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家网

微信公众号

    画家简介:漫画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兼美术设计,原名詹同渲,祖籍广东南海人,1932年农历正月生。祖父是中国著名的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1956年,美术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在文化部电影局,以后又到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工作。詹同参加了三十多部影片的美术设计工作,其中比较出色的影片有木偶片《雕龙记》(1959年),该片荣获布加勒斯特国际木偶影片及傀儡戏木偶片二等银质奖章;有木偶片《砍柴姑娘》,(1960),该片曾获捷克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还有1964年摄制的剪纸片《差不多》,荣获法国第十届图尔国际电影短片电影日青年奖。詹同搞导演工作是1964年开始的。木偶片《南方少年》,是他将学到的电影导演知识,直接付诸实践的第一部作品,虽然是与别人合作导演的,但却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后来,他又导演了纪录片《福建工艺新花》、《上海工艺美术》两部影片。粉碎“四人帮”以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创作,先后参加了八部影片的拍摄:有动画片《画廊一夜》(他是该片编剧之一)、《象不象》(同上)、《人参果》(美术设计),木偶片《奇怪的球赛》(导演之一兼美术设计)、《真假李逵》(导演)、《假如我是武松》(导演),剪纸片《熊猫学木匠》(美术设计)、《王七到此一游》(美术设计)。漫画《百鬼斩尽,此精独留》获1982年全国漫画展佳作奖,《摆平》获1992年《讽剌与幽默》优秀作品奖。儿童读物《猪八戒吃西瓜》获1980年全国少儿读物美术作品一等奖。1994年7月被中国美协漫画艺委会授予“中国漫画金猴奖”荣誉奖。出版有《詹同漫画选》、《詹同儿童漫画选》和文集《我画漫画五十年》等。1995年10月27日逝世,终年63岁。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漫画、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赵丹(1915-1980),原名赵凤翱,中国著名电影演员,祖籍山东肥城,出生于江苏扬州,生长于江苏南通。赵丹,原名赵凤翱,祖籍山东省肥城市安临站镇贺庄村前贺庄,出生于江苏扬州,居江苏南通,赵丹于1915年6月27日诞生于扬州,父亲赵子超,时任北洋军阀营长,公馆在东关街,母亲黄秀芝,是当时出名的扬州美女,与个园黄家关系很近。1916年赵丹两岁时随父母迁居于南通。赵丹的父亲在南通开设影戏院,少时受家庭熏陶,酷爱艺术。中学时代,曾与好友顾而已、钱千里、朱今明等组织“小小剧社”,演出过一些进步话剧;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国画,专攻山水。其间参加了美专剧团、新地剧社和拓声剧社,并积极参与“左翼剧联”的活动,改名“赵丹”,深入工厂、市井、学校,演出抗日救亡剧目;1933年,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2年被明星影片公司著名导演李萍倩看中,在无声片《琵琶春怨》中扮演一纨绔子弟,从此成为明星影片公司的基本演员。先后参加拍摄了《上海二十四小时》(1933)、《时代的女儿》(1933)、《三姐妹》(1934)、《到西北去》(1934)、《女儿经》(1934)、《空谷兰》(1934)、《乡愁》(1934)、《落花时节》(1935)、《热血忠魂》(1935)、《小玲子》(1936)、《清明时节》(1936)等二十多部影片;由于他热爱表演艺术,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加之形象好,极有表演天才,很快成为引人注目的“明星”。与此同时,他还活跃在舞台上,曾在世界名剧《娜拉》中饰演海尔茂、《大雷雨》中饰演吉洪、《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饰演罗密欧。在影、剧两个方面,均显露出他的艺术才华,成为一名引人注目的话剧演员和电影明星。主要作品以及参演经历1936年—1937年,主演了中国电影史上经典影片《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在《十字街头》中扮演失业大学生老赵,刻画了这个天真、纯朴、热情,并带有几分傻气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在《马路天使》里,赵丹在表演上有了新的突破,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从生活出发,经过概括提炼,真实而又自然地塑造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淳厚质朴、又爱自作聪明的吹鼓手小陈的形象,受到广泛赞许,从而奠定了他作为一位艺术大师的坚实基础。抗日战争爆发后,赵丹加入抗日救亡演剧三队,辗转各地,宣传抗日,并于1939年参加影片《中华儿女》的拍摄。1939年6月,他与徐韬、王为一等前往新疆开拓进步戏剧工作,后被反动军阀盛世才监禁,系狱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上海,主演了影片《遥远的爱》和《幸福狂想曲》,并导演了一部讽刺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下山摘桃”进行掠夺,标榜接收,实为“劫收”的影片《衣锦荣归》。1948年后,在昆仑影业公司拍摄了《关不住的春光》、《丽人行》、《乌鸦与麻雀》等影片。他在《乌鸦与麻雀》中饰演的“小广播”肖老板最负盛名,他把这个生活在旧社会都市里的小市民典型,刻划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建国后,历任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影协和中国剧协常务理事、中国影协上海分会副主席等,并于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他先后主演了《为了和平》(1956)、《李时珍》(1956)、《海魂》(1957)、《林则徐》(1958)、《聂耳》(1959)、《烈火中永生》(1965)等影片,创造了李时珍、聂耳、林则徐、许云峰等熠熠生辉的银幕形象,代表了中国20世纪50—60年代电影表演艺术的水平。他饰演李时珍,付出了艰巨而创造性的劳动,准确地把握了李时珍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随着年龄的递增和环境的变迁,把角色青年时的稚真倔强,中年时的执著追求和进入老年后的敦厚深沉,表演得细致入微,形神毕肖;他饰演的林则徐,在表演上吸收了中国写意画中大落笔的手法,从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和规定情景出发,全局在胸,张弛有致,感情真挚浓烈,气势宏伟磅礴,创造了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反帝爱国的民族英雄形象;他所塑造的聂耳,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性格鲜明,时代感强,充满了浓郁的浪漫气息和明朗的幽默色彩。电影《烈火中永生》谱写了一曲缅怀、歌颂革命烈士的悲壮颂歌,也是他生前拍摄的最后一部影片——他塑造的革命烈士许云峰,是一个坚毅沉着、正气凛然,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共产党人坚不可摧的革命意志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这些形象,都是镶嵌在社会主义电影银幕上的明珠,具有征服观众的力量。 “文化大革命”期间,深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被囚禁达5年之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热情地为高等学府讲授表演艺术,并不顾重病缠身,于1979年完成了《银幕形象创造》和《地狱之门》等著作。他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大量书画作品受到中国书画界的珍视,《赵丹书画选》相继问世。不幸的是,1980年10月10日,赵丹因患癌症在北京病逝,终年65岁。在近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孜孜以求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不断探索中华民族的表演艺术体系,强调趣在法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意境;他的表演,主张用体验和体现的和谐统一,洒脱自如,形神兼备,意境深邃,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凭《乌鸦与麻雀》获文化部1949年—1955年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1995年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男演员奖。主要电影作品《琵琶春怨》(1932年)《上海二十四小时》(1933年)《时代儿女》(1933年)《十字街头》(1936年)《马路天使》(1937年)《中华儿女》(1939年)《遥远的爱》《关不住的春光》《乌鸦与麻雀》(1948年)《武训传》(1951年)《林则徐》(1958年)《聂耳》(1959年)《烈火中永生》(1965年)绘画成就赵丹1930年曾就读于上海美专,从师黄宾虹、潘天寿等中国画大师专中国画,同时参加进步戏剧活动;后毕生从事戏剧、电影表演艺术,同时,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花鸟画和书法作品。建国后,赵丹还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0年11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赵丹书画遗作展览;著有《地狱之门》和《银幕形象创造》;代表作品有《白芍图》、《赤壁》等。2012年9月14日下午3时30分,在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指导下,由中国文化艺术基金会、刘海粟美术馆、杭州西湖文化艺术俱乐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主办,浙江省博物馆、上海老干部大学东方艺术院协办的“丹青熠彩——赵丹、赵青父女画展”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隆重开幕。此次画展共展出赵丹、赵青父女的绘画力作七十多幅。也是赵丹的绘画作品第一次在中国公开展览。这次上海画展大家能够欣赏到赵丹先生的代表作《白芍图》、《赤壁》等作品,以及女儿赵青潜心创作的《伏羲女娲》、《丹顶鹤》、《晚霞》等50多幅油画作品。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花鸟

    职务

    画家简介:蔡振华浙江德清人。擅长漫画、美术设计。1934年国立杭州艺专图案系毕业,1934—1945年曾经在景艺、商务、惠益、宏业、新业等单位任美术设计,后为职业画家。1951年在市立剧专、私立上海美专兼课,后调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年调上海美协工作。曾任中国美协理事、上海美协秘书长,上海美协顾问。美术总体设计有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厅与西大厅。设计作品《共同劳动共享成果》为中国美术馆收藏,漫画作品有《艺专教授群像》、《盟友之间》等,《宝贝啊,妈妈真的受不了啦》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牌奖;《梦寐以求》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错出豪门》获《讽刺与幽默》的优秀作品奖。曾获漫画金猴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漫画、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周方白(1906~2001),上海南汇人。画家、学者。自幼随祖父学习绘画。1932年赴欧,进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因雕刻精妙曾获比利时皇家金奖章.加入比利时皇家美术学会。1936年被录入美国加州大学《中国名画家录》。回国后,曾先后任中央大学、圣约翰大学、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等校教授。现为同济大学教授、上海市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书画之友社名誉社长、上海市文史馆馆员。著有《绘画基本理论》《(英法中美术词汇》《c西方雕刻简解》等。周方白学名周圭,于1933年在比利时与同学陆传纹结婚。夫妇俩人称“四同”优俪:同龄,同出生于1906年;同校,上世纪30年代词为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生,l952年后同为同济大学教授;同业,共同从事美术专业;同馆,同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夫妻俩由于情趣相同,分外恩爱,乃从两人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命书斋为“圭纹楼”。楼中挂着周方白的墨竹图,陆传纹的水仙画。夫妇俩在圭纹楼中,艺术上共同切磋,互相指点,生活上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两人曾先后共同举行过11次书画展,幸福美满地度过了60多年。著名书法家苏局仙是周方自70多年前的老师。苏局仙百岁那年,夫妇俩在圭纹楼,为老师画像祝寿,各自施展技艺。周方自画的是素描,陆传纹作的是油画。图画珠联壁合。苏局仙接茴后欣喜万分,曾题词一首日:“赵管风流复见今,及门诸子有谁论。八旬双庆人难忘,永住遐龄岁月新。”把他俩比作元代夫妻画家赵孟頫与管道升。后至周浦第三小学学习,尔后,至上海大同学院深造。幼年受祖椿颐公画竹熏陶,为写竹启蒙。民国16年(1927年)春,到南洋马六甲培风学校、苏门答腊棉兰华商学校、先达中华学校执教。民国19年(1930年)春,和夫人陆传纹一起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绘画。民国21年(1932年),作品于沙龙展览会之法国艺术家协会展出。民国22年(1933年)春,到比利时比京皇家美术学院学习绘画雕塑,获得雕塑比皇金牌奖、油画二等奖、石刻一等奖、解剖学及透视学一等奖,并为比皇家美术协会会员。民国24年(1935年)8月回国后,历任苏州美专、武昌艺专、中山文化教育馆研究员,中央大学国立艺专、上海圣约翰大学、同济大学教授,并曾在重庆、泸州、成都、上海、无锡等地与陆传纹一起举行过10次夫妇画展。解放后,周方白一直为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南汇书画会顾问、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周方白的著述有《周圭素描集》、《绘画基本理论》、《素描实践讲话》、《英法中美术词汇》(与陆合编)、《西方雕刻欣赏》(与陆合编)、《雕塑技法浅述》等。 2001年8月,周方白因病逝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油画、雕塑

    职务

    画家简介:张充仁(1907—1998)上海人。擅长雕塑、绘画。1914年入土山湾美术工场照相制版间随爱尔兰籍导师习素描及法文。1931年留学比利时,在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习雕塑,1935年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1936年在上海举办归国展览,开办“充仁画室”。历任之江大学教授,上海美专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秘书长,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主任。出版《张充仁雕塑选》、《张充仁水彩画选》等,作品《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曾获上海纪念性雕塑一等奖。一个矛盾得令人难以置信的题目:一个能被这么多外国人(而且主要还是欧洲发达国家的)知道的中国人,那在本国不早该家喻户晓了吗?可我要是问你张充仁是谁,你答得上来吗?在欧洲,这个名字几乎尽人皆知。据法国文化部估计,在世界上的法语系国家中,知道张充仁这个名字的总计约有10亿人。大多数国人对这个名字恐怕是闻所未闻。但要是提到“丁丁历险记”中的《蓝莲花》的话,我想大多数人,一定是如雷贯耳。《蓝莲花》里的中国向导“张”的原型就是埃尔热在创作此书时结识的一位中国留学生——艺术家张充仁。张充仁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家,他在油画、水彩画和雕塑等方面的造诣都很深。曾为密特朗和邓小平塑像,堪称一代雕塑大师、中外文化交流使者、现代中国雕塑艺术奠基人之一。1907年阴历8月18日,张充仁生于上海徐家汇,当时一个天主教聚集之处。父亲张少圃是个木雕艺人,母亲则擅长刺绣,能绣一手很好的花卉、人物。张充仁耳濡目染,自幼酷爱绘画。1921年,张充仁进入爱尔兰人安敬斋(F.Enry)创办的土山湾印书馆照相制版部学习、工作。利用业余时间他还学习了素描和法文。这为张充仁的艺术人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张充仁小学三年级时,图画成绩得了第一名。但在颁奖时,因大风吹落奖品上的纸条,错颁他为第二名。此事在他一生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这好像在冥冥之中启示我,虽然我是第一名,但得到的只能是第二名,而这样的事一直持续到我的一生”。无论是看他生平或读他的传记,我们都能得到这种印象。张充仁先生于1931年9月乘邮轮赴马赛,10月即考入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师从巴斯天(AlfredBastien),在油画班里张充仁是巴斯天教授最得意的学生之一。1933年,美术学院学期结束,张充仁获油画风景第一名、禽兽解剖第一名、透视学第一名、油画构图(人物)第二名、人体解剖第二名、图案构成第二名,由布鲁塞尔市长授奖。4月15日,鉴于上述成绩,当时中国驻比使馆为他颁发“三育奖章”。1934年,经陆徵祥和鲁汶大学戈赛神父介绍。结识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为埃尔热创作中国题材的故事即《蓝莲花》(《丁丁在中国》)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和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两人也从此建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当埃尔热在四十年后与张充仁通信时,仍然这样写道:“是你让我继马可·波罗之后认识了中国,认识了她的文明、她的思想,她的艺术和艺术家,我仍然专心于《道德经》和《庄子》,这两本书也是你向我推荐的。”1935年毕业,获布鲁塞尔市政府颁赠金质奖。他在留学期间,秉承的是罗丹的现实主义画。张充仁回国后,在小洋房里创办了充仁画室。先后培训学生300多人,才子遍布海内外,其中较著名的就有:严友人、邱瑞敏等,为我国绘画、雕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直到文革开始。当时充仁画室的大门是敞开着的,有许多人会来,甚至美专毕业学生也会过来。当时的张充仁是靠学生的学费来维持生计的,但是他却收了许多交不起学费的学生,也许出于对自己的身世的思考,他有时更加关照这些“穷学生”。有空的时候,他还会带学生去复兴公园、郊区去写生。先画一张示范作品,有时是油画,更多的是水彩画。在1945年中国解放后,许多艺术家纷纷逃亡海外,他们也劝说张充仁一起走,但是张充仁说:“共产党人不是些不学无术的人,我看过他们的报纸,他们也喜爱美术,而且‘充仁画室’还有这么多学生……”1979年为上海东南纺织厂成立30周年设计了国内第一枚大铜章——《上海东南纺织厂成立30周年纪念》,由上海造币厂采用纯铜限量精铸。成为了当代中国铜章艺术的引领者。1985年应法国艺术收藏馆之请,张充仁特为自己雕塑了一只右手,与毕加索、罗丹的手,一同为该馆永久收藏,全球艺术家获此殊荣者仅此三人而已。然而,张充仁在其祖国所获的声誉,长期以来与其艺术成就并不匹配,现今在中国许多历史系和艺术系的很多大学生,都不知道他的经历。这是耐人寻味的。1998年10月8日,张充仁病逝。张充仁生前还曾为许多名人塑像,如马相伯、于右任、蒋介石、冯玉祥、司徒雷登、聂耳、埃尔热、密特朗、邓小平。每一种塑像均能传达人物的神韵及内心世界,使观者感到作品既来自于生活,又超拔于生活,他的风景水彩或油画,让人有身历其境之感觉的同时无疑又能看出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平静而安详的思考和悟解。马相伯,居住在土山湾,因为张充仁的母亲,与马家有渊源,所以马相伯与他关系很好,按辈分,应叫马相伯太外公。人物年表1907年9月15日生于七宝镇俞家浪(今联明村)。1921年进土山湾印书馆照相制版部当学徒,习素描,受到爱尔兰画家安敬斋指导。1926年始习油画,并在外太公马相伯指导下学习书法。1928年入和合电影制片厂当绘景工,不久转入《国画时报》任编辑。1929年,和郎静山等创办上海美术摄影协会。1931年10月,获中比庚子赔款助学金,考入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学油画。同年,油画《凉风动荡》参展于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并考入雕塑高级班,师从雕塑家隆波教授。1934年,与埃尔热合作创作《蓝莲花——丁丁在中国》连环画。1935年,在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毕业。1935年11月返国回上海。1932年年举办张充仁归国展览会,并建充仁画室。抗战爆发后,创作油画《流民》《恻隐之心》及大量的水彩画,为抗战服务。1941年举办个人雕塑绘画展,被誉为中国水彩画大家。1946年创作油画《满目疮痍》,作品表现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而广为流传。1947~1949年任之江大学(今浙江大学)建筑系水彩画教授。1979年任上海画院油画雕塑创作室主任、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1985年应邀访法,并应法国文化部之请创作《爱尔席》塑像。1988年,应法国政府之请为密特朗总统塑像,并被聘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1991年接受上海市政府之请,从法国返沪创作《聂耳》塑像,引起轰动。1993年完成《邓小平》塑像。1998年10月8日病逝于法国。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雕塑、水彩

    职务

    画家简介:原名乐汉英,笔名守松、锹嘉。浙江镇海人。自小爱好绘画,在中学读书时即参加绘画组织,开始漫画习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失学,在宁波、上海商店当学徒,业余自学创作漫画,向各报投稿。民国31年(1942年)曾将鲁迅翻译的苏联儿童文学名著《表》画成连环画发表。此后从事电影美术工作和商业美术工作,并在《铁报》任美术编辑。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创作了许多配合政治形势的讽刺漫画,幽默画,先后任《大报》、《亦报》美术编辑和《新民晚报》美术组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漫画组组长。主要作品有《刘胡兰》、《五彩路》、《乐小英儿童连环画选》等。出版有《大家做好事》、《动脑筋爷爷》、《乐小英儿童漫画集》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漫画

    职务

    画家简介:洪荒(1923.6~2010.8.21)原名洪勤波,浙江慈溪人。擅长漫画、中国画。1942年进桂林美专西画系学习,后转入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1944年毕业后到重庆社会服务处任美术干事、股长,后曾任上海青年馆美术干事、比乐中学美术教师。曾任《漫画月刊》编辑、《文汇报》美术编辑、美术摄影组组长、高级编辑。1950年起任职于上海文汇报社,高级美术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协理事,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新闻漫画研究会会长。作品有早期漫画《自由的保障》;五十年代作品《强烈的对比》参加第一届全国美展;《古道西风瘦马》参加1960年全国美展,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另有《救济物资源源运到》、《自由的保障》、《人民有挨打的自由》等,《哈罗,又碰到你了》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佳作奖。1993年荣获全国漫画金猴奖荣誉奖。作品有早期漫画《自由的保障》;五十年代作品《强烈的对比》参加第一届全国美展;《古道西风瘦马》参加1960年全国美展,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另有《救济物资源源运到》、《自由的保障》、《人民有挨打的自由》等,《哈罗,又碰到你了》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佳作奖。1993年荣获全国漫画金猴奖荣誉奖。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人物、漫画

    职务

    画家简介:韩尚义(1917年11月~1998),中国电影美术师,擅长电影美术、漫画。浙江上虞人。自幼酷爱美术,十三岁来上海当学徒,做小学教员,兼作工商广告美术设计。1937年八一三日军进犯淞沪,在上海保卫战中,弃职赴闸北、浏河前线志愿参加救护伤员,并以漫画鼓动民众抗战。随后到武汉。考入郭沫若主持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所属的美术科,投入绘制黄鹤楼大型抗日壁画以及各种形式的抗日漫画和宣传画。40年代初进入电影界,长期从事电影美术,为《一江春水向东流》、《聂耳》、《从奴隶到将军》、《南昌起义》、《梅兰芳舞台艺术》、《周信芳舞台艺术》等几十部影片,担任美术设计、总美术师或艺术顾问。其中影片《子夜》获第二届全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奖。同时担任了《日出》、《茶花女》、《蝴蝶夫人》、《国家至上》、《重庆屋檐下》、《大明英烈传》、《万水千山》、《共产主义凯歌》等舞台剧的美术设计。多年来,先后为《林则徐》、《聂耳》、《枯木逢春》、《南昌起义》、《子夜》等20多部影片进行美术设计,其中《子夜》由于表现出时代特点,内外景衔接自然,获得第二届金鸡奖最佳美术设计奖。撰述出版有专著《论电影与戏剧的美术设计》、《电影美术漫笔》、《电影美术散论》、《电影艺术美漫谈》等。兼长木刻版画、水彩画和散文,40年代出版有《木艺十讲》专著,90年代出版有散文集《带咸味的糖》。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兼总美术师、中国电影家协会名誉理事、上海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美术学会顾问、中国舞台美术协会顾问、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水彩画研究会理事长及名誉会长、上海市文联委员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漫画、其他

    职务

    画家简介:钱君陶1906.12—1998.8),原名原名钱锦堂,字玉棠,後更名涵,亦作安,又更名瑭,亦作唐,学名锦堂,以字行,笔名白蕊先、程朔青等,斋号午斋、豫堂、冰壶生,颜其居室曰:白川尾、海月庵、无倦苦斋等。祖籍浙江省海宁,浙江省桐乡县人。擅书籍装帧,擅长中国画。1925年毕业于上海艺术师范学校,从丰子恺学习西洋画,并自学书法、篆刻、国画。擅装帧美术及篆刻、书法。1948年于上海举行个人书画篆刻作品。曾为茅盾的《蚀》、巴金的《家》、《春》及《小说月报》、《东方杂志》、《教育杂志》、《妇女杂志》等刊物设计封面。生前为任开明书店编辑、万叶书店总编辑、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副总编辑、西泠印社副社长、君陶艺术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西泠印社副社长、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系教授、桐乡市君陶艺术院院长、海宁市钱君陶艺术研究馆名誉馆长。作品有《向日葵》、《古柏》等。出版有《春梦恨》、《中国儿歌选》、《小学校音乐集》、《长征印谱》、《钱君陶作品集》、《鲁迅印谱》、《钱君陶印存》、《君陶印选》,及《海月庵印剩》、《无倦苦斋印剩》》、《钱君陶书籍装帧艺术选》等数十卷。编有《钱君陶篆刻选》,编藏印《豫堂藏印甲集》、《豫堂藏印乙集》、《丛悴堂藏印》。并与叶潞渊合著《中国玺印源流》,有日译本。出版有美术短篇论集《艺苑论微》、《钱君陶作品集》。钱君陶早年在家乡随邑人孙增禄、徐菊庵习《芥子园画传》、《晚笑堂画传》。长大后,入读上海艺术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弟子刘质平、丰子恺及吴梦非习度曲、绘画、图案,与陶元庆同窗。1925年毕业,受聘浙江艺术专科学校图案教授,后回上海任职开明书店音乐美术编辑,兼任澄衷中学、爱国女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教职,同时开始音乐、诗歌、散文创作。1927年秋,拜识鲁迅先生,时往请益,而鲁迅凡有新书出版,多由钱氏装帧。又先后为沈雁冰《小说月刊》、叶圣陶《妇女杂志》、钱智修《东方杂志》、周予同《教育杂志》、杨贤江《学生杂志》及诸多名家著作担任装帧设计。画名之高,一时书刊纷纷以钱画书衣为尊,稿酬亦高,遂有“钱封面”之美誉。1933年任职神州国光社编辑部主任,续编《美术丛书》。抗战爆发,两去长沙,与张天翼、蒋牧良编辑《大众日报》,翌年与巴金、靳以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广州分社,旋返沪,创办万叶书店,出版音乐、美术图书。建国后,加入华东美术工作者协会,书店并入音乐出版社,北迁首都,任副总编辑。1956年,回沪组建上海音乐出版社,任副总编辑,1972年退休。晚年继续书画印章创作,数度应邀赴美、加、日、新、港、澳展画讲学。1978年,当选西泠印社副社长。1987年,桐乡君陶艺术院落成,尽捐所有历代书画、印章、印谱、陶瓷铜石及已作书画、印章、装帧书籍4083件入藏,造福桑梓。1994年,创设钱君陶艺术基金会于上海。同时举行九旬画展、音乐作品欣赏会。钱君陶1998年8月2日逝于上海。著有音乐、绘画、印存、散文、诗歌图书等三十余种。早年以书籍装帧、音乐、诗歌名世,才华早著。兼攻篆刻,初师吴昌硕、赵时棡,后宗赵之谦,融入六国钱币、镜铭、碑版,遒美典雅,自成一家。特擅作巨印及狂草长跋。画擅大写意花卉,取法吴昌硕、齐白石、陈白阳,喜作芭蕉、山茶、红梅、松柏、荷葵之属,用笔雄峻而不霸悍,墨彩清新而不脆薄,注重写生,画路开阔,晚年亦有偶试新法之举。书工诸体,行楷清新刚健,饶有碑意;擅汉隶,法乳汉简而化为己有,健拔秀逸,别开生面。印鉴主要有:钱、钱君陶、钱君陶印、钱君陶七十以后之作、钱氏、钱大、海宁钱氏、海宁钱君陶章、君陶、君陶画印、君陶之玺、君陶印信、君陶私印、君陶所作、豫堂、豫堂所作、午斋、钱君陶之玺、海宁、盐官、新罗山馆、抱华精舍、无倦苦斋、丛翠堂、冰壶、三乐、大雅、闲工夫、门外汉、生于丙午、姑妄为之、书为心画、一事能狂便少年。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职务

    画家简介:戎恒山(1920.11—1996)别名文金,浙江慈溪人。擅长工艺美术。1939年后任上海振新珐琅厂、上海恒丰印染织厂、上海印染织布工业公司设计师。上海第十印染厂图案设计工程师。作品有《绒彩球》、《果林》、《孔雀抽绣条花》等。

    居住地区

    出生日期

    性别

    创造方向
    其他

    职务

发布书画家信息