白描勾勒技法>的精深研究,不但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使他在教学上的立足点更高,更能清楚认识把握学生的可能接受能力,做到深入浅出,把最重要的、最适用的教给学生,学生受益很大。这是李际科的一生艺术教育中成果最显著的时候。十年浩劫李际科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但他一直非常坦然,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用一个很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四人邦”垮台后,教学开始走上正轨,李际科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深化教学改革和创作中去。为了挽回文革中损失的大批专论和范画,他重新整理了一批适应新形式的各种资料,并绘制了一大批精致的范画,与教学同步,对《鸟谱》、《白描钩勒技法》作进一步的修改补充。文革后,每逢国家重大庆典,他都满怀激情创作巨幅画作如《蜀江之晨》、《早春初牧》、《月夜步牡丹畦》等讴歌伟大祖国欣欣向荣,繁荣昌盛,以表达他热爱祖国的舒展心情。1979年在郑州召开高师美术研讨会,同时举行各院校学生作业展,西师美术系带去七七、七八级学生作业参展,工笔花鸟特别引人注目,与会者高度评价,对如此高的教学质量异常钦佩,应各兄弟院校的要求,这批作业在各院校交流展出,起到很大影响。1980年西南师大美术系花鸟教研室被确定为国家教委重点学科建设单位。随之硕士学位点的建立,助教进修班的开办,李际科担任了中国花鸟画硕士生导师和进修班导师的重任。李际科不断受到省、市、学院的表杨。他重视这些对他工作的肯定,但并不满足。1981年美术学院接受国家教委委托,培训全国高师在职骨干教师人物、花鸟进修班的任务。李际科任工笔花鸟画课教学。他不顾年己六十四岁高龄,带领十一所院校,十四们学员,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去成都、西安、昆明、下关、大理等地写生,短短一年学习,紧张而愉快,李际科本着共同探讨,相互切磋的治学态度,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员。学员们都为先生的人品、画艺折服,深深地爱戴和尊敬。湖南师大美术学院莫高翔教授回忆“……当年,聆听先生教诲时,其中有一句话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画复杂的事物应概括些,画简单的事物要丰富些。’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其实充满深刻的哲理,我不仅将它作为自己艺术实践的准则,并以此告戒我的学生。”学员们感到收获很大。接着又陆续有天津师范学院、广东西江大学、宁夏师范学院等送骨干教师来进修,十几年一一直保持联系。大都在教学中成绩卓著,享誉画坛。为使美术事业薪火传承,李际科将他对艺术的爱、对美术教育的期望,寄托在后学者身上,着重培养新生力量,让青年教师一起进入课堂辅导,青年教师上课时,他都是早早进入教室,坐在后排仔细听讲,并作记录,下课后,他都满腔热情加以鼓励地说:“可以,慢慢来。”为的是让年轻教师早日独立开课,尽快成熟起来,担起教学重担。是年,李际科应林业部之约为宣传爱鸟活动创作《百鸟图》认定各种鸟共101支,幅大92×62cm,虽是受命之作,他一样以严谨的态度,纯熟的技法,在动态,神情的捕捉上很下功夫,造妙入神,可引发观众的联想,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态平衡的关注。它不仅是幅宣传爱鸟活动的画,而且是幅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工笔重彩花鸟画。此画由广州环境杂志出版发行。接着,李际科被聘为硕士生导师。招收工笔花鸟画研究生。他以饱满的热情,认真负责的态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硕士研究生。直到92年才离岗。一九八二李际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八三年他受四川美协邀请为《九大无帅》创作班讲学“怎样画马”,当时他患肺气肿才出医院两天,学校考虑他身体尚未康复,劝其缓些时候再去,李际科觉得任务紧不能影响工作,他执意要去,李际科觉得任务紧不得影响工作,他执意要去,只好让夫人陪同前往成都。李际科在火车上没有休息,快速的拟就了从马的结构、动态、优、劣及骏马的识别到马的个性以及艺术夸张等的讲授提纲。在讲授中与创作班的同志一起研究各位元帅的骑乘,该配以某种坐骑,使元帅英姿更显威风。《九大元帅》参加六届全国美展荣获金奖。李际科从中受益菲浅,并去电祝贺。李际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在他一生艺术生活实践中,立足写实,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又不失个性的发挥,他在题材,形式,命题等方面很下工夫,他把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始终贯彻在他的艺术创作实践中,他认为艺术应以健康和趣味给人以无比清心的质感和美的享受。比如他为庆祝建国三十年创和的《月夜步牡丹畦》,既强调中国画传统绘画的形神兼备而又富于现代气息,画意蕴蓄,不落陈套“牡丹皆华丽”的体现,色彩淡而不薄,表现出一种高雅清新的抒情特色,形成独自的面目。李际科对工笔花鸟兽畜画是投入了毕生精力和艰苦磨炼的,他的勤奋和刻苦是用真情和生命从事绘画的。他双小腿患静脉曲张已二十多年。1976年春末,为庆祝建军五十周年创作,他到阿坝草原体验生活。当时草原还白雪皑皑,浅草没蹄,而草原上一片欣欣向荣景象,遍地牛羊马群欢跃奔驰,大片牧民定居点遍布草原,牧草地整齐规划,使上了机械,汉藏同胞齐心协力建设新草地。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他感受倍深,激起他欲反映草原现时生活的强烈愿望。他站在零下十余度寒风凛冽中写生忘却了受寒而抽搐剧痛的双腿,绘制了“阿坝纪行”草图。回校后双腿冻伤化浓,他仍满腔热情创作了大幅画卷《早春初牧》(260×79)参加庆祝建军五十周年展出,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一个艺术家在他的一生中能留下雪鸿爪,除他付出的艰辛和刻苦外他总是紧跟时代,刻意求新。“四人帮”垮台的消息传来,他激动万分,他也从牛棚放回家中,连夜创作了工笔重彩山水画《岱宗旭日图》,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接着被调四川美协参加创作班。他穿上救生衣数次去川江航道,写生险滩航标,他通宵不眠,日以继夜,以饱满的激情创作了反映川江今昔变化的工笔重彩大幅卷《蜀江之晨》。此画问世后在文代会上得到很高评价:“作为花鸟画的创新是有成就的,是一幅有主题性的花鸟画……。”(四川省美协主席李少言)。此画四次以五尺、六尺、八尺、一丈二复制,外交部作为礼品和出国展出并出版发行。85年宁夏石嘴山游乐园采用,由他在宁夏讲学的学生谢良平复绘,制成当时全国最大一副瓷砖壁画。中央电视台作了宣传报道,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1983年,北京《中国书画》专题评价:“他对动物花鸟有深湛的研究,作过大量的写生,他画的马无论行、奔、立、卧都形神矫健……。鸟雀神态灵秀,生机勃勃,笔墨工细严谨,造型准确生动,并能渗入西法使画面产生明暗色彩的丰富变化,形成独自的面目”。晚年时期李际科晚年忠白内障,《鸟谱》停编。但他仍拿起笔为曹州牡丹专题画展作了意笔,《晨曦》,接着又应浙江宁海县人民政府邀请为纪念潘天寿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创作意笔《松》紧接着又为北京教育儿童出版社作了意笔《马》。1988年他对鸟谱进一步丰富,改编为《翎毛集系列》:一、《翎毛画》,二、《翎毛画法》,三、《翎毛画的创作》三部分。编写工作大体就绪,后因李际科患白内障,右眼已失明,左眼手术后能见度很差,终未完成,是一大憾事。1991年又为孔子故里两次约稿,作了两幅工兼写《孔子行教图》。1992年6月美术学院为李际科执教艺苑五十周年,恭庆《丹青不知老将至》是一次特殊的庆祝活动,非常热闹,际科很是高兴。1994年他又以顽强的毅力,用一只眼去完成了工笔重彩少陵诗意《九骏图》。这幅《九骏图》较之过去的马作品,更具生活气息和时代感,这是他最后一幅马画绝笔,这幅马画体现了他对中国工笔花鸟兽畜的执着追求与探索。是年底他的身体日渐衰弱。1995年春节刚过,他觉得不太舒服,但无明显症状,一晚他突发高烧、气喘,一量体温39.2度,已处昏迷状态,后半夜开始说胡话,断断续续却又急切的说:“这满屋……你们看!快看呀!飞着这么多朱雀,快!快捉一只给我”,他一下坐起来,支撑不住又倒下。还喃喃的说:“这种鸟可以放养……唉……等我好了我要补充在《鸟谱》中……快……快……”。他始终没有忘记那本未编完的《鸟谱》。1995年4月19日凌晨1点12分,留下一句“我走了”就安详地闭上眼。享年78岁。李际科是一位意志坚强的人,一生追求完美,正如他在90年10月29日的笔记中所说:“……在数十年的工作中兢兢业业,知难求进,学习、学习、再学习,工作、工作、再工作,转变、转变、再转变,永远向上、向前,走完一个台阶,再上一个台阶,是我的治学态度,亦是原来的个性表现……创工笔重彩写实,立中国画写实风格,既是我的艺术风格,也是固有的民族风格。”他把毕生精力奉献给艺术和艺术教育事业。他一生淡泊名利,独钟情于马,纵横南北,忽而大漠,忽而深山,舍去极好的国立艺专教席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编绘工作,为马到处流浪,饥寒交迫,无怨无悔。用豪迈的步伐走完了艺术教育和艺术探索的人生历程,为后学者作出光辉的榜样。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藏族,四川甘孜人。童年父母双亡沦为孤儿,幸得人民政府收养,到小学读书。1959年保送四川美术学院民族班学习,1964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从事版画创作,现任分会秘书长,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擅长版画。作品有水印木刻《开路》,黑白木刻《育林人》、《金色的秋天》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其中《育林人》在1987年日本东京举办的十国现代版画展中,获日中艺术研究会金奖。作为藏族画家,其加达瓦无比热爱自己的同胞和养育他的故土,因而,他的作品都带着浓烈的雪域草原的生活气息,使观众读来亲切感人。他善于对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性格鲜明、形象突出、风格朴实。新颖简洁的构图和变化的力法、及人物细节的描绘与写意式的背景处理形成强烈的对比,扎实的版画功底和丰富的绘画语言,在他的黑白版画作品中表现得尤为娴熟。而清新、明快、牧歌式的抒情手法在他的水印木刻中又得到充分体现。这些就是其加达瓦鲜明的艺术特色。画家从事版画艺术30多年,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省级展览并多次获奖。套色木刻《开路》入选1995年全国美展,《人民日报》载文作专题介绍。《藏家乐》获1982年“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佳作奖。《育林人》1987年获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中国现代版画”金奖。《牧歌》参加第11届全国版画展。新近创作的木刻《沉思》入选1994年第8届全国美展,在北京获“优秀作品奖”。他还曾应邀赴国外进行学术交流,作品出展亚欧美各国及港台地区,经常被国内外报刊所发表。多幅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收藏。其艺术成就和传略分别载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美术家》、《当代少数民族名人录》等多部大型辞书及画集。为表彰其加达瓦对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贡献,国务院授予他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级专家”。他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版画协会理事、四川省文联常务委员,四川省美术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四川省美术馆副馆长。出国讲学与交流情况:1985年及1992年分别两次赴香港举办四川版画展。1986年12月随文化部赴阿尔及利亚美术展览代表团在阿举办四川少数民族服装、服饰及美术作品展,并赴法国巴黎参观学习许多著名博物馆和美术馆。1994年11月随中国美协代表团赴马来西亚举办第八届中国全国美展精品展。1995年10月赴俄罗斯参观访问,在圣彼德堡、莫斯科的众多著名美术馆、博物馆进行深入学习参观。1996年5月随四川省对外友协代表团赴日本交流访问。1999年10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随文化部代表团赴蒙古共和国举办中国现代版画作品展。2005年赴韩国举办“中·韩现代水墨画展”。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版画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